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类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2022-06-10何武强杨立张婷

现代盐化工 2022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

何武强 杨立 张婷

关键词:应用型;化学类;授课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体现了国家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愿望。混合式教学成为新时代高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施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着力点之一[1]。

为落实相关政策,提高大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加强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都积极投入精力,探索所授课程改革。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知识不断涌现,社会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本课程教学团队不断调整化学类课程的内容,分别在2015年、2018年和2021年修改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力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

武汉工商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开设化学类课程的主要有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环境工程3个专业,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在二本高校学生中,很多人的高中化学基础较差,而大学的化学类课程大多在一年级开设,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和抵触心理,如何通过教学内容优化及课程改革等方式,使学生学懂、学会大学化学相关课程,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有重要影响。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主要由5个人组成,都是硕士毕业,3个人为化学类专业,2个人为生物类专业,有1个教授、2个副教授和2个讲师,团队研究了目前化学类课程改革涉及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改革”等方法,发现这些方法侧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目标设定、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强调教师如何授课,而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学习问题、归纳总结学生不懂的知识点等方面研究较少。

以教师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相结合为研究和实践的出发点,尝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内容重构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最终实现授课效果最大化,让学生学到行业所需知识、具备就业所需实践能力。

1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内容重构相结合

1.1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大学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复习理解,且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一般为一个章节的整体内容,通常以知识为主体进行讲解,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二本院校学生往往存在化学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理解能力不强、自学的积极性较差等问题。

相对于中学化学,大学化学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对理论的探讨更深入、知识点更零散、记忆及实验内容更多、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推理能力相结合,学习难度更大。尤其是对实验的要求较高,数据记录的规范性在实验环节中极其重要,如果不能克服大学化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期末考试通过率不高,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1.1.1课程内容分类讲解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整理课程内容后,在综合考虑知识点难易程度和过往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将授课内容分为3类:(1)难度很大且重要性一般的知识;(2)比较难理解但十分重要的知识;(3)难度一般但较为重要的知识。教师每次课前会将授课内容的分类信息提前发给学生,一方面便于学生预习时重点学习(2)(3)两类,另一方面便于教师合理分配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时间,主要讲解(2)(3)两类知识点,并为考研和部分想提高的学生在第二课堂专题辅导(1)类内容。

1.1.2学生学习情况分类建档与动态跟踪

学生的化学基础与学习积极性是影响教师授课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分析高考成绩,将学生分为“A.较好”“B.一般”“C.较差”3档(此分类不對学生公布,只用于教师分析数据、因材施教)。教师通过2~4周教学后的作业完成情况、笔记完成度和上课态度等因素,综合判断3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态调整学生类型为“A.较好且积极”“A.较好且中性”“A.较好但不积极”“B.一般但积极”“B.一般且中性”“B.一般且不积极”“C.较差但积极”“C.较差且中性”“C.较差且不积极”9类情况。辅导员和教师团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成绩不错的学生以思想教育为主,对成绩不好且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专业辅导。

1.1.3授课方式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课堂参与度,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将传统的一节课45min教师从头讲到尾改为教师讲30min、互动教学15min,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与学生自己讲解相结合。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授课教师还会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笔者所在教学团队通过线上课程、QQ交流群、加入学生晚自习等方式,全程参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并在班级内重点培养学习委员和基础较好的少量学生代表,让他们先学懂、学透彻,然后让他们在第二课堂帮助同学学习。一门课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集中说课,以学生团队形式开展,3~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根据教师布置的知识点讲解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后进行说课。实践发现,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说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化学类课程学习积极性。

1.2课程内容重构

1.2.1将课程章节类型相关或相似的内容整合重构

在传统的“无机化学”教学中,酸碱反应、沉淀反应、配位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各为独立的章节,学生通过4~6次课逐章学完。这种方式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

为了克服教学困难,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将四章内容整合重构,建立反应类型的知识模块,对4类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典型反应、反应后的代表产物及其用途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统一讲解,列出异同,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加深记忆,实践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都得到较大提高。

1.2.2课程内容联系生活、生产相关案例进行整合重构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将课程章节类型相关或相似的内容整合重构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入了生活、生产案例。

例如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整合滴定分析、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三章内容后,可加入以下案例便于学生理解:(1)讲滴定分析法中的酸碱滴定法知识,案例有测定工业产品(如烧碱、纯碱、硫酸铵和碳酸氢铵等)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土壤和肥料中氮和磷的含量以及饲料等农产品品质的评定。(2)讲滴定分析法中的氧化还原滴定法知识,案例有高锰酸钾法测定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COD)、重铬酸钾法测定铁矿中全铁含量。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讲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时,介绍完氨基酸、肽、蛋白质的结构与命名后,可联系生活,举例说明不同食物中氨基酸、肽、蛋白质的含量、营养价值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有机化学结构本质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生产与实践案例讲解理论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实践课程,验证理论概念和熟悉相关操作方法,整体效果较好。

2总结与展望

2.1总结

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内容重构相结合的相关研究与实施,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案例和学生样本分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在6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中,将学生分级分组,加强了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学生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大学化学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得到一定提高,大多能通过课程教学结合第二课堂学习,学懂重点知识、了解难点知识,最终提高各门化学类专业课程的期末考试通过率,有的班级卷面通过率可以达到80%。

2.2展望

考慮到教学团队所在学院正在进行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申报与建设、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工科产业学院建设、世界技能大赛省级基地建设、环境工程/生物制药专业工程教学认证、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等多项重要工作,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需要与以上工作密切结合,使学生毕业时达到相关专业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掌握学科技能和工作岗位相关技能,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专业能力。未来,对大学化学相关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结合课程内容重构的研究将融入以上相关工作的要求。下一阶段,笔者所在教学团队还会重点开展将理论课程和实践(实验)课程内容重构的研究。鉴于教学团队能力和学生样本的局限性等因素,方法肯定存在不足之处,使本次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未来能在同类高校推广,积累更多案例和课程重构内容,为提高大学化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校企合作”下技术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