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治理中志愿服务参与的经验与模式

2022-06-13沈峻旭管甜甜刘梓婧

山西农经 2022年10期
关键词:昆明市志愿志愿者

□沈峻旭,管甜甜,刘梓婧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4)

1 研究背景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有政策保障,还要有物质基础,更需要乡村治理主体协同,增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乡村平稳发展的基础和根基,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修课”。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服务优化升级,拓展延伸志愿服务项目,深植精耕乡村精神建设,可以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吸引青年人才回乡返乡,解决乡村人才缺失的问题。乡村旧貌换新颜需要人才,农业高新技术引进需要人才,团结一心搞治理也需要人才。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有利于缓解农村人才缺失的问题,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志愿服务是帮助大学生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返乡下乡青年人才的关键环节。大学生深入了解乡村,参与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可以号召更多人关注乡村问题,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昆明市志愿服务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涌现出不少优秀项目、优秀组织、优秀个人。富民县永定街道积极开展“3·5”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安宁市植保植检站开展“关爱自然,鼠情监测与技术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旧寨村、禄劝县撒营盘镇书西村成功探索出“党建+”模式,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公示的100 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1 000 个示范村名单。

现阶段,学界关于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较少,对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的“所能”“何以能”及精准参与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相关研究多侧重于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以及具体志愿服务群体或志愿服务项目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分析总结志愿服务助力昆明市乡村治理的经验,力图摸索出一条符合昆明市实际情况的乡村发展之路,为昆明市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2 研究内容

调研内容主要有3 部分。一是前往昆明市乡村治理示范村,实地调研昆明市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的定位、功能,探究志愿服务乡村治理的“所能”“何以能”,实现志愿服务内容对接治理需求,精准参与乡村治理。二是搜集整理已有的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梳理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容、类型、项目、组织等,凝练理念和工作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模式。三是结合国家政策和实际志愿服务在昆明市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实现路径和作用机制,为志愿服务在昆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1 年7—8 月,调研团队前往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富善社区和西华社区,嵩明县杨林镇官庄社区、大树营社区、文苑社区,安宁市雁塔村,石林县雨美堵村,呈贡区万溪冲村,盘龙区东华街道办事处,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地社区工作者、村民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了解当地村民需求,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网络寻找昆明市有脱贫任务的9 个县(区)和“1+5”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的相关资料。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检索相关期刊、报纸、杂志等文献资料,查阅管理学、社会学、志愿服务等论文和著作,为项目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3.2 实地调查法

到昆明市相关村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观调研,走访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志愿团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会议座谈、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广泛征求意见,获取第一手资料。

3.3 案例分析法

与共青团昆明市委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昆明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对昆明市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治理中的优秀项目、优秀组织、优秀个人、优秀社区进行分析整理,在保障各版块涉及数量分布均衡的前提下,通过案例分析寻求社会治理创新方法对策。

4 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概况

4.1 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的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志愿服务是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社会治理与善治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同样是村民自治的内在要求和基层治理的典型特征。

昆明市志愿服务团队工作体系目前形成了3 支“主力军”,即高校组建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各类组织领导的“工作者志愿者队伍”、社区带动的“村民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在扶助困难群众、发展农业生产、促进邻里相助、倡导文明风尚、关怀儿童教育、沟通政民关系、协调矛盾冲突、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1.1 农村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主要是治理垃圾、污水、厕所、村容村貌。随着爱国卫生运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昆明市各村庄积极进行整治,让村民居住在良好的环境中。“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是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街道阿乌村委会对村庄环境治理的自信,而他们的底气来源于由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志愿者开展的为期3 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这一行动打破了农村“脏乱差”的刻板印象,让村庄变得“花满地、树成行、水成景、绿满村”,道路一尘不染,沟渠里看不见一丁点垃圾。

4.1.2 农村人文治理

依靠村规民约和乡风进行乡村治理,是进行道德治理的一种手段,也是我国承袭千年的乡村治理方法,在乡村应急治理方面发挥着良好的作用。农村的文化墙和宣传栏是村规民约和乡风文明建设的载体。2021 年云南大学组织美丽乡村墙绘艺术队在呈贡区万溪冲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为万溪冲入口绘制墙绘宣传国家政策、村规民约、万溪冲农产品及文化等,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4.1.3 农村公共服务配套

