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2022-06-11曹鑫

工业设计 2022年5期
关键词:儿童公园互动性景观设计

曹鑫

关键词:儿童公园;景观设计;互动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由于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原因,儿童成为国家和家庭的重心。因此,儿童的话题是公众最为关注的。对于父母而言,父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使得父母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取而代之的是隔代爷爷奶奶负责儿童的生活起居。从儿童与社会的角度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与虚拟游戏,导致大部分儿童缺乏一定的户外体验。因此,现代儿童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从儿童教育的角度而言,儿童的教育应该不局限于课堂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接触大自然,学会与同龄人相处也是成长中重要的一步,一个完整且丰富的童年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儿童公园概述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儿童公园是指单独为儿童人群设置学习、娱乐、体育活动,以及科普教育活动的场地,且配置公园绿地,是城市公园中的专类公园。在培养儿童自主独立、创新挑战、冒险合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上,儿童公园的意义不言而喻。儿童公园有多种分类方法:按主题性质,可分为普通性儿童公园和主题性儿童公园;按公园规模,可分为大型儿童公园、中型儿童公园、小型儿童公园;按公园区位,可分为全市性儿童公园、区域性儿童公园、社区儿童公园、郊区儿童公園等[1]。

2 儿童公园公共设施的使用人群分析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个体上也有着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也越发明显。联合国发布的《儿童权利公约》将年龄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定义为儿童,将其按照年龄划分为:0—3 岁为婴幼儿,3—6 岁为学前儿童,6—12 岁为学龄儿童,12—18 岁为青少年[2] 。年龄作为儿童分组活动的主要依据,将儿童成长中各个年龄段适合的公共设施进行总结,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0—3 岁,这一时期幼儿试图掌握自身行为,用身体感知探索外界事物,一切行为活动需要在成人的陪同监护下进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刚学会爬行、行走,有着一定的语言逻辑能力,但需要通过触觉、听觉、视觉来引起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注意。因此,水与海沙相结合的游乐设施成为这个年龄段儿童的首选。

2) 3—6 岁,这一时期儿童体力较大,已经完全能够进行独立行走,随着进入幼儿园,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逐渐产生一些社会性行为,但心理活动并不稳定。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扮演类游戏。因此,滑梯、卡通游乐设施是最佳选择。

3) 6—12 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逐渐开发,具有一定的具象逻辑思维能力,活动强度逐渐加大,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开始有意识地参与集体活动和体育活动。伴随着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攀爬类的娱乐项目能够满足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活动需求。

4) 12 岁及其以上,这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上除了具体形象思维以外、抽象的逻辑思维也开始起作用。伴随着身体的逐渐发育,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自控能力逐渐变强,需要积极参与一些复杂且带有竞技性的体育活动,例如篮球、足球等。同时也需要进行一些文化类、艺术类活动来发展脑力思维,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因为儿童公园公共设施的使用人群除了儿童,还有陪伴和看护儿童的监护人。所以需要为成年人设置交流与休息的场所。休息区应设置在视野开阔且能观察到儿童活动场所的区域内,并且可以设置亲子活动空间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群就是残障人士,他们与普通儿童一样具有共享城市开放空间的权利。在设计儿童公园时应专门为残障儿童设置专属空间,并促进其与正常儿童的互动,使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有属于自己的游戏场地,体验游戏的乐趣,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3 儿童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的现状

评判一个儿童公园公共设施是否成功,体验性与互动性是两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应该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让儿童有一种融入大自然的感觉,有效地激发儿童探索的兴趣,而不是被单调的游乐设施所束缚。

3.1 儿童公园以及公共设施匮乏

在工业革命以前,儿童的游玩场地是没有固定场所的。山间田野是孩子们嬉戏游玩的最佳选择。但是当第一次工业革命来临时,城市的布局与居民聚集地的格局就发生了变化,建筑与街道变得密集,在城市中心专门提供给儿童进行娱乐的天然公共空间变得越发稀少。城市的发展使得儿童游玩的场地得到了限制。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是否应该为青少年儿童建设专门的场地来进行娱乐活动的问题引发了讨论。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中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越发紧张,社会各界人士呼吁应该为儿童留出一片可提供游玩的场地,并且针对这一场地类型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

