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西音乐类非遗保护数字技术应用策略研究

2022-06-12安静刘长飞

文化产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粤西数字化数字

安静 刘长飞

粤西地区主要包括湛江、阳江、茂名三个地级市,蕴含着飘色、雷州歌、白戏、高州木偶戏、湛江傩舞、粤西八音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但是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信息资源和文化符号逐渐被边缘化,粤西音乐类非遗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成为时代的宠儿。对于新媒体的数字传播,传播学学者已经开始进行深入而成熟的理论研究。然而,对于音乐新媒体数字传播的研究,学术界尚处于起步阶段。音乐数字传播本身的理论框架还在探索之中。音乐数字传播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被认可的定义。这种高技术含量的媒介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说,仍然是相对陌生的一个领域。绝大多数艺术家在音乐学专业领域有很多建树,但是同时了解音乐数字技术和数字化传播的学者却寥寥无几。学术界对新媒体音乐数字传播的研究还很少,尤其是粤西音乐类非遗的数字化应用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和尝试,力求在粤西音乐类非遗数字化应用技术的保护领域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数字技术兴起对粤西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兴起拓宽了粤西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

随着移动网络的广泛使用,以手机移动设备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使得每个人参与音乐产业成为可能。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相比,数字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拓宽了整个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传播媒介的主要优势,音乐爱好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获取自己喜欢的传统音乐信息。这改变了他们接受传统音乐信息的渠道与方式。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兴起拓宽了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

数字技术的兴起将进一步加速粤西音乐类非遗的全球传播

据大数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中国移动音乐应用的用户数量稳步增长,用户规模在20年内超过了1亿人。根据iiMedia Research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中国移动音乐客户端用户数达到4.4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移动音乐客户端覆盖率达到64.8%,使用手机欣赏音乐已然成为一种大众化生活。

互联网用戶可以从各种各样的音乐库中进行选择。粤西音乐类非遗作为粤西音乐的载体,也是互联网音乐库中的一员。它体现了粤西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变迁和历史进程,是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它以独特的民族特色生生不息。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粤西音乐类非遗彻底突破地域限制,进一步加速传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使粤西音乐类非遗可以屹立于世界舞台。

数字技术的兴起将推动粤西音乐类非遗的文化创新

1.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的创新性和娱乐性更容易吸引青少年

截至2016年3月31日,苹果应用商店共有2075个软件应用程序被列入“音乐”类别,其中包括音乐编曲软件、钢琴、吉他和其他乐器学习课程。只要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声学、管弦乐队的知识,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音乐制作软件,如可以使用FL Studio、Cubase、Nuendo和Sonar来创作音乐。从录音剪辑到乐器演奏编曲,移动终端的代表——手机可以轻松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5G高速时代的到来让音乐爱好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进行创作。

2.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的个性化传播特征使音乐受众层次划分更加精准

由于音乐通信服务提供商产生的内容更加细化,音乐受众群体呈现出差异化的趋势。这些音乐应用程序除了提供传统音乐服务外,还有更加全面的功能,其在融入社会元素的同时为用户提供音乐服务,增加了用户黏性。传统媒介中“点对面”的大众传播已然转变为新媒体传播中“点对点”的交互式交流。网民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在线分享和交流。例如,网易云音乐用户可以自由地创建歌曲列表,并通过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进行交互共享,帮助用户找到喜欢的音乐。这种“点对点”的交流可以使粤西音乐类非遗爱好者快速聚集起来,形成共享音乐资源的朋友圈,以进行精准快速的传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必将在不断的发展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以促进自身不断创新、发展和演变。粤西音乐类非遗在数字媒体时代也遵循着同样的发展规律。

将数字技术融入粤西音乐类非遗作品

研究、发展粤西音乐文化的数字新媒体模式应立足于本民族音乐艺术内涵。在保护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糅合西方创作手法和技术进行再创新和改造,以彰显我国古典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独特魅力。这些再创作的民间音乐作品在粤西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例如:运用MIDI(midiin和midiOut)编排技术,在传统西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带有粤西音乐元素的作品;或者将粤西音乐和艺术作品融入现代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中,利用粤西白话进行歌曲或合唱作品的创作等方法。

以AR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粤西音乐类非遗的划时代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也日趋完善,并成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较为活跃的表现形式,遍及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音乐艺术方面的推广其表现成绩颇佳。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标配,微信、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各种App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推动着音乐艺术迈入数字媒体时代。传统音乐的推广及创意呈现也迎来了新的契机。

AR技术也称增强现实技术,它是在虚拟现实(简称V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AR和VR属于同一种类型的虚拟技术,但是侧重方向不同。例如VR眼镜是将使用者和现实世界完全隔离开来,它是重新给使用者创造了一个新的虚拟世界,使用者无法感受周围真实世界的场景;而AR技术则是将计算机经过数字运算重新生成的二维或三维的虚拟信息或物体与真实场景融为一体,使虚拟信息或物体成为真实场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使用者加强对真实场景的理解和感知。AR技术只是众多数字化展示手段中的一种,它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叠加的方式将虚拟的信息或图像实时地加入到真实的场景中去,让使用者能够通过虚拟的现实场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它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3B972743-3648-4BC7-95E8-DEA7F878E5C9

