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不入阴”不寐病机涵义探讨❋

2022-06-09岳广欣樊新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卫气循行营卫

杨 磊, 岳广欣, 樊新荣, 梁 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1 结合营卫循行——营卫失常

“阳不入阴”不寐病机结合营卫循行的涵义为营卫失常。《黄帝内经》中诸多寤寐论述大多与营卫循行相关。营卫二气的循行是人与自然相应的关键,人体睡眠节律的调节与营卫二气的循行息息相关[4]。《灵枢·邪客》曰:“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地有昼夜交替的自然规律,人体也有与之相应的寤寐节律。在人体正常的寤寐节律中,卫气(阳)同日,营血(阴)同月。《灵素节注类编》将营卫功能类比于天上的日月,“营卫之气血会合,如日月合璧”[5]。卫气(阳)于夜与营血(阴)相交,阴阳相合,万民皆卧。当营卫不能相交,阴阳不和时可致不眠。《灵枢·邪客》提到卫气白天循行于阳,夜晚入循于阴。当卫气在各种病因因素影响下,于夜不能入阴,独自滞留于阳时,即导致阴阳失衡、阳不入阴引发不寐。因此,明代医家李中梓认为:“凡人之寤寐,由于卫气。[6]”

卫气在人体寤寐节律中起重要作用,其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循行出入决定着人体的寤寐机制。《灵枢·卫气行》曰:“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项下足太阳……下手太阳……下足少阳……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注足阳明……从耳下下手阳明……肾注入心,心注入肺,肺注入肝,肝注入脾。”卫气白天依次按足太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手阳明经的手足三阳经及相应脏腑行于人体周身,夜晚按肾、心、肺、肝、脾的五行相克顺序循于人体五脏。清代医家熊笏认为:“卫气出入于经络则寤寐分”[7],卫气白天行于阳经为五官用;行于手经为手用;行于足经为足用;行于脏为“慧”(喜、怒、悲、恐、思)用;行于腑为饮食用。同样,到了夜晚由于没有五官之用,故不行于阳经;没有手足之用,故不行于手、足经;没有饮食之用,故不行于六腑。卫气只有按肾、心、肺、肝、脾的五行相克顺序循于人体五脏,才能维持睡眠。

因此,《黄帝内经》中“阳不入阴”不寐病机的相关论述多以营卫循行为基,卫气白天行于手足三阳经及相应脏腑,夜行五脏,营卫正常循行则昼精夜暝。清代医家汪文琦基于此思想,在《杂症会心录》中总结道:“不寐一证,责在营卫之偏盛。[8]”营卫失常成为“阳不入阴”不寐病机结合营卫循行延伸出的不同内涵。

在临床应用中调和营卫是治疗不寐的关键。如张仲景创立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9]成后世之宗;国医大师王琦以调和营卫为基,创“交合安魂汤”(夏枯草、清半夏、百合、苏叶)交合阴阳[10]。李春香等采用针刺法调和营卫治疗失眠(百会、四神聪使卫气下行,足三里补生化之源使卫气充盈,风池、申脉为阳跷脉要穴,针刺可使卫气顺利入阴),干预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11]。马赟认为,结合营卫二气在昼夜不同时间的盛衰变化,可采用分时治疗结合药物辅助治疗失眠。以桂枝汤为主方,通过调整桂枝、芍药比例调和营卫。如白天加大桂枝用量(桂枝加桂汤),桂芍比例2∶1助卫阳,加强能量代谢;夜间加大芍药用量(桂枝加芍药汤),桂芍比例1∶2入营血、增营阴,延长卫气在阴分的运行调节睡眠[12]。

2 结合脏腑辨证——心肾不交

“阳不入阴”不寐病机结合脏腑辨证的涵义为心肾不交。在《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理论影响下,临床诊治逐渐偏向脏腑辨证,认识不寐多以脏腑角度入手,已较少论及营卫[13]。孙思邈云:“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14]”一般认为阳为火,阴为水,“阳不入阴”即水火失济。在脏腑辨证中,心属火,肾属水,故“心肾不交”是“阳不入阴”不寐病机结合脏腑辨证的另一思想内涵。