3.2 公共设施设施单一体验性差

在某些城市空间中,提供给儿童游玩的场地是依靠单一的公共设施,这类儿童的活动空间并没有做到与周边的环境和儿童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进入二十一世纪,儿童娱乐场地正在向着自然、户外的方向发展,“栏杆+ 娱乐设施+ 地质铺装”的设计手法会减少儿童亲近自然的机会。因此,儿童公园场地的设计者将设计的重心转移到如何让儿童在游玩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去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教会儿童如何团队合作。

3.3 公共设施与儿童需求不匹配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与行为差异。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儿童游乐场地只是关注儿童这一群体,却忽略了在这些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国内某些室内游园开放一些电子游戏或虚拟游戏的设施,导致这类儿童公园的商业氛围过于浓厚,这种游戏设施的运用使得儿童过早地接触虚拟世界,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这类设施大多数是一些金属类制品,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4 儿童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的原则

公共设施是儿童公园吸引公园使用者到访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随意堆砌与对儿童进行无差别的设计方式是不可取的。儿童公园的公共设施的选取应考虑儿童各年龄段的发展规律与场地地形。儿童公园中的公共设施应当与周边景观相结合,为儿童建造一个安全的、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饶有趣味的游乐场所。

4.1 安全性原则

对于儿童来讲,未知的环境与全新的公共设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此可以在儿童公园中引入更多的空间要素和公共设施让儿童自由选择与搭配。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排除当地周边的安全隐患,如儿童交流的空间应该设计在公园中的人行道路旁,避免车辆对于儿童造成安全隐患和尾气污染;儿童的活动空间应利用场地条件及植物等方式进行围合,给儿童足够的安全感和私密性[3],如图1 所示。儿童游乐设施应在下面铺垫缓冲材质,以防儿童摔倒或地面对儿童身体造成伤害,如图2 所示。让儿童亲身经历去尝试适当的“挑战”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与其过度保护,限制儿童的娱乐活动,不如教导儿童在面对困难时如何思考、解决问题,这也是让儿童学会独立自主的关键。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包容适当的“挑战”是培养儿童身体机能和认知的绝佳机会,让儿童在与公共设施的互动中获得快乐。

4.2 趣味性原则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造设计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求”[4]。儿童对于外界最直接的認知来自儿童的感官,因此儿童公园中公共设施的直观性、趣味性就成为是否能够吸引儿童的重点。儿童的视觉具有敏感性,可以使用多元化、夸张化、卡通化、艺术化等手法建造景观小品来吸引儿童。利用不同的色彩来刺激儿童的视觉,运用不同的图像来丰富整个空间,从而达到增加儿童公园趣味性的目的,可以在儿童公园中设置能够增加记忆点的公共设施,如图3 所示。因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上应当赋予公共设施的主题、明确公共设施的功能、植入IP 形象、提升场地的使用率,将公共设施与儿童的娱乐活动紧密相连。例如,将公共设施的顶部下端设置为秋千,从而增加公共设施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如图4 所示。

5 儿童公园公共设施的设计实践――以麓湖红石公园儿童活动区为例

5.1 项目背景

四川省成都市麓湖红石公园是一个设施齐全、满足居民需求的独立社区公园。该项目位于麓湖总部经济创意园区中心,该项目作为麓湖地产建设的附属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基础的休闲场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麓湖红石公园儿童活动区场地有限,但是其内部功能齐全,完全能满足居住区内部青少年儿童的需求。

红石公园儿童活动区是场地中的一块盆地地形。整个儿童活动区建设初期的定位是建设生态儿童游乐场,游戏设备配合场地地形加上附近的植物。整个场地的面积虽然有限,却在整体的规划上考虑了处于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儿童的需求,整个场地大致分为休闲区、青少年儿童游戏活动区、青少年儿童素质拓展区。整个场地进行功能分区时考虑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儿童的喜好与游戏选择倾向,且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与心理的变化。

