APP下载

新格局下黄河上游甘肃段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6-14崔春丽潘红帅陈永胜刘亚军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态化甘肃省产业化

崔春丽 潘红帅 陈永胜 刘亚军

(1.中共泾川县委党校,甘肃 泾川 744300;2.3.4.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50)

一、问题的提出

甘肃省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区域,随着新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逐步深化和深入推进,如何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塑造甘肃省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路径,有助于增强甘肃省的竞争力、发展力和持续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则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并产生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系统分析黄河上游甘肃段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政策保障、产业生态化水平和生态资源产业化现状及潜力,有利于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空间布局,制定产业政策。更有效地促进甘肃省经济绿色转型、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高质量发展和使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标。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内涵研究

一是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产业生态化是把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 实现产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狭义上是指构建模仿自然生态循环的产业系统,广义上是指在理念与原则层面,追求更高的“资源使用率”和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和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物质与能量和谐流动的产业体系,使所有产业都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二是生态产业化的内涵。生态产业化是指生态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及以生态系统修复为主的新业态形成过程,通过合理利用独特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关于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指标构建

产业生态化水平作为一级指标,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保护水平、资源消耗水平、污染排放水平、资源循环利用水平5 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下面又建立了18 个具体的三级指标。赵景碧学者选取产业培育高级化、产业生产清洁化、产业组织共生化、产业价值链延伸化、产业体系系统化五个方面作为产业生态化的一级指标,将政策引导、财政扶持、人才培养、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控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关联度、产业集聚度、高服务化、高加工化、高科技化、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二级指标,下面又建立了21 个具体的三级指标。徐明峰学者将生态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3 类,二级指标生产能力、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土地承载类、限制类产品使用、病虫害控制、社会公正、生活质量8 个方面,下面又建立19个三级指标。陈长学者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生态产业化指标作为系统层,将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林业产业化、生态养殖产业化、生态旅游产业化5 个方面作为准则层,准则层下又建立了7 个具体的指标层。

(三)关于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测量方法研究

测量产业生态化的方法有很多,如主成分分析法、TOPSIS 分析法、灰关联分析法、熵权法、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如斯丽娟学者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沈洁等学者采用熵权法对黄河流域9 个省(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了测度。

(四)关于黄河流域甘肃段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研究

黄河流域特别是甘肃段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沈洁等学者对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评价及优化路径的研究表明: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呈现“N”型变化轨迹,空间差异较大,但在具体的子系统上,不同省有自身的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及相关政策背景有密切关系。吕香亭学者和闫瑞雯学者运用TOPSIS 法从生态优先、经济金融、动能转换、产业支撑、以人为本5 个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各省生态竞争力的差异,研究发现黄河流域9 省生态竞争力可以划分为最强、中等、最弱3 类,甘肃因动能转换、产业支撑指标得分最低,被划分为最弱类,并提出应强化措施加速动能转化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邓路学者和李蓉蓉学者通过构建DEA 和运用BCC-DEA模型,对2011 年各省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了评估分析,研究表明甘肃产业生态化运行中技术效率较低,规模收益递增,固定资产、社会就业人数、综合能源和用水4 种生产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冗余量,影响了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和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考虑规模收益递增的状态,建议适当增加当地投资,扩大产业规模,承接发达省份的产业转移任务。斯丽娟学者测算了西部地区2008-2018 年产业生态化水平,由于甘肃省狠抓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掉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产业生态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发展。梳理现有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理论上对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关概念研究较多特别是对产业生态化的概念,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都蕴含了绿色转型、生态资源资产价值化等内涵。对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在共性的基础上结合了区域特色,并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实践上对黄河流域甘肃段产业生态化水平与生态产业化效率研究可以看出,虽然甘肃产业生态化转型成效显著,特别是生态产业增值明显,但同其他地区或区域比较还存在竞争力较弱、技术效率低、能源冗余量高、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三、黄河上游甘肃段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条件

(一)资源条件

据2020 年甘肃省自然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甘肃省已发现矿产119 种(计算到亚矿种为180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77 种(计算到亚矿种为114 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5%,未查明资源储量的42 种(计算到亚矿种为66 种)。在已查明矿产资源中,能源矿产7 种、金属矿产31 种(计算到亚矿种为36 种)、非金属矿产39 种(计算到亚矿种为69 种)、水气矿产2 种。据《2019 年全国占比排名》统计,在已查明的矿产中,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 位的矿产有11种,居前5 位的有32 种,居前10 位的有60 种。甘肃省矿产丰富,品类众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表1。

表1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全国前10 名排位表

另外,为了推进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矿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甘肃现已建成酒钢集团镜铁山矿、金川公司白家嘴子镍铜矿、窑煤公司海石湾煤矿、金徽矿业郭家沟铅锌矿等25 座国家级绿色矿山和7 座省级绿色矿山。编制完成煤矿、石油天然气、金属矿、非金属矿、砂石粘土矿等5个矿种的省级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

