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早期西方绘画创作方式的发展与演变

2022-06-11杨家栋

百花 2022年8期
关键词:透视古典主义

杨家栋

摘 要:在西方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透视的意识,创造出了“缩短法”这种简单的透视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透视技术的日益成熟,这种科学的创作方式多次地被运用在早期的西方绘画之中。

关键词:古典主义;缩短法;透视;小孔成像

一、西方的古典主义绘画

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在美术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在西方,古典和反古典一直是其绘画的主题。“古典”一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庄重、静穆、优雅、自然。古典主义绘画也是如此,它反映出人们追求庄严、静穆、单纯、和谐的古典意蕴。古典主义绘画讲究对客观世界的人或物的真实反映,强调自然,注重光影,画面中经常出现“偶像式”人物。画面里的“偶像式”人物通常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有固定的动作,旁边或者后面通常出现建筑元素或者具有纵深感觉的空间表达物,而这些元素往往是古典主义绘画中线性透视的外在载体,即便是用现在的透视学来看待一些西方古典绘画作品,那也是成立的。所以说西方的古典主义绘画是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产物。

二、线性透视的起源与发展

(一)“缩短法”的发现

所谓“透视”,完整的名称应是“焦点透视”或者“几何透视”,西方还有人称之为“中心透视”[1],这些指的都是同一件事。早在古希腊时期,空间透视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将纵向的物体以合适比例缩短的方法,叫作“缩短法”,而缩短法是透视的前身。比如两个古希腊时期的陶罐(图1、图2)。第一个作品是叫《辞行出征的勇者》的希腊红绘陶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心人物的脚掌,已经出现了矩形的透视。第二个作品是叫《阿喀琉斯与埃阿斯对弈》的希腊黑绘陶瓶,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人物的两条腿已经出现了前后的关系且前面的腿略粗于后面的腿,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近大远小”。

到了古罗马时代,缩短法在绘画中的应用更进了一步,从题材上来看已经不限于人物了,甚至衍生出了建筑壁画。图3是公元前30年的奥古斯都故居壁画,从屋顶和柱础形成的消失线来看,这些消失线虽然没有全部相交于一个灭点,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这种空间透视技法已经不能完全用缩短法来概括了,图4西尼斯特别墅的装饰壁画也是如此。这种表现空间透视的技法已经超出了“近大远小”的概念,这得益于当时的人对于事物在空间呈现方面的科学观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技法在中世纪消失了一段时间。

(二)消失的透视

到了中世纪,宗教发展迅速,中世纪的绘画变成了为基督教服务的艺术。这时候的绘画已经不是单纯的绘画了,它抛弃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风格和透视技术,一味地追崇宗教。中世纪艺术家更力图将他们所感受的信仰的力量传达给观者,于是绘画走上了服务宗教的发展方向。

(三)再现的科学技术

到了文艺复兴前期,艺术家开始着手摆脱中世纪的规范,借助理性和科学的知识,力图在美术创作上开拓出新局面,将生动的形象和场景反映在美术作品中,让它成为一种再现性的美术。在绘画领域中,他们进行探索,尽力让二维平面具有三维空间感,并使人物活动立体化,从而达到古希腊人追求过的那种透视性效果。

乔托·迪·邦多纳,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他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他重新发现了透视,其作品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线。以下是乔托的三幅作品。第一幅作品《哀悼基督》(图5),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画面中的主体人物相较于后面空中的人物显得既体积大又密集,从正面的体积和密度展现了纵向的空间。其次,乔托淡化了背景,以此来突出人物,这从侧面彰显了空间的深度。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基督又出现了之前在古希腊红绘陶瓶中描绘的脚掌,体现出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可以说乔托重新发现了透视。第二幅画是《升座圣母》(图6),乔托将圣母的升座画得很大,而天使被升座遮挡,后面的圣人被前面的天使遮挡,形成了一种前后纵深的空间感。第三幅画是《圣方济各接受圣痕》(图7),在画面中乔托罕见地采用了纯线条的风筝线元素,而从这个风筝线的间隔缝隙中却可以看出乔托对透视的嚴谨。旁边的房子也已经产生了相对正确的结构线,后方的远树也是“近大远小”的排列。从这三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乔托对于透视在画面中的呈现已经把握得很成熟了。而他的绘画又区别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绘画,他的画面已经不在于将客观事物正面地反映在画面上,而是主动地运用这种透视方法进行自我创作。

三、小孔成像的测试及运用

(一)透视的发展

透视作为一种技术在科学领域被真正发现要算是海什木了,他是一位阿拉伯科学家,是真正承接古今的革命性人物。公元1011年,海什木出版了《光学全书》。海什木认为物体的表面向各个方向发射无限多的光线,其中一部分会进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看到了东西。他还通过暗箱小孔成像实验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他还详细研究了视觉和距离、角度、物体大小的关系,每一个专题讨论都长达几十页书。比如为了讲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关系,他讲解了这么一个实验:当人远远地面对一堵墙,闭上一只眼睛,然后把手臂横在眼睛前面,他会发现手臂挡住了墙的一大部分,这是因为从墙和手臂发出的视觉射线和我们的眼睛形成的角度是一样大的,若我们看到的东西一样大,那么距离远的那个东西实际尺寸更大。

布鲁内莱斯基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表现出了对艺术的兴趣,随后加入了佛罗伦萨艺术家协会。在那里,艺术家们不但修习艺术,也要学习大学里的科学知识,包括数学、几何、光学等。

