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自我管理 乐享自主课间
——大班幼儿“课间十分钟”的有效衔接

2022-06-07高玉霞马晓春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公约课间幼儿

高玉霞 马晓春

一、多方位跟踪调查,明晰课间活动现状

为全面分析和评价本幼儿园课间十分钟的幼儿自我管理情况,笔者走进相邻的实验小学,针对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计划等方面的情况,对87名从本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的学生进行课间活动跟踪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幼儿课间十分钟活动情况调查表

这些数据引起我们的思考: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全部在教师的视线范围之内,教师可以及时、适时对幼儿进行提醒,给予帮助。而小学教师不是全程跟班,课间十分钟学生完全自主、自我管理,这与幼儿园管理存在很大差异,是一个明显的幼小教育的管理断层。如何帮助幼儿园的儿童自主管理课间十分钟?笔者与同事协作开展了课间十分钟幼小衔接主题探究活动。

二、多维度感知时间,提升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

1.结合时钟,感知时间长短

在与幼儿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幼儿对十分钟时间到底有多长这个概念并不清晰,于是组织开展趣味化“认识时钟”教学活动。将活动区角的标志调整为钟表与数字记录时间对应的方式,在材料筐上贴有带时间的钟表图,收纳筐相对应的位置也贴有该钟表上的时间数字,幼儿在每日收拾整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对时间的认识。为让幼儿感知时间的长度,培养他们的时间意识,教师有意识设置“十分钟”活动,并在活动起止时告知具体时刻,如在早操前告诉幼儿接下来有10分钟的做操时间,然后先请幼儿观察钟表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做操结束回教室后再观察钟表,让幼儿直接感知10分钟的长短。慢慢地幼儿对时间有了粗浅的认识,为后面“自主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置流程,养成时间观念

教师和幼儿一起研究制定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在主题墙面上,幼儿根据这些图谱对照时钟,来提示自己的行为,对下一步活动有了明确的意识,也对时间更为关注,为未来升入小学时能自主管理时间做好铺垫。在一日活动中借助时钟、沙漏等,让幼儿更清晰、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提高做事效率,养成初步的时间观念。

三、多环节变革创新,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自我服务是幼儿入小学后必须具备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课间十分钟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笔者以此为契机,变革一日活动固有模式,逐渐放手幼儿,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1.变固定加餐点时间为相对浮动时间。

将加餐点的环节放到幼儿自主游戏时间段内,引导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加餐点的时间和数量。通过“能量加油站”“自我服务小明星”等环境布置的督促和提醒,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加餐点的习惯。

2.调整集体喝水频次

针对入小学后幼儿时常忘记喝水的现象,在幼儿大班阶段,逐渐减少教师组织集体喝水的时间,鼓励幼儿在集体活动以外的时间自主喝水,随渴随喝。开展“我会喝水”交流活动,组织幼儿讨论:在幼儿园什么时间可以喝水?每次喝多少为宜?喝水区域提供记录本,幼儿每天记录自己喝水的时间、次数和喝水量的多少,帮助幼儿养成主动喝水的良好习惯。

3.开展“睡前十分钟”活动

教师和幼儿约定“睡前十分钟”自主活动,组织幼儿交流睡前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引导幼儿自主做好如厕、整理头发、脱衣叠衣等准备活动,树立“小榜样”,鼓励幼儿充分利用午睡前的十分钟做好所有准备活动,对于时间安排非常充分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看书或开展安静的活动。

四、多途径实践模拟,提升幼儿的自主规划能力

教师和幼儿约定在早、午餐后的时间段,安排课间十分钟活动,引导幼儿自主安排过渡性活动。

1.自主讨论,初定计划

教师带着幼儿在班级里商议、讨论 :在短暂的时间内如何有计划地做事情?哪些事情适合在十分钟内做?做哪些事情十分钟的时间不够?在教室的什么区域开展活动比较合适?幼儿们纷纷提出建议:“可以玩游戏”“可以聊天” “可以玩玩具” “可以照顾植物”“不可以追逐打闹,很危险”……

从幼儿的想法中可以看出他们很想利用这段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但是唯独对于如厕、吃水果、喝水这些生活环节没有关注。教师建议他们在十分钟的时间里,首先要解决“身体需求”,比如如厕、喝水,再解决“精神需求”,比如玩什么。学会在没有老师提醒的情况下完成这些任务,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幼儿将自己的计划用符号、绘画的方式进行表征记录,并一起进行课间十分钟内容的筛选,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时间和区域的有限性,梳理、选择可进行的活动内容,如:下棋、阅读、翻绳等。

2.制定公约,遵守规则

活动一开始,幼儿便积极投入到玩多米诺骨牌、打扫自然角、看书等课间十分钟中。不久问题出现了: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了,移动拼图被抢了,花洒扔在角落里……活动结束时大部分幼儿急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还有部分幼儿还停留在自己的活动区域不肯罢手。

课间十分钟的初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一向接受教师细致管理的幼儿还没有适应无人管理的状态,自由多了、规则变得少了。说明幼儿自控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足,从他律到自律还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1]

大班幼儿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为他们创设解决问题的空间。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看他们活动过程略显混乱的视频画面,并就此展开讨论和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课间十分钟玩得好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观看的过程也是儿童自我反思的过程,他们意识到了很多问题 ,教师和幼儿一起梳理出课间十分钟自由活动时注意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共同形成“课间十分钟公约”,幼儿对公约进行表征并将公约张贴在教室的显眼位置,让幼儿自己制定公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运用有效的奖评机制激励幼儿遵守公约。

3.添置角色,自主管理

经过不断地尝试、调整,有了“公约”的约束和“计划”的引领,大部分幼儿的行为比较自律,但是仍有部分很调皮的幼儿,在活动中常伴有危险的动作,怎么办?教师又一次把难题抛给了幼儿,提出:可以推选一个小班长,主要任务就是时刻观察和提醒小伙伴的不自律行为,适时地帮助同伴解决困难和处理矛盾。于是小班长产生了,幼儿们觉得要想当上小班长可不容易:首先自己必须能遵守规则,不与他人发生矛盾,同时也要善于观察活动情况,会用合理的方式提醒同伴。自从实施这个新措施后,戴着胸牌的“小班长”会不时地出现在教室的不同方位,悄悄地管理着同伴,课间十分钟变得活而不乱,更有序了。[2]

小班长角色的有效设置,既让幼儿们感受到参与管理的成就感,又锻炼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为充实、有序地开展课间十分钟活动乃至顺利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公约课间幼儿
图书借阅公约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寻找最大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