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科学史发展概貌

2022-06-09华素云

海风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学史学科科学

科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92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开设,其创始人是乔治·萨顿,因此,科学史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然而,其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史前发展时期、重大转折时期,最后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可见,对科学史发展过程的阐述是十分必要的,利于提高对科学史理论的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门学科知识。

一、科学史的含义

通常认为,近代科学主要来自西方,并且与近代科学发展相关的文化基础也在西方。所以,作为一门学科,科学史基本上也是诞生于西方的。那什么是科学史呢?乔治·萨顿认为,科学史是一座重要桥梁,将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使学习者们能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面貌,进而全面地认知科学,并了解人文与科学相互之间的联系。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很复杂,可不可以直接将科学史理解为“科学的历史”。事实上,科学史的确是对科学、科学知识以及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的研究。吴国盛教授指出,“科学史”一词同“历史”一样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阐述;二是指对这种阐述背后起支持作用的观点进行说明和思考,我们可称其为“史学”或“编史学”“科学史学”或“科学编史学”。所以,科学史与历史的关系也被呈现出来,我们所谓的“历史”就是被人说出来的东西,每个述说者对“历史”的述说,都有自己的一套历史“观点”。这个观点支配着述说者和历史家去有选择的说什么、不说什么以及如何说。就“科学史”来说,首先它有一套“科学”的观点,其次还有“历史观”,不同的“科学观”和“历史观”决定了科学史阐述的领域、内容与方式,从而就有不同的科学史[1]。

二、科学史发展过程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

科学史后来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在古希腊时期,科学史研究活动已然开始,这些萌芽状态的研究活动为后期作为独立学科的科学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科学的整个进展中一直都伴随着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如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波拉克底对早前的医学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公元前2世纪,罗马名医盖伦同样也进行过相关工作;亚里士多德写《形而上学》留下了大量早期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历史等。然而,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人们通过对古典著作进行批判评注和分析,将此作为新思想的出发点,并对当时的热点问题进行探索。由于,当时的史学家们只对同时代历史感兴趣,将视角多半局限在个别年代;再加上当时盛行的时间观和靠不住的年表,希腊人认为时间是循环的或者说短时间内是静止状态,而线性的、动力学的时间观直到中世纪才出现。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因素导致科学史在起源阶段缺乏历史视角,将叙事历史作为研究某一问题的组成部分。

一般認为16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是哥白尼、哈维、伽利略和牛顿的科学成就取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以及盖伦医学等古代学说的过程。新科学形成时,历史仍是组成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同时起到论证新科学合法性的作用。如托马斯·斯普拉特的代表作——《英国皇家学会史》;沃顿的代表作——《对古代与近代学术的反思》,其中生动描述了关于人类生命的科学。以上为早期的研究工作,只能算是科学史的雏形,对科学史系统的、详尽的研究尚不存在,所以,科学史发展的史前时期一般认为是在古希腊时期到18世纪以前。

(二)重大转折——综合性科学史出现

18世纪的西方文化特点是科学与进步,人们把科学视为促使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这种观点还体现在当时的许多科学史作品中。伴随科学的进展,人们意识到科学历史的重要性,认为不清楚科学的历史,就不能理解科学。这个时期开始出现较详细的科学史研究成果,注重于对各相关课题的编年细节和概览,但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对科学发展真正的历史视角。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线索来回溯科学史的发展:一条是从18世纪以前或更早之前开始,在很多的专业性文献、书籍中就包含了讲述某一学科发展史的篇幅;另一条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出版了像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的《与视觉、光线和颜色有关的发现的历史与现状》和《电学的历史与现状》这类作品,这些著作主要是对一些专业性学科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18世纪以后,科学家们的著作时常会包含“历史导言”,概述相应主题的研究史,把自己的工作置于该传统之中;同时,强调他们自己工作的独创性和意义。达尔文的“历史概述”便是一个例子,他将其收录到后来各版《物种起源》之中。在这个概述中,他对从拉马克的进化概念直到他自己的贡献,作了历史阐述和评价。

