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工作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2022-06-14古力巴努吐尔逊江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隐喻讲话

古力巴努·吐尔逊江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隐喻是一种语言思维手段,它借助简单、形象的话语表达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工作论述作为政治讲话,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并表达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同时说服、激励、领导青年群体团结一致,积极向前。另一方面,为贴近青年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其话语应尽量通俗易懂,为此,在青年工作语篇中广泛使用了隐喻。本文尝试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识别并分类整理出讲话中的隐喻类型,探究该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具体类型及其整体分布,探求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工作语篇的整体面貌及主要内容,并进一步探讨其青年语篇中的隐喻折射出的语言魅力。本文的研究语料来自“学习强国”平台中的“习近平论青年工作”模块。该模块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讲话、回信、贺信、寄语等原文及节选片段96 篇,时段分为2012 年11 月8 日以前和2012 年11 月8 日—2021 年8 月。

一、国内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是20 世纪80 年代由莱考夫(G.Lakoff)和约翰逊(M.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在政治语篇中,政治家们往往通过概念隐喻传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广大群众理解其意图,从而达到政治目的。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字“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共检索出相关期刊、论文114 篇,再经过人工筛选出“国内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期刊、论文为51 篇。经过对以上期刊、论文的阅读探析,发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政治语篇的隐喻翻译研究,另一类为政治语篇文本的概念隐喻研究。笔者根据自己选题的需要主要整理归纳了政治语篇文本的概念隐喻研究,发现此类论文具有三大共同特点:第一,都梳理了隐喻在政治语篇的分布情况、特征及应用特点;第二,通过概念隐喻,分析“演说者”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构建话语,并通俗地表达执政理念;第三,通过对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模式的运用,探析概念隐喻发挥的积极作用。

笔者发现,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然而对于语篇中涉及青年工作论述的概念隐喻研究并不多,青年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论述成为本文关注的主要内容。

二、习总书记青年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解读

“隐喻为政治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它们为行为框定了方向,政治家总是希望民众按照这个方向前进”。概念隐喻成为政治语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有助于更好传达政治思想、加深读者或听众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唤起同感从而实现政治语篇宣传和劝谏的功能。青年工作讲话作为政治语篇,包含着抽象的概念,往往需要借助青年熟知的、具体的、乐于接受的概念来理解。笔者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语篇中的语料详细解读概念隐喻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一)语篇中概念隐喻分布情况

青年语篇中,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出发,为青年工作和青年发展指引方向。通过分析青年工作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归纳出其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及相关隐喻性词语、隐喻表达数和占比,如表1 所示:

表1 青年工作语篇中概念隐喻分布情况

根据以上的统计,笔者发现在青年工作语篇中包括建设与战争隐喻、培育与植物隐喻、意志与思维隐喻等九种隐喻模式,每种类型运用占比不尽相同,其中建设与战争隐喻、培育与植物隐喻、青春与希望隐喻、道路与航海隐喻的占比最高,分别为20%、13.8%、11.8%、11.7%。

(二)语篇中主要概念隐喻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表1 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四种概念隐喻类型为研究对象,探析其隐喻特点,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工作的特点及指引的方向。

1.建设与战场隐喻。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现象和语言表达现象,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在语料中,将国家建设与复兴隐喻为战争、战场,把战争领域的概念投射到祖国发展的领域,把国家建设比作战争,形象地凸显国家建设的艰难性和挑战性。例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2016 年4 月26 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019 年4 月19 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2019 年4 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可以看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长期不断的坚持与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将党执政下的政府和青年形象地概念化为“指挥者”和“参战者”。只有坚决听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挥“,并勇当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战士”,才能够攻坚克难,夺取最后的胜利。