除了品类丰富的矿产资源,甘肃省还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 个流域和9 个水系。黄河流域有黄河干流、渭河、泾河、洮河、湟水5 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 个水系。2020 年,全省水资源总量410.9 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398.9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58.2 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146.2 亿立方米,人均1642.2 立方米。黄河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但流域内绝大部分为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长江流域如白龙江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落差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正坐落于此。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甘肃省2021 年1-6 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力发电量146.9 亿千瓦时,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表2。

表2 甘肃省2015—2020 水资源状况

至2020 年,甘肃省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 个、面积693 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35 个、面积182 万公顷。还有有国家森林公园23 处、地质公园4 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 处,发展丝路游、大漠风情、生态旅游等条件得天独厚。

(二)政策保障

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2016 年,甘肃省委省政府下发《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2017 年,甘肃人民政府印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产品绿色产品供给体系。2018 年,经省委十三届四次全委会讨论通过,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明确了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重点发展十大类生态产业。随后,省政府组织编制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十大类生态产业发展总体方案。为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省政府印发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方案。2019 年出台《甘肃环境保护条例》,提出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明确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2020 年,在沿黄省区率先印发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率先启动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污染现状调查。2021年1 月,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要达到新水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城乡人居环境更为整洁优美,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12 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2 月17 日至18 日,甘肃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做好2022 年经济工作总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黄河国家战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建立健全生态产业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三)经济基础

甘肃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较小,水平较低,且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增速有所放缓。然而,近五年随着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的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如表3。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 年的6556.55 亿元增加到2020 年的9016.70亿元,另据甘肃省统计局发布的消息,2021 年甘肃全省GDP 实现10243.3 亿元,成为我国第27 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省级单位,经济总量节节攀升。其中第一产业从2015 年的733.37 亿元增加到2020 年的1198.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8年的11.2%提高到2020 年的13.3%。第二产业从2015 年的2505.41 亿元增加到2020 年的2852.03 亿元,但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8 年的33.9%减少到2020 年的31.6%。第三产业从3317.77 亿元增加到2020 年的4966.52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8 年的54.9%提高到2020 年的55.1%。产业结构呈现出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增长,战略性新型产业快速长,新旧动能加快转型的良好态势。这其中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在不自觉中已进入引领甘肃绿色经济崛起。

表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现状

1.产业生态化现状。基于绿色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参考采用比较多的陆根尧、陈长、斯丽娟和沈洁等学者对产业生态化的指标研究,根据甘肃省经济发展现状与生态选取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分析甘肃省产业生态化水平。

从统计数据看,如表4,甘肃产业生态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均GDP 连年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 年的23767 元增加到2020 年的33822 元,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助推作用,不断加大科技支出,财政科技支出从2015 年298471 万元增加到2020 年的320654万元。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从2015 年的49.2%上升到2020 年的55.1%,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不断加大。三是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5年的12.23 平方米增加到2019 年的14.28 平方米,更加注重对节能环保的财政支出,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从2015 年的953513 万元增加到2020 年的1140250 万元。四是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从2016 年的2628.29 上升到2020 年的2803.66。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源消耗过高。特别是煤炭、电和水的消耗在2015 年到2018 年虽有降低,单位GDP 能耗降低率从2015 年的-7.46%降低为2018 年的-1.97%,单位GDP 电耗降低率从2015 年的-7.2%降低到2018 年的4.15%,但2018 年之后能耗和电耗降低率又反弹到2019 年的-5.85%和-5.9%,这与对资源的粗放利用有关。二是污染排放水平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不高。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过高,水中有机污染物污染严重,2020 年达59.54 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在工业贡献值减少的情况下减缓趋势不明显。

表4 甘肃省2015-2020 年产业生态化基础数据

2.生态产业化现状。基于生态产业化的内涵,克服学界对生态资源价值化尚未达成共识的局限,参考现有生态产业化测量指标研究特别是陈长学者构建的生态产业化系统指标体系,结合甘肃省域实际,对甘肃生态产业化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甘肃省始终把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经济破题高质量发展,生态产业效益逐步显现。在甘肃省省域范围内,一是生态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特别是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业总产值连年上升,农业总产值从2016 年的9857296 万元上升到2020 年的14238463万元,增加了14.4%。牧业总产值从2016 年的2859114万元上升到2020 年的4952861 万元,增加了17.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从2016 年的1384230 万元上升到2020 年的1507722 万元,增加了10.9%。二是生态产业对经济贡献及优化产业结构作用明显,如表5。自2018 年甘肃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实体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五篇文章”一起做,提出让绿色经济成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后,相继建立总规模巨大的项目库和绿色发展子母基金,保驾护航先进制造、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循环农业、文化旅游、中医中药、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增加值从2018 年的1511.3亿元上升到2020 年的2179.4 亿元,增长率逐年提升,占全省GDP 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从2018 年占比18.3%上升到2020 年的24.2%。发力十大生态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表5 甘肃省2018-2020 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

