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 维护江河生态安全

2022-06-10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黄河流域物种

耿国彪

生物入侵作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入侵地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及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大量的外来生物传入我国并占据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位,对本土生物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影响人类健康。

如何应对外来生物入侵,保障大江大河的生态安全?近日,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府参事张洪和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科院院长昝林森。

长江应重视三峡库区消落带入侵植物

21世纪以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地球上继生境破坏后第二大棘手的环境问题,它严重地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张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岸带景观尺度上土地利用方式的剧烈改变,三峡库区正遭受着多种外来植物的入侵,如果不加以管控,将严重破坏当地的植物资源和物种基因库。

张洪说,三峡建库后,水位涨落的剧烈变化引发库区消落带强烈的周期性水陆交替变化,其植物群落呈现出陆地构建、水淹退化、再构建的循环演替特征。在此过程中,外来植物入侵机会大增。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发现该区域存在大量入侵植物:菊科植物、茄科植物、豆科植物、苋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占比较高,优势科现象明显;在属的分布中,鬼针草属、苋属占比较高。此外,草本植物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外来入侵植物中占绝对优势,而且多为存活能力强、更能适应恶劣环境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张洪经过统计分析还发现,三峡库区消落带除分布有空心莲子草、钻叶紫菀、小白酒草、野胡萝卜、苋、鬼针草等常见外来入侵植物。还在巫山段分布有大量曼陀罗、苘麻等外来入侵植物,在江津段和巴南段分布有紫茎泽兰、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要恶性外来入侵植物。随着岸带景观尺度上土地利用方式的剧烈改变,三峡库区正遭受着多种外来植物的入侵,如果不加以管控,将严重破坏当地的植物资源和物种基因库。

在采访中,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措施张洪给出4点建议:

第一,依据三峡库区消落带各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史、环境适应性、生长情况、扩散方式与能力、潜在危害与影响等特征,采用三级目标标准,建立多层次、多指标的、符合三峡库区消落带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风险评价体系,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外來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估结果,划定危害等级,为相关部门决策及外来入侵植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外来入侵植物开展精准防控。首先应对各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现状、入侵机制、危害机理(例如化感作用)等开展深入地调查和研究。其次,在深入研究并全面掌握外来入侵植物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分区域、分物种的防控对策布局,力争做到“一区一策”“一种一策”。

第三,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外来入侵植物开展分阶段防控治理。第一阶段应做好已有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及防除工作。可采取人工或机械清除、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症实施,来清除外来入侵植物。第二阶段应在充分了解本土植物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本土替代植物,在人工辅助下抢占消落带时间和空间生态位。以期实现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发展,并同时对消落带进行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第四,做好大众宣传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可委托专业人员制定外来入侵植物彩图集或宣传视频,做好大众的宣传工作,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过程中来,减少外来入侵植物的进一步扩散和危害。

维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因此,如何维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加强黄河流域外来生物入侵风险系统防控,成为当前沿黄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昝林森对记者说,黄河流域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生现状与危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外来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泛,潜在暴发危害的风险性较大。黄河流域外来入侵植物达194种,外来入侵动物达90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最危险100种入侵物种中,有16种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自然种群,这些危害性极大的入侵物种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二是外来物种侵入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其丰富度呈现出由西往东递增的趋势,显著降低生物多样性。外来生物在入侵地大量的繁殖和扩张,如互花米草引入黄河三角洲,通过竞争挤占本土物种的生态位,引起本地物种的灭绝,进而引发连锁性灭绝效应,降低生物多样性。三是外来生物入侵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福祉和农业生产安全。外来物种暴发会直接造成重大的农林牧渔业等的经济损失。

“入侵农田生态系统的恶性杂草节节麦和毒麦,在陕西、河南等小麦产区广泛分布,因其竞争力极强,严重影响小麦产量。林业生产上的重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一旦暴发,其危害对于林业生产是毁灭性的,目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成为主要林业病害。黄河流域作为我国农产品的主产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生物入侵在农田的暴发,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昝林森说。

如何应对黄河流域外来生物入侵,维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昝林森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首先,严格规范引种制度,加强立法监督,完善引种后的监管工作。建立严格的外来物种准入制度,立法完善引种后的监管势在必行;引种时应加强动植物检疫,从源头上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建议设立黄河流域统一的引种综合评价中心,从严要求引种前申报、专家评估及审批;强化引种过程中检疫部门的科学检疫,避免有害生物的带入;重视引种后的监管,建立引入物种档案追踪制度,避免人为管理不善造成的外来物种的入侵危害。

其次,增加资源投入,加强基础理论和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生物入侵风险防控体系。要统筹安排,加强对黄河流域原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提高其自身抵抗和恢复水平。整合黄河流域高校科研单位相关资源,加大生物入侵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探明黄河流域生物入侵种类、数量和发生程度,建立外来物种种质基因库和数据库,预测适生区域及潜在生态危害,研发防控新途径,构建黄河流域科学有效的生物入侵防控体系。

最后,因地制宜,加强流域分段式管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物入侵的治理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分段式管理,划分责任区至各县市,从排查、引种到监管、治理都有相对应的部门负责。黄河上游地区以牧业发展为主,辅以旱作农业,过度放牧给外来毒杂草提供了入侵机会,因此应提前进行杂草入侵的风险预估,以预防为主,避免大面积危害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发展区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入侵生物在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发生种类较多,但多数还处于潜伏阶段,应重点以监测为主,辅助进行针对性防治,为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石。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黄河流域物种
1961—2019年黄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流域需要更多“冬枣式”农业——关于大荔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丽水发现新物种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三峡库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