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城市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路径研究
——以江苏淮安为例

2022-06-06董洪超张益华

山东纺织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淮安市淮安冷链

董洪超,张益华

(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1 引言

淮安市作为江苏平原地区,虽然拥有良好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但也同样存在农产品生产缺乏规模化、农产品输出管理效率低的问题。这样农产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流通就面临着更多的环节,需要更高的流通成本和更多的流通时间,农产品物流业的效率直接影响市场平衡供求。相较于工业制成品的物流体系,我们发现农产品物流存在显著的不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内商品流通的壁垒在逐步削弱,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在稳步推进。农产品作为淮安经济发展和农品生活的基础,在供应输出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地和销售地分离,农产品物流业的效率是本地农产品产销的主要限制。

2 淮安市农产品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江苏省淮安市,地处京杭大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农业资源十分丰富。2020 年,淮安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23.84 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531.4 万亩;其中,夏粮面积476.49 万亩;秋粮面积547.35 万亩。全年蔬菜产量413.08 吨;水产品产量29.4 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26.96 万吨;禽蛋产量9.86 万吨。

2.1 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

淮安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垂直和水平协同的方式,构建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促进农产品加工的规模化运营,提升产业化水平。全市共有农业加工类项目65 个,形成稻米加工、水产禽畜加工、羽绒制品加工和蔬菜加工的四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稻米、禽畜、水产和羽绒的年产出超过5500 万吨。

2.2 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淮安市近年来加大产业化、专业化的培育力度,形成以规模化、集约化和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截至目前,淮安市建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合作组织1298 个,既往分散的农耕土地流转面积超过50%。基于此,优化出新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如图1):

图1 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流程

3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1 淮安面对的重大机遇

长三角地区虽然经济水平跻身全国前列,但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规模、结构和冷链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尤其内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资源差异巨大。长三角结构复杂,地缘辽阔,一体化带动了整体发展,通过政府政策的协调推进,促进各区之间资源的共同发展,落实农产品物流标准化。长三角一体化能够更快地促进淮安市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区域性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实现商品流通环节的规范与统一,提升仓储、运输、配送等综合服务,保证农产品质量,从冷库建设、冷链运输车辆、低温物流中心等硬件设施,到包装、保鲜等技术标准,都应该有法必依。对农产品冷链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建设以及相应法规条例规定的检验检测结果不止流于形式。

3.2 淮安农产品相关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地区经济总量偏小。地处苏北的淮安市在全省13 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1 位,与周边地区相比,略高于连云港和宿迁,而与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淮安市的农业产业化和与其他城市的物流对接。二是物流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但协同能力不强。三是农产品物流相关专业人才不足,由于淮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水平以及产业支撑水平等方面在长三角地区均没有显著优势,因此对外省市的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而本地的两所本科院校并未开设专门的物流管理专业,本地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没有或者较少的实践活动导致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际物流工作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农产品物流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淮安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4 淮安农产品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4.1 仓储业缺乏系统性管理

一是入库出库管理的人工成本费支出较多,而装卸效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由此呈现出“成本高,效率低”的现象;二是库存管理中淮安市的公路农产品运输车辆、集装箱和制冷设备供不应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仓库等专用或特种仓库供应不足,导致出现简易仓库储藏和混藏,保质、保鲜效果差等问题。同时仓储方面还存在许多使产品质量受损的原因。三是调拨业务中淮安市虽有一定数量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但是运输功能单一、规模小,只能服务于小范围,没有办法提供全程综合物流服务。

4.2 加工品牌效应不明显

农产品品牌建设一般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而如何深挖农产品地域特色,成为了农产品能否形成品牌效应的关键。通过多年的发展,淮安市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品牌群体,打造了一批骨干企业。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是农产品品牌开发力度不足的问题。虽然可以突破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形态,逐步在特色农产品领域树立了地区知名品牌,在一定范围内也展示了品牌推广力度,但在品牌的二次开发过程仍存有诸多不足。其次是农产品行业从事主体力量薄弱的问题。存在增收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基本没有建立农户产品增收长效机制,尚需付出更大努力。第三是品牌农产品核心技术较低的问题。除少数农产品开发融入了大量科技要素外,大多农产品开发过程核心技术较低,附加值增加不高。第四是农产品品牌营销模式、策略滞后的问题。淮安市相关企业通过参加各类展示销售活动和各媒体推介的商品及品牌后,将品牌农业宣传纳入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中的营销模式很少,营销模式和品牌的营销理念相对滞后。

5 对策建议

5.1 加速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体系

当前,淮安市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比例低、规模小。要发展本市冷链物流,就必须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引进。一是要打破空间上和行业间的限制,加强合作;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三是壮大其他物流企业队伍,使物流队伍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从而改善淮安市农产品物流现状。

5.2 尽快完善农产品基础设施体系

农产品物流运输需要一个完整的公路运输线路体系,在继续乡村公路、一级公路、高速公路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村级等外公路建设,方便农产品从农户到集散地的运输。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改造现有的冷藏冷冻设备、合理规划农产品集散中心,引进先进的温度控制设备,从而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5.3 加强农产品物流技术引进、创新和推广

淮安农产品物流技术研发推广的重点应放在运输、包装、保鲜和物流增值技术等方面。首先,改善农产物流基础设施;其次,构建更加通畅的信息流基础;最后,引进更先进的仓储、包装和运输技术。

5.4 积极吸纳行业发展紧缺人才

管理需要专业的知识,而传统管理中,恰恰缺乏了专业知识,对先进的物流知识和技术掌握不熟练或者根本不了解。对此,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需要引入更多专业技术人才。高等院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保证企业有高素质且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流入,更好的促进淮安市农产品物流的建设,提高淮安农产品经济效应。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持。

5.5 优化政府政策支持

物流作为产品集散、销售、流通的技术支撑,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创收手段。因此,为了提高淮安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农产品物流上,政府应合理、科学规划,建立相应的物流体系,完善相关的物流政策法规,保障现代物流管理模式与物流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淮安市淮安冷链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