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民族新唱法演唱的几点思考

2022-06-12姚波

文化产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唱法美声唱法声乐

姚波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稳定的、有特色的节日、语言、风俗、习惯等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化内容,这是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体现。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产物,其按时代划分可大致分为古代传统声乐时期、近现代融合西方声乐时期和当代新民族声乐时期;按类别划分可大致划分为民间歌唱、民间说唱、戏曲演唱、民族新唱法。民族新唱法是当代学校声乐教学中大胆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来解决传统唱法中高音区的一种新的突破和唱法。基于此,本文将从民族声乐的概念、民族声乐的发展史、民族新唱法的产生和特点、传承民族唱法的独特性、发展民族新唱法等五个方面对民族新唱法进行厘定。

中国民族声乐

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族声乐是指以中国音乐院校民族声乐专业及教学为发展基础,在继承并发扬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民族歌唱艺术。广义的民族声乐指歌唱行为(包括演唱方式、演唱技巧、歌唱语言、表演等),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一种演唱艺术。它包括历史上不同的歌唱艺术,既包括西方民族声乐,也包括东方民族声乐;既包括传统声乐,也包括近现代、当代的声乐。简而言之,民族声乐包括了各民族不同的演唱形式和不同的演唱方法。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共同社会、地域、经济生活、语言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华民族主体性格和稳定的社会集团中产生的一门独特的声乐艺术,它有别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声乐艺术,体现了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独特性。正如金铁霖先生说道:“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来源于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地地道道反映中国民族特色的一门艺术。”从内容这一角度来看,狹义的中国民族声乐指中国56个民族中体现各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广义的中国民族声乐既包括56个民族的声乐作品,也容纳了民歌、说唱、戏曲,以及近现代创作歌曲等演唱形式,包括民间歌唱、民间说唱、戏曲演唱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类。其中民间歌唱、民间说唱、戏曲演唱都属于中国传统的声乐演唱类型。民族新唱法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一部分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来演唱歌曲的方法,这里我们称之为民族新唱法。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大致分为:古代传统声乐时期,近现代融合西方声乐时期和当代新民族声乐时期。

中国古代传统声乐时期

古代声乐和器乐统称为“乐”,古代声乐在演唱形式上包括民歌、相和歌、短箫铙歌、琴歌、吴歌西曲、诗唱、词乐、戏曲等,这些演唱形式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声乐。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声乐变化发展的当属古代传统民歌、相和歌、戏曲等,传统民族声乐就是从这些唱腔中演变而来的。

近现代西方声乐融合时期

近代以来,中国声乐演唱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地方民歌和戏曲的演唱,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结合西方声乐艺术来发展中国声乐艺术。由于中国声乐艺术与西方音乐文化的结合,中国音乐文化开始发生重大变革。中国曲式、器乐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声乐教育家赵梅伯教授为了学习西洋声乐,远赴重洋,到英国学习西洋声乐。学成回国后,他将自己所学的声乐知识用于国家音乐事业的发展,还筹建了北平音乐学院。近代西方声乐艺术的大量传播,为我国声乐学科教学奠定了基础。

随后,我国效仿西方的音乐教育体制,创立了音乐院校,健全了声乐学科教学体系,开启了中西融合的音乐文化时期。这一时期新式学堂不断兴起,声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学校课堂——“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以及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20世纪初,我国音乐家外出交流学习,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引进欧洲传统美声唱法,把这种新的声乐艺术形式搬上艺术舞台,并投入声乐教学中,从内容上丰富了我国的声乐艺术。

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国音乐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时期,作曲家们结合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为创作基础,创作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民族歌剧,郭兰英、王昆两位歌唱家将戏曲和民族唱法相结合的演唱形式运用到歌剧演出中,推动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当代新民族声乐时期

