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复城镇河道生态景观并还之于民
——以叶集新华渠河道景观项目为例

2022-06-06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妍

区域治理 2022年25期
关键词:河道公园景观

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及自然灾害对城镇河道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修复城镇河道生态景观成为大势所趋,将环境修复并还之于民势在必行、利国利民。城市生态河道景观不仅要水清、岸绿、景美,还要满足区域总体规划、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各项要求,贯彻人水和谐的理念。以生态学为基础理论,以构筑“水、城、田、林”生态城市为目标,确保工程发挥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作用,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概况

新华渠河道景观项目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地处豫皖两省交界。河道景观带长约1800米,河道宽10米至30米,绿带宽50米至100米,建设面积约14.8万平方米,河道北边为工业区,中间为生活区、南边为文化区,场地被高速、市政道路分隔成5个区域,河道以自然生态河道为主,如图1。

图1 新华渠公园建造前照片

二、当前河道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环境。河道流域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水。上游大面积为雨污合流区,河道淤积堵塞、岸坡脏乱差,严重影响水环境。河底淤泥堆积导致富营养化趋势,环境景观差。

(2)水安全。部分河段过水断面不足,整段河道淤积严重。河道兼具区域抗洪排涝作用,缺少与其他内河互通。

(3)水生态、水景观,水生植物系统严重缺乏,水生植物种类较为单一,沉水植物较少,生态功能较弱,河道边景观形式单一,缺少绿化配置。

(4)水系沟通。缺少水系间的连通,河道断流、汇水面积小,平枯水季节河道缺水,缺少生态补水工程。

(5)管理。管理制度不健全,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建设垃圾随意堆放。

三、项目目标

通过河道治理和景观绿化的设计手段,将周围环境和河道景观进行有机融合,统筹河道驳岸、上下游,从三维空间的角度把河流周边各要素的恢复与滨水空间相结合,打造高品质的河岸景观带空间。利用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等结合景观构筑,创造独特、多元的生境景观,使新华渠景观带成为叶集新老城区间的一幅优美画卷。

(1)与周边环境融合。从自然环境、规划功能、交通环境、景观环境的角度考虑,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将功能的多样性、贴近自然的设计手法与现代元素结合,与毗邻社区和公园的主要景观相连,让周边社区也参与其中。

(2)利用可用资源,与自然环境融合。利用北侧现有水源,重新梳理打通场地内水系,使之成为流动的水体。

(3)根据城区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用地功能环境结合。充分与用地周边规划的居住用地、商业用地、文体康养用地等功能用地结合发展。

(4)与交通环境融合。构建内通外达的绿道网络,将新华渠景观带绿道同城区绿道系统相连,园区道路与周边城市道路衔接,形成内通外达的绿道网络。

(5)与周边景观融合。以新华渠公园景观带为纽带构建城园绿色渗透的景观廊道,通过多样化开放空间形成楔形绿地,连接城市公共空间。挖掘叶集地区景观资源优势,最大化提升基地价值。

四、项目的重点、难点及其对策措施

(一)兼顾洪时能蓄能排、旱时能补能溉的目的

设计尊重场地内河道本身功能需求和因季节而变化的水文特征,将原河道改造成为“主河槽 + 浅水溪流”的断面形式,主河槽用以保障极端天气下的水安全,浅水溪流则用以改变水系平面形式,形成自然的河流形态。

(二)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

河岸景观不仅满足于按照一个“形象工程”的标准,使其仅仅达到整洁,美观,同时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生态修复系统手段缝合河道两侧被割裂的空间,力求水利设施景观化、景观设施艺术化,重新诠释人与水、水与城之间无界共生的关系。

(三)在有限的空间实现景观与功能齐聚的景象

实现滨水型空间及景观节点的通达性,打造生态型亲水驳岸景观,使功能与美观并存。

(四)现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恢复

策略一:设置浅水区域、水塘等,增加觅食场所,保证充足的食源,创造浅水区域供野鸭、白鹭等水鸟觅食。

策略二:种植茂密的水草,形成野生鸟类隐蔽休憩区。利用原生林为野生鸟类提供筑巢的区域,栽培果树吸引林鸟,并为蝴蝶等昆虫提供蜜源。栽培高大的乔木和竹林供鸟类筑巢,营巢树种应保持多样性。