5.2 设计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逐渐从电视机里认识世界、说教下认识社会、在网络游戏中去理解团队合作。这是当下儿童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麓湖红石公园儿童活动区采用多种景观形态和全龄化的功能空间,以儿童公园和公共设施为载体给儿童讲述大自然的故事。方案以儿童在大自然中的体验为出发点,以建设儿童友好型的儿童公园为目标,融合公共设施、沙地、森林,为小朋友打造一座童话乐园。整个场地根据活动方式的不同划分了三个不同的区域,即休闲区、儿童游戏活动区、素质拓展区,如图5 所示。

5.2.1 林荫休闲区—低龄区

林荫休闲区域是主要面向0—3 岁及儿童监护人的活动区域。该年龄段的儿童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一般是用五感来感受外界,因为该年龄段的儿童缺乏独立完成娱乐活动的能力,所以儿童在游玩公共设施时需要监护人的陪同。因此在该区域放置了充满了童趣的小品,吸引儿童的前往,并在视野开阔的区域中设置了一些具有起伏的塑胶地形来满足儿童娱乐健身的需求。并在该公共设施的周围设置了阳光草坪,为监护人时刻关注儿童动向的同时,提供了与其他家长交流的场所,如图6 所示。

5.2.2 儿童游戏活动区—学龄区

该区域主要是为3—6 岁的儿童服务,学龄阶段的儿童逐渐具有社会意识,开始适应团体活动。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经常模仿动物或大人们的行为举动。因此该区域采用动物元素,基于儿童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引入参与性、趣味性的公共设施,向儿童展示大自然的魅力。虽然处于学龄段的儿童具有强烈的探索意识,但是也缺乏危险的判断,容易被外界所干扰。因此在对该区域的设计时,应当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引导,避免对儿童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带来危害,所以在该区域公共设施的选择上以感知训练为主[5]。红石公园采用一只色彩明亮的麋鹿,让儿童以不同的方式进入麋鹿的腹中,然后从其犄角滑落,在滑梯底部的区域中投入细沙进行缓冲,避免儿童在乘坐滑梯落地时,地面对儿童身体的冲击,如图7 所示。

5.2.3 素质拓展区—学龄区

该区域适合6—12 岁的儿童,该年龄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其心理、身体素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育。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更加青睐具有挑战性、体验性的娱乐方式,因此该地区的公共设施以一些无动力的设备为主。之所以选择该区域作为素质拓展区,是因为该区域在地理位置上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域独立存在,选择该区域作为素质拓展区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其他区域的干扰,并且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将场地与设施相结合。该区域选择“彩色塑胶+ 沙地”进行地面铺装,选择彩虹滑梯作为该区域的主要游乐设施。该设施最大的特点就是为儿童提供两种不同的滑道。一条滑道是完全封闭的,让儿童在滑行的过程中感受未知带来的“刺激”;另一条滑梯则是透明的,当儿童乘坐滑梯时可近距离观察植物,感受植物带来的季节性变化,并在周围设置座椅,方便家长在周边休息和看护儿童,如图8 所示。

6 结语

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未知的事物拥有探索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明显,因此单一的娱乐方式、玩法简单的公共设施已无法满足逐渐成熟的儿童。人们通过将游戏空间置入自然环境中,利用地形、植物等自然条件在空间中模拟环境,将地形、坡度、水体考虑其中营造自然氛围,并且将游戏设施的色彩考虑其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根据不同的植物、季节来营造氛围。在儿童公园的设计过程中人们不应该固定公共设施玩法,而是应将更多趣味性选择交予儿童[6]。例如,一些攀爬类的娱乐设施可以设置多条途径,让儿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这样多变的玩法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猜你喜欢

儿童公园互动性景观设计
游儿童公园
游儿童公园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去儿童公园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玩转表演
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
儿童公园的时间要素设计
城市户外广告互动性设计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