在19世纪以前,科学史的书籍大多是提供给专业科学工作者和学习科学的学生们的,科学史常处于年代学细节和对主题的概述,缺乏历史反思、缺乏历史意识。他们普遍不注重科学的历史解释同科学与哲学的综合问题以及科学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之间的问题,当时真正能将专业与历史感、历史相结合的学者寥寥无几。于是,在19世纪发生了转折——综合性科学史产生了。近代第一本综合科学史著作——惠威尔的《归纳科学史》,表明了一个观点即强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归纳的科学。尽管这本书涵盖了许多科学学科的历史进展,但不是在历史环境中理解科学,也未能将所有科学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仅仅只是把各门学科的历史堆砌、汇集在一起。而在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中,他提倡三个基本观点:该书之所以能完成依赖于科学史;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科学的进展来弄清楚人类思想和人类历史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个或者几个具体学科的研究,需要从总体上研究所有学科的历史。由此看出,孔德提倡统一的科学和统一的综合性科学史这一观点,其科学发展观具有名副其实的历史视角,赞成用历史的态度去对待科学。但是,他认为科学史只是在它可能会与某种一般的哲学体系有关的范围内才有重要性,并不重视原材料和历史材料。孔德思想继承者坦纳里一开始就把科学看做一个总体,认为科学史并非许多个专业性科学史的汇集,而是包含了不同社会背景、科学教育、科学交流、各学科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2]。

(三)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

20世纪初,乔治·萨顿将科学史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萨顿于1912年创办国际权威综合性科学史杂志——ISIS,于1920年,将系统的科学史课程开设在哈佛大学。但是,萨顿的思想主要受实证主义传统的编年史影响,事无巨细地收集罗列所谓的“硬事實”,将它们集中在一起,直到托马斯·库恩提出,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积累,还有突发式的革命,暗示一种新的科学形象。他在总结科学史学科的发展时,对过去流行的辉格史观作出了批评和思考。

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首先创用“辉格史”这一编年史概念,这一概念是来着于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党派——辉格党,该政党倡导君主立宪制,奉行宗教自由。辉格党的历史学家在19世纪初通过宣扬其立场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辉格史观。到1931年,巴特菲尔德在《历史的辉格解释》中将辉格史从一种专门的英国史编史学派,扩充为一般意义上的编史学概念。这一扩充概念很快得到当时历史学界的肯定,并成为编史学中非常富有修辞力量的词组。所以,当时普遍认为辉格史就是以现在的立场为出发点,把历史描述成朝着当下目标发展的进步史,将历史上的人分成两类——推动进步的人和阻碍进步的人。通过将推动进步的人和事挑选出来编成历史,已达到对当前立场和目标的支持与肯定[3]。然而,这种编年史的概念过于注重当下,而忽视了过去,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历史。因此,在后来出现了一种语境主义,要求真正走向历史,深入历史语境之中,从当时的背景来理解当时的观点,从而还原历史,这也就是后来的反辉格史观。这种新的编年传统开创者们开始意识到,做到了对“传统”的再现才是真正的“历史”研究,再现当时的人们对当时的思想、事件的态度,由此获得一种历史洞察力。但是,物极必反,反辉格史观中一些极端代表是违背历史精神的,因为历史都不可能是中立的,都不可能不具有选择的主观性。所以,今天很多科学史家意识到,必须从研究自身论题的性质和掌握的材料入手,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寻找平衡点[4]。

三、总结

本文从科学史含义出发,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科学史的起源、早期发展、重大转折及独立学科的形成作出简要阐述。通过对科学史发展的概述,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一门学科知识。正如迈尔曾提到:“了解一门学科的最佳途径是学习其历史。当你从最早的错误假设开始一一推敲、分析,直到各个否定,在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中完全弄明白之前的失误之处,你才有可能真正地、全面地理解这些概念。”

参考文献:

[1]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赫尔奇·克拉夫,任定成.科学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吴国盛.科学史的意义[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1):59-64.

[4]沈素英.科学史: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桥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114.

作者简介:华素云(1991-),女,汉族,湖北省黄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

猜你喜欢

科学史学科科学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浅谈科学史在初中科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史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科学教学中挖掘科学史的有效途径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初探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