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指示,加速释放甘肃在“一带一路”中的区位空间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方面的潜力,充分挖掘“一带一路”为甘肃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带来的重大机遇,充分认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并融入国际竞争对提升产业生态化的显著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技术、科教文化、生态能源、旅游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提升对外开放供给商品的绿色生态化水平,在资源型产业、劳务和特色商品出口、开放深度上打响中国品牌,促进多方贸易的形成,扩大甘肃对外开放范围。统筹推进大兰州、大河西、大陇东经济区融入西北地区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打造“一带一路”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和加工贸易基地。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为了减少因国际市场波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二)构建高质量城市产业集群

产业生态化转型要以城市为中心,要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南向发展、兰西城市群和关天城市群叠加机遇,构建高质量城市集群,实施中心城镇建设行动,在城市周边地区布局转型试验区,通过将特色的且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链集中在特定范围,形成产业聚集新高地,在实现资源共享和节约循环的同时辐射带动新中心,推动发展新布局。在甘肃城镇体系完善上,构建以兰西城市群为引领、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为增长极,推进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兰州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等建设,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布局。在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上,突出“高精尖”导向,提高人才的全球化吸引力与留驻力,优化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康养旅居等人口吸引型特色产业,主动承接兰州主城区功能疏解,吸引榆中县域人口向榆中生态创新城集中。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甘肃长期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阻碍了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因此,要加快对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进行生态化转型,将“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升级转型为“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一是改造升级传统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节约原材料、减少能耗。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实施绿色管理,避免人、财、物等资源浪费;二是建立现代生态工业园区。现代生态工业园区以“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生产为主,寻找不同企业产品及副产品之间的关联,形成战略合作、共享资源、互换产物的高效、节能、生态、环保的产业共生循环链;三是引进新的发展技术。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不断引进现代新兴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创造出更多灵活多样的生态工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增长点;四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家重要智能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先行示范区等,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主导方向,重点培育以智能装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家电等智能制造产品为主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

(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培育新动能

生态产业化有严格的适用性,只有满足生态资源资产存量较大且增量为正以及地区的功能定位允许的条件,才有望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实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首先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实现农业生态化转型。一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将农林牧渔业进行有机结合,并将其各自生产的产品和废弃物转化为其他产业所需要的要素,实现相互关联并循环利用;二要在当地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龙头企业或组建股份合作社的基础上培育新型生态农业经营主体,立足地方特色,开发生态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要打造集生产、科技、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示范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实现生态农业生产要素、创新要素和生态要素的集聚与融合;四要根据各地区特色产业或特有地形,将农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其次要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产业转型。生态资源包涵山水田林湖草沙冰等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气候资源,实现生态资源产业化,一要建立产权明确、归属清晰、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水资源使用权、排污权等生态产权市场交易体系,完善科学评估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价值机制;二要走优势生态资源产业化发展路子,比如山地资源丰富区域可以发展特色农林加工业和高山生态产业,还可开发民宿、户外康养、自然景观旅游等山地生态产品。水资源丰富区域如黄河流域可以构建游、购、娱、住、行多产融合的水域旅游体系,同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遗产和水码头文化等特色资源。水系分散覆盖面较小的区域可以创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景区。水资源优质地区可以发展特殊矿物质水产业等。森林资源丰富区域可在低山区位条件好的地方发展经济林,如特色粮油和水果等生态产业,林下种植菌、药草、茶等。自然森林资源优良地区发展森林体验游、养生游等生态旅游业;三要整合多区域生态资源,共同打造现代生态产业综合体,如矿产资源或土地资源丰富区域可打造农业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

(五)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绿色生产、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修复和深化生态资源等都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一是加大生态补偿机制力度,用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污染治理、防沙治沙、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和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二是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投融资平台,重点支持产业项目和投资成长性好、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收益性高的一些企业;三是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的生态权重,加大对地方政府开展生态保护、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等带来的财政减收增支的财力补偿,适时调整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结构;四是加大对黄河流域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对已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属县区转移支付实施的项目全额补助,减轻地方资金自筹压力,增强发展活力;五是加大财政节能环保支出,通过推行财政奖补、绿色金融产品、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手段,撬动社会资本和更多资金参与支持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同时,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监管和绩效考评,严格信息披露和项目审查,优化支出结构,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猜你喜欢

生态化甘肃省产业化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