2.培育与植物隐喻。隐喻映射基于生活经验,将始源域概念投射到目标域,能够促进对较为抽象事物的理解。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年的成长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在青年语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2019 年4 月30 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希望广大院士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2014 年6 月9 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团干部要深深植根青年、充分依靠青年、一切为了青年。(2013 年6 月20 日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讲话)。其隐喻模式为:团干部、院士为”耕作者“,广大青年为“农作物”,农作物能否丰收,除了客观因素外,耕作者为之付出的巨大精力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教育引导青年时,团干部和团组织要积极寻找青年喜闻乐见的方法,以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方式,帮助每一位青年从一颗“小育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3.青春与希望隐喻。国家赋予青年责任与使命,也给予青年信心与力量,广大青年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在迅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树立主人翁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例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同学们将是接过历史接力棒的主力军(2020 年9 月16 日至18 日在湖南考察时的讲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2016 年4 月26 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021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2016 年4 月24 日至27 日在安徽调研时的讲话)。可以看出,把青年隐喻为“主力军”“突击队”“先锋力量”“希望”,意在表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青年应自觉担负起赋予自身的历史重任,以青春的名义,不忘初心,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出绚丽的时代之光。

4.道路与旅程隐喻。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坚强有力地带领着广大青年,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进。因此,在语篇中的道路与旅程隐喻可以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广大青年要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是一场旅程。例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2019年4 月30 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国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2020 年8 月17 日致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七大的贺信)。可以看出,“艰难险阻”“惊涛骇浪”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观。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祖国的前途将会更加光明灿烂。青年要把自己融入到广大群众之中,只有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发展的进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成就梦想。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第一,建设与战争及道路与旅程隐喻重点阐述了当前国家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号召广大青年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做好迎接大风大浪的思想准备,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第二,培育与植物以及青春与希望隐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青年发展成长的坚强后盾,祖国时刻心系青年,挂念青年,因此,广大青年要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开天辟地,敢于作为,勇于作为。

三、习总书记青年语篇中的隐喻折射出的语言魅力

语言风格是指人们在进行交往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目的、任务及交际者的秉性和素质而采用的不同的语言素材和方式。无论是对青年工作的指导还是对青年的期盼都体现着对青年的关注与关爱,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总是娓娓道来,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表达最真实的情感;运用各类修辞方法,以生动活泼的讲话方式来鼓舞青年、激励青年;通过引经据典,富有哲理的话语来提点青年、感化青年。

(一)用词温暖,情真意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词温暖,具有亲和力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讲话中的突出特色。不管是在领导干部培训会、共青团会议时讲的:“青年工作不是只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的寻找新方法、新思路,要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青年工作。“共青团要采用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还是在国外访问交流时说的“我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中俄青年接过中俄友谊的接力棒,积极投身两国人民友好事业。”或者是在青年座谈会上的谆谆教诲:“每一个热血青年都应当具有这种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的命运挂记于心的胸怀和志气”“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以上话语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将青年的发展、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语言表达上也自然流露出真实的情感,使青年干部和青年朋友们如沐春风,心有所动。

(二)善用修辞,生动活泼

修辞本义为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在论述青年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各类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巧用比喻,提高表达的生动性。习近平总书记说到:“共青团工作的改革,既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也不能急风骤雨,我们的改革只能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把共青团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比作“雷声”和“雨点”,旨在说明干工作要落在实处,需要脚踏实地,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在理想信念教育时,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作“钙”,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的人就如生长过程中缺钙一样,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旨在说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促使青年在艰难险阻中不屈不挠,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善用排比,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在青年工作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大量使用“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等排比句,振奋青年之心,给予青年希望与力量,鼓舞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接续奋斗,勇创佳绩。

(三)引经据典,富有哲理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卓越的学识来增强语言的魅力。在青年工作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吸收经典语言,坚持古为今用,使其语言更加富有哲理。比如,在论述如何做好青年工作时,引用了“治乱绳,不可急。”“打铁还需自身硬”等俗语。其中“治乱绳,不可急”意在表明青年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青年发展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打铁还要自身硬”对青年工作队伍提出了要求,只有青年工作干部自身理论素养高,思想作风上强,才能引领广大青年。再如,习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广大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练就坚韧品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报效祖国,成就自己。

综上,习近平总书记纵观历史潮流,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精准地识别和把握住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自身发展的特征和内在演变规律。通过发表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和论述,系统地回应了新时代“为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战略观、青年价值观、青年学习观、青年工作观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决定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道路并不会平平坦坦,而是充满了坎坷。广大青年要用实际行动回应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把人生的小我真正融入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大我之中,在实现价值、升华境界中保持青春底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隐喻讲话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注水”讲话
男朋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变脸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