《灵枢·卫气行》曰:“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入肾,肾注入心。”在《黄帝内经》相关的卫气昼夜循行具体路径中,卫气于夜从足少阴肾经注入肾,然后依次按肾、心、肺、肝、脾的五行相克顺序流注五脏,维持睡眠。以卫气从阳入阴的中枢节点来看,卫气是否顺利入肾,及卫气是否顺利从肾注心是寐与不寐的关键之一。因此《黄帝内经》“阳不入阴”不寐论述的相关条文也在源头上反映着心肾交合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不寐的主要病位为心肾二脏,心肾五行相克,肾水与心火相互克制维持二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肾经络互联,肾经支脉络心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交;心肾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神全可益精,积精可全神;心肾阳气互资,心赖肾阳温煦,肾依心阳温养;心肾精血互化,心血、肾精互相转化是心肾相交的物质基础[15]。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载治疗心肾不交的黄连阿胶汤证,成为临床不寐诊治的经典方。张仲景认为心火不能下入肾水,肾水不能上济心火,水火不济,阴阳不交,少阴热化,故用黄连、黄芩苦寒直折,芍药苦平降之,又添鸡子黄补离中之气,阿胶益坎中之精,诸药配伍可使血肉有情之品交媾其水火,则水火既济,阴阳相交。清代医家陈士铎认为肾阴不足,肾中无水,不能上济于心时则心生燥火,心神受扰,故而不寐。陈士铎据心肾二脏的关系提出了日不寐、夜不寐和日夜不能寐。当肾过寒时,水沉于下,不能上交于心,故日不寐;当心过热时火炎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故夜不寐;当肾过寒、心过热,心肾两不相交时则日夜不寐,可用上下两济丹(人参、白术、熟地、肉桂、黄连)交通心肾,引济阴阳[16]。

清代医家冯兆张对基于“阳不入阴”的心肾不交证有独到见解,认为《黄帝内经》所言的“卫气不得入于阴”论述没有全然道尽心肾不交的深刻内涵,“故不寐健忘两症……实多心神由乎肾虚也”[17]。夜晚入睡不能成寐(入睡困难)的主要原因为心虚,神不能归舍于肾;而当肾虚,肾不能藏纳心神时,也会使寐不能深沉、持久。青壮年因肾气满溢,藏纳心神之力强盛,故睡眠沉熟且长;老年人年岁已至,阴气自半,肾气衰微,藏纳心神之力渐弱,故睡眠不能持久、深沉。因此不寐之证总在“阳不入阴”,实则在乎肾气(阴)是否强盛可以藏纳心神(阳)。

清·罗国纲认同冯兆张“心神由乎肾虚”的心肾不交观点,认为心虚无血养心,神不能归潜入肾,故入睡困难难以成寐;肾虚不能藏纳心神,故睡眠维持时间短,寐不能持续、沉久。因此基于肾气强盛有别,年少者易睡且觉长,年老者难睡且觉短,治疗总以补益肾水为宜。有学者认为,基于冯兆张的论述思想,心神是否归于肾舍决定夜晚入睡的难易,肾舍能否藏纳心神决定睡眠的深浅、长短。这为临床辨证心肾不交型失眠但失眠状态不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18]。在心肾不交型不寐的具体辨证中,若主诉以入睡困难为主,为心虚不能入肾所致,故治疗在交通心肾的同时,可酌情加大对心虚的调养;若主诉以睡眠维持时间短、早醒、易醒、睡眠较浅不深沉为主,为肾虚不能藏纳心神为要,故组方用药要补益肾气,加大肾气藏潜之力。

