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载工程领域研究生案例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案例+实践”塑造研究生科研实干精神

2022-06-07彭忆强黎青松徐延海曾传华杨继斌

时代汽车 2022年11期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案例

彭忆强 黎青松 徐延海 曾传华 杨继斌

1.西华大学汽车测控与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9 2.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9

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新时代青年“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和“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既为高校在新时代实现“三全育人”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协同育人体系”放在首位。

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既有学科型硕士点(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机械工程),也有专业型硕士点(交通运输、机械和能源工程),这些学位点与新兴的交叉学科: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均有密切关联。为满足“交通强国”战略深入推进和汽车“新四化”深入发展的需求,学院分别在:智能载运工具技术、交通事故预防技术、智能交通管控技术和交通节能减排技术等四个研究领域开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探索在“知识-能力-素质-思政”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下开展相关工作,构建了研究生全程协同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三纵三横”全程协同培养模式

“案例式教学”在全程协同培养模式中将研究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研发(实践)连接起来,为研究生提升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特点,通过建立“现代汽车交通智能控制”教学团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使研究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三观”教育,对自身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是课程思政在运载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案例+实践”环节中的实施路径开展研究的阶段性工作总结。

1 所实施的“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地方院校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此,我们建立了以协同创新平台为纽带的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涉及到类型多元化(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复合型)、任务多元化(用人需求、项目合作、生产实践)、环节多元化(教学与科研实验、专业实践、毕业论文、案例库建设与教学),其中的专业实践为开展案例库建设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实现课程内容向实践倾斜、教学模式向案例看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建设案例库的过程中,强调案例的“四性”:真实性、典型性、实时性、全面性,保证了案例教学实施的有效性。表1是开展“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所建立的部分案例列表。

表1 研究生教学案例列表(部分)

所建立的这些案例是围绕企业进行的,因此,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了案例的编写,保障了案例资源的真实性和实时性。部分案例涉及实践现场教学,由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实施。所形成的案例不仅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使用,还引入到企业的职工培训中,扩大了案例的使用范围。

2 “案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将适合开展“案例式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如:车辆系统动力学、交通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践、运筹学和汽车测试技术与信号分析等)组成课程群,设立课程群的总体思政目标:引导研究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关心时政,熟知社会变局,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思想观念。同时,对每门课程均明确课程育德目标、设立思政教育融合点、建议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下面是“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课程育德目标、思政教育融合点以及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的具体描述。

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技术

课程育德目标:牢固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引导学生增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努力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新能源汽车强国”的理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能源汽车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培养学生相互配合互相协作的工作意识,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思政教育融合点: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技术路线等内容中,介绍在我国一系列政策引导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分析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制度的自信,牢固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在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要性等内容中,引导学生增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在详细知识点的学习中,通过比亚迪、宁德时代、亿华通、大连物化所等民族企业以及欧阳明高、衣宝廉院士等科学家在关键技术突破的刻苦创新案例,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新能源汽车强国”的理想,明确人生目标;在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技术内容中,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安全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能源汽车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通过分组搜集课外资料、PPT制作等课程作业,培养学生相互配合互相协作的工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课前教学内容设计环节中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结合,设计适合学生专业发展和个人思想成长的内容;案例式价值塑造与思政结合,挖掘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将自我价值实现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汽车强国的时代使命结合;行课中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思想发展,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课后布置分组协作的课题,进行搜集资料、PPT制作、PPT讲解、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和小组互评,培养团队精神。

按照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入点,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对应的案例。图2是“交通运输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中,使用的“热压罐公路大件运输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及思政元素在案例中的融入点。

图2 热压罐公路大件运输教学案例简介及其思政元素融入点

从案例教学的讲授角度看,“热压罐公路大件运输教学案例”在技术方面,学生应该了解大件运输作为运输系统的一个细分领域,对重工业的发展起到后勤保障作用。但大件运输较一般运输过程更为复杂,一方面是由于货物的体积较大或者重量超标,会增加运输设备的负担,因此需从牵引能力、挂车轴载分析、捆绑加固分析、弯道通过能力分析等多方面分析运输车组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大件运输对于线路条件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在大件运输前要根据大件的情况设计出合理可靠的运输方案。在思政教育方面,结合我国“交通强国”战略以及交通新基建的需求,以我国在公路大件运输取得的卓越成就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公路大件运输国内外工程项目的经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激情,使其树立符合国家交通发展战略的奋斗目标与理想抱负,形成新时代背景下的责任与使命感,激发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同时,强调安全运输对大型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由于建立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案例库,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技术内容,选用对应的教学案例,并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采用“自然融入”法则,将思政元素从不同的方面汇入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了“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愿景。

3 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

实施“案例+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下面从两方面讨论“案例+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所取得的效果:一是研究生经过案例教学过程、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后,自己所撰写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节选);二是企业对所接收的毕业研究生工作能力方面的评价。

3.1 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研究生1:第一,团队合作:大家一起参与到任务进行的各个阶段,共同成长、共同学习;第二,学习方式:养成了积极学习的态度,感受到了工作的严谨和庄严感;第三,人际交往:不管是专业方面、业界形势方面、还是与人交际,与各位前辈相处上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非常感谢在实习中帮助过我的各位同事、前辈、师兄和领导,让我受益匪浅。

研究生2:锻炼了自身学习全新领域知识的能力,深刻理解了“依法召回、消除缺陷、预防伤害、守护安全”的重要使命。对缺陷召回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有了深深的体会。同时,加深了对缺陷召回工作者的崇高敬意。培养了认真耐心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抗压能力。在领导和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开展自身的科研工作,养成了良好的科研精神与素养,掌握了科学理论分析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对汽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些研究生的实际体会中,充分体现了在开展“案例+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按“情意领域”实施课程思政所取得的成果。在此过程中,研究生们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严格的科研精神、形成正确的“三观”等深层次的人文情怀方面得到了提升,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了基础。

3.2 企业的反馈信息

为进一步评估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我们在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的相关单位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显示:相关企业对我们所培养的研究生的质量正面评价居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工作上敬业、技术上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与规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在工作中迅速成长的冲劲,能跨专业的进行知识融合,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2)进入单位能够快速胜任安排的专业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3)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能够从工程伦理、法规、技术和经济等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提出一些系统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应用。

这些评价意见体现出:经过“案例+实践”教学过程后,所培养的研究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具备了认真对待工作的“实干”精神,体现了现代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的精神风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思政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也是“案例+实践”课程思政成果的具体体现。

4 结语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高层次人才,其培养的质量一直是关注的重点。按照习总书记关于“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精神,西华大学“现代汽车交通智能控制”研究生教学团队践行“六个下功夫”的理念,特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和“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等方面,把思政教育与“案例+实践”教育教学过程充分融合,实现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对研究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巩固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研究生思政案例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