农村公共服务比不上城市,造成农村人员大量流失。大量农村人员去城市发展,留下老人、儿童,使乡村发展比预期困难得多。要积极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将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应用到农村中,缩小城乡差距。安宁市强化法治保障,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夯实德治根基,建成市、街道、村(社区)、村(居)民小组4 级志愿服务队625 支。

4.2 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昆明市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举措,总结经验,把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的良机,形成了具有“昆明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该治理体系涵盖7 个方面。一是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组织化。二是制度保障,推动基层治理规范化。三是一网统管,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四是项目示范,推动基层治理社会化。五是广纳人才,推动基层治理专业化。六是科技支撑,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七是科学评估,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化。

随着社会发展,社区承接功能不断扩大,村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面对广大村民的大量服务需求,社区服务面临供不应求的现状。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出现正好为社区治理工作补齐短板。志愿服务是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通过组建“干部+党员+社工+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村民”工作队伍,开展志愿活动。村民志愿者是昆明市大力倡导发展的志愿服务群体。志愿服务离不开人们的自觉参与。在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组织引导下,村民志愿者队伍发展和壮大,发挥服务邻里、促进和谐、引领乡风、推动发展的生力军作用,在推进社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不同社区的志愿者队伍组成有所差异。社区的独特性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了从多个方面联动社会力量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多种路径。昆明市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的9 种模式,见表1。

表1 昆明市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的9 种模式

4.3 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的经验

4.3.1 党建引领促自治

农村基层组织主要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党支部是农村一切组织和全部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对村委会实施领导。村党支部处在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加强党建,有利于村党支部整合信息富集、专人负责、网格化管理的优势,组建志愿服务队,突破工作人员少的局限。安宁市八街街道凤仪村由村组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吸纳其他村组干部、先进典型人物、普通党员和青年团员,成立了6 支理论宣讲队伍,每月至少组织开展1 次政策理论宣讲和家风家训宣传。以讲座、宣讲、演讲等多种形式,深入各村小组、村民家中乃至田间地头,向广大群众传递“党的声音”,激发群众热情,凝聚思想共识。

4.3.2 多元参与助共治

社会治理的共治是多元主体参与互动、沟通协调的过程,是通过动态机制调整,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村民自治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在昆明市乡村治理中,志愿服务的多元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成员多元。乡村志愿服务队成员构成多样,包括党员、老年人、青少年、妇女、退伍军人、大学生等人群,具体由乡村实际情况决定。其中,女性成为乡村志愿服务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出现了安宁市雁塔村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西山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寻甸县妇联巾帼志愿服务大队等,这是对女性参与乡村治理领域的肯定。二是参与组织多元。除党组织外,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例如西山区富善社区草莓协会在草莓上市时组织协会内部人员互助完成草莓的销售、包装、运输等工作,嵩明心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嵩明县文苑社区、官庄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两种模式正处在起步阶段,尚有发展空间。

4.3.3 统一平台严法治

根据《志愿服务条例》第十九条“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当如实记录志愿者个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务情况、培训情况、表彰奖励情况、评价情况等信息,按照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录入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应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昆明市正在推进乡村志愿者注册工作。目前,每个乡村组织内部拥有的在职志愿者数平均为10 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乡村人数的20%左右。不少乡村建立了“积分制”,作为激励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举措。安宁市八街街道凤仪村设立“正能量”超市,村民参与的活动项目,在每季度可凭借积分兑换“明码标价”的积分商品。凤仪村337 户村民100%参与其中,获得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目前,全体村民总积分达35 287 分,个人最高积分达346 分。

5 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农村有最艰巨的任务、最雄厚的基础、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农村面临“空心化”、乡风文明“塑性”“铸魂”、村美民富可持续性等问题,乡村建设和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的服务供给和人才供给。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有助于解决人才不足,加快乡村振兴进程。调研发现,昆明市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5.1 志愿服务供需关系不平衡

乡村志愿服务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一是服务内容供需不平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民对科技、医疗、法律等专业技术性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目前志愿服务多为普法支教、社会调研、理论宣讲等。二是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供需不平衡。例如西华社区和富善社区是碧鸡街道中以草莓种植为支柱产业的先进社区,需要农业科学技术、文艺、医疗、新媒体运营等服务,但难以寻找到相应的志愿服务资源。专业化、需求导向的志愿服务队数量较少,发展空间较大。