当代民族新唱法的产生要追溯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一时期,国家大力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国外新的艺术形式流入,特别是一些通俗歌曲在国内广泛流传,中国的声乐艺术形式出现了民族、美声、通俗三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声乐艺术变得更加丰富璀璨。20世纪90年代开始,声乐艺术蓬勃发展,三种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在国内全面兴起,它们相互借鉴,相互渗透。民族新唱法在这一时期也应运而生,它以民族唱法为基础,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独具特色。

民族新唱法的产生与特点

中国民族新唱法,又称新民族唱法或中国民族声乐新唱法,它是经过歌唱者长期的艺术实践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美声、流行音乐、戏曲、民歌、说唱等艺术形式的演唱技巧而形成的更加成熟和科学的演唱方法。它的“胸腹式呼吸法”和混声技巧克服了民族唱法中强调头声区共鸣而忽略其他区域共鸣所造成的声音尖细问题,以及因注重咬字使气息聚在胸腔以上而导致气息上提,使声音出现“挤”“压”“卡”等问题。民族新唱法因更加适应人体结构,因此也延长了演唱者的艺术生命。

民族新唱法借用了美声胸腹式呼吸法,吸气量足且易于控制,运用胸腔、口腔和头腔整体共鸣,在高音区加入混声技巧,从而增大演唱音量,扩展音域。歌唱中,三个共鸣腔体配合使用,便于咬字行腔。

高音区运用混声技巧

传统的民族唱法高声区主要以口腔共鸣为主,民族新唱法的高音区以头腔共鸣为主,其会关闭口腔中的声音,让声音进入头腔,从而获得混声。借助美声中的真假混声技巧,可以扩展民族唱法的音域。歌唱家雷佳在演唱《芦花》这首作品时就很好地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混声技巧,这样的演唱既不失美声的科学发音,也唱出了中国民歌的独特情感。

歌曲《芦花》(图片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

这是一首由女高音演唱的作品,歌曲旋律流畅,结构方整,语言淳朴,易于传唱,有一定的演唱难度。在演唱连续出现的高音时需要熟练运用美声唱法的混声技巧作为技术支撑,这样既能使高音高而不杂,也能完美体现抒情女高音的华丽音色。所以,对于一首音区跨度较大且技巧性高的作品,我们可以适当加入美声唱法的混声技巧,但演唱歌曲的中低音部分时应尽可能保持民族唱法原有的发声原则。

中低声区加入胸腹式呼吸法

民族新唱法在借鉴混声技巧的基础上,还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胸腹式呼吸法。这样既可以使歌唱的气息吸得深而柔,也可以使中低声区的音色通透,提高歌唱的整体共鸣。歌唱家王丽达在演唱《親吻祖国》这首作品时,就很好地运用了胸腹式呼吸法。

(图片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

这是一首抒发对祖国无限热爱的作品,情感要表达得深情且大气。在演唱这首作品时,需要合理运用胸腹式呼吸法来控制气息。歌手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要将气息连贯自如地融入歌词当中,声音完全搭在气息上,这样声音和气息的相互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情感共鸣,有了情感共鸣才能将祖国的大气磅礴表现出来。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中低声区运用胸腹式呼吸法,可以游刃有余地表达歌曲的不同情感。

传承民族唱法的独特性、发展民族新唱法

民族唱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歌唱方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何在传承民族唱法的独特性上发展民族新唱法,是声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民族色彩突出且经典的作品让学生演唱,学生在演唱中不仅能体会民歌的独特魅力,还能对民族唱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民族唱法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其次,声乐学习者既要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技巧,又要游刃有余地演唱好中国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自己的声乐演唱道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传承民族唱法的独特性,发展民族新唱法。

民族新唱法是中国近代,特别是在新音乐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极具民族特性、时代特色和艺术特点的演唱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新唱法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逐渐走向成熟,自成一体。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民族新唱法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要,在专业化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上展示音乐魅力,已成为摆在音乐专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考卷。

参考文献

[1]孟新洋,柯琳.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邹本初.学唱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孙悦湄,范晓峰.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丁爱华.民族声乐理论与艺术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唱法美声唱法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