他从1415年开始复现海什木的暗室小孔成像实验,并用于艺术。他的一系列实验是由两步构成的:第一步是通过暗室小孔成像把圣若望洗礼堂画下来;第二步,他把画下来的作品拿到室外,在作品上打孔,然后在画前放一面镜子,观众可以从小孔看镜子里绘画的反射图,看到的和真实的圣若望洗礼堂一模一样,由此产生视错觉。就这样,对各种几何关系的研究成为可能,线性透视法被发现了。

今天,我们能基本确定布鲁内莱斯基在几何透视理论上的树立与界定,要多亏他的两位“好兄弟”。其中一位是作为作家、哲学家、建筑与绘画理论家的阿尔贝蒂,他在自己的作品《论绘画》上,首次提出了“绘画三要素”——轮廓、构图、光影,同时把透视法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示了出来。而布鲁内莱斯基的第二个好兄弟,就是作为画家的马萨乔,马萨乔用更加直观的方式——画一幅画,来展现一点透视在绘画作品上的运用,这张画,就是非常有名的《圣三位一体》(图8)。

透过小孔自己看自己的素描图的方式,确定了建筑的结构是具有“透视”的,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修正图中的透视关系。这张画,参考了乔托以及其他前辈对透视的探索,又使用了好友布鲁内莱斯基找到的“一点透视”法,整张画具有强烈的空间感。

(二)马萨乔绘画中的透视原理

马萨乔在他的画中,首先将基督垂直地放置于一个水平直线的高台上。画中的立柱从前到后依次变短,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深邃的空间。基督脚下延伸的直线与水平线相会处就是画面的“灭点”。同时底下观者的视线又紧紧望着基督,与水平线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当我们注视着这幅画的时候,我们的视线也会随之看向那深邃的空间,仿佛我们也变成了画中的观看者。马萨乔用二维的绘画让我们感受到了三维的体验,这是一种全新的绘画模式、一种全新的绘画氛围。

(三)当代绘画中透视的新运用

在随后的时间里,小孔成像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绘画领域,而透视技术在绘画中的运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变化。如大卫·霍克尼十分擅长使用宝丽来相机,多角度地拍摄同一物體或者拍摄同一对象的不同局部,再拼合回原来的整体,从而创造了“霍克尼式”拼贴。而“霍克尼式”拼贴受到相机的视场变形以及人手操作的影响,不同的局部照片之间不可能完美地对接,经常会出现重叠或者错位,甚至视角的偏移。这种重叠、错位和拼合的方式,给人以奇妙的拼贴快感,赋予了拼贴作品绘画般的感觉。《梨花公路》是霍克尼最具代表性的拼贴作品,这件作品也被他看作是当时摄影创作阶段的结束。

大卫·霍克尼在《隐秘的知识》一书中指出,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许多经典油画作品都曾运用一些透视仪器来辅助作画。[2]他认为1420年之后的欧洲画家们之所以写实技术突飞猛进,就是因为使用了暗房技术,使用了透镜,才创造出光学投影,他们将所要描绘的画面通过透镜投射到暗房中的画布上,然后照着描绘。

《隐秘的知识》不仅阐述了光学仪器和绘画的关系以及中世纪之后的画家在运用光学仪器后审美的转变,还阐述了光学仪器的运用与绘画的矛盾及其反思,并提出了关于如何将二维的图像变化为三维图像的思考。

四、结 语

在西方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已经产生了透视的意识,创造出了缩短法这种简单的透视技术。到了古罗马时代,人们在吸收了古希腊优秀的透视技术后,通过更加科学、细致的观察,将缩短法成功运用到了建筑壁画之中,但是那个时代的透视技法并不能用缩短法加以简单的概括。到了中世纪,由于宗教绘画的兴起,人们抛弃了古希腊、古罗马崇尚自然与科学的传统,转向传播宗教信仰的绘画,故透视技术在那段时间里出现了断层。直到文艺复兴的前期,乔托重新将透视技术再次运用到了自己的画面上,透视技术才再次被人看到。海什木和布鲁内莱斯基都通过暗箱小孔成像实验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阿尔贝蒂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运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将线性透视这个概念在《论绘画》中真正地确定了下来,接着马萨乔又通过自己的作品《圣三位一体》将线性透视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由得为马萨乔以及他同时代的一些艺术家对透视学的产生进行的艰难探索而惊叹。[3]在随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很多著名的画家运用透视原理,通过小孔成像的手法绘制了很多经典的油画作品。而这些作品最终被大卫·霍克尼所发现并写进《隐秘的知识》一书里,至此中世纪的画家隐藏了多年的绘画秘密被大众知晓了。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本文为2021陕西省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建设科研项目《中国特色艺术形式圆雕、浮雕、碑刻、国画、版画之间的转换与应用》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JP092)。

参考文献

[1] 徐书城.透视学的历史命运:中西绘画比较研究[J].美术研究,1991(2).

[2] 霍克尼.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 韦施勒.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M].方怡菁,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透视古典主义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向古典主义致敬
架起古典主义到现代的桥梁——法国风景园林大师阿兰·普罗沃的景观设计
语文因积累而富有灵性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透视”近视
基于4P理论的图书营销策略再透视
音乐剧《变身怪医》中杰克角色的演唱与情感特点透视
中西古典主义绘画构图艺术比较研究——以《鹊华秋色图》和《掠夺萨宾妇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