5.2 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不健全

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少专职人员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管理。相应地,也就缺少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性策划和组织,难以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二是青年志愿者少。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留在村里的人口主要是儿童和中老年人,青年志愿者数量少,使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新鲜血液补充,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5.3 志愿服务文化氛围不浓厚

农村志愿服务氛围不浓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层干部对志愿服务工作不重视,存在“闲时不愿意抓、忙时没空抓”的现象。相较于志愿服务工作,基层干部更愿意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环保等硬性指标任务上。二是村民对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认识模糊、参与度不高的现象。相较于志愿服务活动,村民更乐意用闲暇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以增加收入,尚未形成“助人自助”的志愿服务意识。据走访的几个社区反映,每次志愿服务活动时,能到场的志愿者人次平均为50 人次。

5.4 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有待加强

激励机制是志愿者长期参与乡村治理的保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强心针”,有助于志愿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挖掘农民需求,优化志愿服务供给。乡村志愿服务缺少资金扶持,难以在物质上对志愿者形成激励。乡村尚未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对志愿者进行表彰的效果不佳。因此,探索适合乡村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十分必要。

6 推进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的建议

6.1 注重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志愿服务的繁荣发展,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建立专业的督导和评估体系是志愿服务提升专业化水平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专业督导偏向于沉浸式的指导监督,即专家跟随志愿服务团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以培训、辅导、咨询、点评等形式,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昆明市已成立多家社工机构,可利用社会工作者督导志愿服务模式开展服务。通过建立专业评估标准和机制,对志愿服务项目的效果和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治理中链接志愿者、把握大方向的作用。

6.2 充分动员社会力量

社会组织是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的民间组织。构建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必须吸纳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过渡的部分社会治理职能,跳出市场法则的束缚,借助文化启迪精神滋养,以道德教化的凝聚力、影响力,提升农村规范自治和奉行法制的有效性,发挥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道以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枢纽,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学校等资源,发掘龙舟文化、祠堂文化、乞巧文化等特色文化,开展“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打造了人文社区,实现了社区融合与和谐发展。

6.3 广泛激发内生动力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蕴藏着巨大的社会能量。基层社会治理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想要完善社会基层治理,必须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提升村民参与度。应通过强化社区主体责任,激发乡村力量,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助人自助”的社会氛围,鼓励并支持更多村民志愿者参与自己所在区域的治理。要想达成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改造、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激发村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意识,实现助人自助再助人。鹰潭市余江区各村按照“政府筹措一点、老人自己出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创新探索“公办+民助”模式,建立了村级互助养老中心,为老人提供照料服务,很好地体现了“助人自助”的理念。

6.4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昆明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发展导向有机结合,建立长效机制,把基层治理的自治与共治结成了一张网,通过志愿服务,向各街道、各社区延伸,构建“组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微治理。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招募村民志愿者,感知基层需求,解决基层问题。

以开展丰富活动为载体,以服务群众为目的,以建设志愿者登记注册、服务记录、关系转接、兑换服务、褒奖激励5 个制度为保障,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共建共治共享”为长期目标,构建多元共治服务圈,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使民心凝聚基层。

在志愿服务回馈方面,需要建立统一的、多维度的兑换机制,特别需要考虑城乡之间资源差异。在调研志愿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资源链接等手段,合理分配城乡之间的优质资源。将志愿者与所在单位、社区、学校等日常生活场所相关联,使志愿者能够从社会生活服务中感受到志愿服务带来的“特殊待遇”。例如肇庆市在2020 年建立了一套志愿服务回馈办法,从社会保障、教育教学、就业和创业创新、金融与住房租赁、文化生活、评优评先及其他7 个方面,对志愿服务回馈条件和具体做法进行细化。这种回馈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志愿者的参与意愿,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志愿服务之风吹进社会每个角落。

7 结束语

通过走访昆明市有脱贫任务的9 个县(区)和“1+5”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的基层工作者、市民及志愿者,接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嵩明心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多家社会组织,与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交流,对昆明市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落实度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志愿服务和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构建,还是重点项目的分类分层研发,志愿者多元联合,积极参与实践,使乡村治理水平和文化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未来,志愿服务应从整体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等方面着手,推陈出新,增强村民作为“乡村主人翁”的意识,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昆明市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童眼看兵器
作品鉴赏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