3 结合魂魄学说——神魂不入精魄、魂不入肝

3.1 神魂不入精魄

“阳不入阴”不寐病机结合魂魄学说的涵义之一为神魂不入精魄。五脏蕴五神,形神为一体。在不寐脏腑辨证提出后,神主睡眠学说随之而起。因脏腑藏神,故五脏对应之魂、魄、意、志、神与睡眠密切相关,其中尤以心神为重[19]。中医学认为“阳神曰魂,阴神曰魄”[20],万物不越阴阳,主导生命活动的一身之神也有阴阳之分,其中偏阳性属性者为魂,偏阴性属性者为魄。阳魂与阴魄相互调节,共同参与睡眠调控。《难经古义》曰:“神与精,对阴阳之体。魂与魄,配血气之因。故神精主体,魂魄主动。[21]”精化生为神,神精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化生魂魄,魂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精神主控。故白天魂动主视听、阅七窍;魄动主知痛痒,精气运行周身。夜晚入寐后魂魄由动变静,各入其舍,故不务视听,不知痛痒,人体各功能较白天均下降,可见魂魄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清代医家黄元御结合阳魂阴魄一说具体阐述了“阳不入阴”不寐病机。其在《素问悬解》中提出:“神魂发越则人寤,精魄敛藏则人寐。[22]”他认为“阳”性发越,神魂也;“阴”性敛藏,精魄也。不寐责由神魂不能敛藏于精魄之中,即“阳不入阴”也。这是“阳不入阴”在魂魄学说下的思想涵义,是基于魂魄学说“阳不入阴”不寐病机的独特诠释。黄元御据此还解释了多梦的原因,人体的虚实偏颇在白天清醒时不易被察觉,而在入夜后没有嘈杂时较容易体现。当人体体内阴气不足时阴虚不能抱阳,精魄(阴)无力接纳神魂(阳),神魂(阳)因此不能潜藏于精魄(阴)之中,即“阳不入阴”,神魂飞扬,浮荡无所,故而不寐多梦,因此多梦的总病机为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3.2 魂不入肝

“阳不入阴”不寐病机结合魂魄学说的另一涵义为魂不入肝。在《黄帝内经》不寐与魂魄的认识中,魂魄入夜不守其舍会导致乱梦连连,影响睡眠的深度导致不寐,因此魂魄入夜是否各归其舍直接影响着睡眠的质量。清·唐容川认为,阳魂白天游历在目,故能“视万物别白黑”;晚上归舍于肝,故能“梦寐恍惚,变幻游行”;当阳魂浮荡在外,夜晚不得归舍于肝时则引发不寐,治疗可用二加龙骨汤加五味子、酸枣仁、阿胶敛其阳魂使其入肝[23]。冯兆张认为,肝木藏魂,肺金藏魄,正常情况下金克木,木火刑金,肺肝相互克制,魂魄两相制约,故能升降相宜,入循有度[24]。若肝木受邪,疏泄失职,或肺金魄弱,不能制约肝魂,均可导致魂不入肝引发不寐[17]。

综上,“阳不入阴”不寐病机结合魂魄学说的深层涵义为神(阳)魂不入精(阴)魄和魂不入肝。故治疗上,重视魂魄药的使用及适宜的敛魂至关重要。有学者认为,阳魂和阴魄的交替循环和动静变化构成了寤寐机制,临证加减中要重视魂魄运动,调和阴阳。如酸枣仁、白参安魂,百合、龙齿安魄,琥珀、龙眼强魄,生铁落、磁石定魂魄,女贞子、白芝安魂魄等[25]。也有学者重视敛魂之用,遣方用药多配伍磁石、龙骨、龙齿、珍珠母之品以镇肝敛魂[26]。

4 结语

综上所述,“阳不入阴”不寐病机涵义可为营卫失常、心肾不交、神魂不入精魄及魂不入肝。通过探讨总结“阳不入阴”不寐病机结合营卫循行、脏腑辨证和魂魄学说等方面所延伸出的不同涵义,可进一步明确“阳不入阴”不寐病机的理论内涵,从而更加指导临床。

猜你喜欢

卫气循行营卫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基于《黄帝内经》浅论气郁生湿
督脉循行考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