对粤西音乐类非遗最有效的保护就是让每个年龄层次的人们都能对其进行深入体验,并得到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乐趣,从而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只有扩大了受众群体,才能真正让音乐类非遗长久留存在人们的生活中。以AR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可以将粤西音乐类非遗丰富的图片、视频及文字信息资源转变为鲜活的数字库资源,提升观看者的真实体验,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加直观地对音乐类非遗进行学习和了解。以AR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粤西音乐类非遗数字库的永久性

粤西音乐类非遗数据库是利用数字技术将粤西音乐类非遗相关资料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分类、存储建立的数字资源库,可以实现粤西音乐类非遗数字资料的永久保存。这些数字资料的形式可以分为:文字类、图画类、音频类、视频类、场景类等。粤西音乐类非遗数据库的建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搜集、编辑和数字化转化;(2)对粤西音乐类非遗演出场地、道具、舞台设计等进行拍照和数字化存储;(3)对粤西音乐类非遗剧目进行现场录制和记录并转化为数字资源存储;(4)对粤西音乐类非遗的传统记录资料数字化还原和存储。以上四种方式,可以实现对粤西音乐类非遗数字资料的永久保存。

粤西音乐类非遗数字内容的仿真性

目前非遗的数字化展示主要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来保证观看者的视觉体验。以AR和VR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动态环境三维建模的关键一步。制作者需要准确地采集真实环境中的三维数据,用于虚拟环境模型的建立,构建相应的虚拟非遗场景,从而实现对非遗进行全方位数字展示的目的。

粤西音乐类非遗数字内容的实时性

前文中提到非遗的数字化展示需要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来完成,同时还需要立体合成技术和传感技术的配合,才能达到真实、动态的效果。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就是在构建准确模型后,短时间内所生成的不同情况下的各个物体的相应图像,其关键在于“实时”。为保证实时,图像的更新需达到一定频率,至少保证图形的刷新频率不低于15帧/秒,最好高于30帧/秒。在这三种技术的共同支持下,非遗场景及人物动作的动态轨迹就能被明确连接并实时展示出来。再加上立体声效果可以让使用者处于立体空间听觉中,更加具有真实性,并保证了实时性;同时传感技术可以帮助观看者沉浸于交互式的体验中,真正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粤西音乐类非遗数字体验的交互性

人机交互技术可以为使用者创造沉浸式、交互式的仿真体验。人机交互技术需要依靠计算机技术的输入、输出功能来完成。利用AR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使用者对粤西音乐类非遗数字体验的需求。例如,使用者在虚拟增强现实环境中移动物体,物体成像也会有实时的移动反应,使用者的视野会随着手部位置的移动而变化等。

综上所述,随着以AR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粤西音乐类非遗的不断影响,粤西音乐类非遗数字化会逐渐在原有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

任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技术。在数字信息技术时代,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粤西音乐类非遗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大数据库的快速扩建也为粤西音乐类非遗数字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以AR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数字技术在粤西音乐类非遗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该技术研发背后的资金缺口很大,动辄上百万的研发费用是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一个难点,这需要政府及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完成,从而真正做到音乐类非遗的传播形式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以及内容的深层次不断发展,使宝贵的粤西音乐类非遗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Epps Avriel C,Dixon Travis L.A Compar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Anti- and Prosocial Rap Lyrical Themes Found on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 Outlets[J].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2017(02):467-498.

[2]Kerry Sizheng Fan.Culture for Sale:Western Classical Architecture in Chinas Recent Building Boom[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2009(01):64-74.

[3]John Farnsworth,Terry Austri.The ethnography of new media worlds? Following the case of global poker[J]. New Media & Society,2010(12)1120-1136.

[4]Gardner Jacob,Lehnert Kevin.Whats new about new media? How multi-channel networks work with content creators[J].Business Horizons,2016(03):293-302.

[5]王玉峰,曹亮.虚拟现实关键技术与前沿应用[J].中国工业评论,2016(08):40-47.

[6]林玉峰.试论音乐类非遗数字化保护及其技术发展[J].艺术评鉴,2020(08):177-178.

[7]巫宇军.我国音乐类非遗保护研究20年回顾与反思——基于CNKI期刊论文的可视化计量分析[J].中国音乐,2022(01):201-208.

[8]刘承华.“保存”与“生存”的双重使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C]//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8:50-56.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社科规划粤东西北专项项目“基于AR(增强现实)技术的粤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GD20YDXZYS2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移动端平台下的个性化互动音乐教学模式研究——以我校藝术系音乐专业领域课为例”(2018rc32)。3B972743-3648-4BC7-95E8-DEA7F878E5C9

猜你喜欢

粤西数字化数字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真实性视阙下粤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
粤西地区塘口古堡群保护与开发研究
粤西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数字看G20
粤西地区渔业捕捞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