策略四:控制夜间灯光,以免影响鸟类夜晚休息。

(五)保证公园的安全性

措施一:设置安全警示牌,在亲近水岸的危险区、车道转弯处、交通交汇等区域设置安全警示牌,及时提醒行人,避免事故发生。

措施二:设置绿道地面标识,在绿道出入口、重要节点等处设置清晰的绿道地面标识,将步行流线与自行车流线分离。

措施三:设置安全防护围栏,在靠近水岸的亲水平台、滨水游步道等区域设置防护栏杆或绿化防护隔离带等。

措施四:构筑安全求助系统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安全提示和紧急求助的App系统平台,在绿道沿线的景观节点和驿站设置App服务点,形成综合安全防护网络体系。

五、河道设计

(一)河道治理思路

在建设布局上,坚持突出重点,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强调系统治理。在防洪策略上,顺应河流自然规律,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变对抗为适应。在治理措施上,坚持蓄泄兼筹,合理安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采取加固岸坡、疏浚河道、重建涵闸、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等综合措施。在建设时序上,先急后缓、近远结合,做好与现有各类水利规划的有效衔接。

(二)河道治理原则

(1)保证防洪除涝安全。沿河防洪除涝工程是沿线区域防洪除涝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基础设施。方案首先在确保防洪除涝安全的基础上,兼顾河道设计方案与岸线走向和周围地形、地貌和环境相协调。

(2)重视生态修复。根据沿河岸线的不同地段位置的要求,结合临河环境景观建设规划,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充分利用沿河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和沿河生物护坡建设。

(3)统筹规划建设。遵循区域、流域防洪规划要求,做好蓝线和绿线的规划方案,融入城镇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与水环境污染治理、市政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其他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

(4)降低工程造价。物料选型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优先选用经济、环保的新材料。

(三)水环境治理

通过污染控制、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建设,削减入河污染,增强水体自净,改善河道水质,恢复生态环境,增加土著水生动植物的种类及数量,使河道水体达到合格目标,形成健康及可持续的流域水生态系统。

(四)河道平面布置

河道平面布置考虑整个岸线不同区域的环境、风格,综合岸上、岸边不同的情况,把握“因地制宜、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总体方针,以充分体现多样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对现状条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设计的切入点,运用多学科知识,以广阔的视野来综合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因势利导。根据整个岸线不同区域的环境、风格,充分体现多样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实现河道平面布局自然流畅并富于动感变化,营造一个极具亲水性的城市滨河景观带和沿河生态绿色走廊。在河道漫滩及迂回较多的地方将弯段水道保留,建设人工生态湿地景观,起到自净并提高区域景观品味的功能。

(2)体现自然。河道缓变、弯曲,靠近河岸有较多渐变空间,利用场地高差形成跌水、堆石坝群,保留浅滩、深滩等。护坡及护岸多利用天然材料木桩、块石等,河岸尽量形成平缓而稳定的空间,种植乔木、草地,形成疏密合理的自然林及观赏林绿荫。

(3)预留湿地,体现亲水性。河道两侧采用自然缓坡,并设临水步道和亲水平台供游人漫步。将设计洪水位与常水位之间的河滩涂面积作为生态湿地,对改善河流水质、化解防洪风险和创造沿河自然景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河道护坡工程

为防止河道水流对岸坡的冲刷,对岸坡进行护坡,可采用生态护坡和三维水土保护毯护坡两种型式为主。

(六)拦水坝工程

较低的水位、较少的水量严重影响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的生产,不利于形成完善的河道生态系统。针对此类问题,采用多级水位调控技术,一方面提高常水位,降低洪汛水位与常水位的水位差,从而增强河道水生态环境的生态链,提高河段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级水位调控,可以起到跌水曝气复氧的作用,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有利于促进水体中污染物质的降解。

六、景观绿化设计

(一)景观设计的主旨及目标

推进河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人群的活动内容,为公园和周围的开放空间提供地理上和视觉上的强烈联系,恢复现有渠道沿线的水生植物走廊,以帮助进化水质,建立湿地栖息地,并缓解洪涝灾害,创造季节性趣味,使公园成为一个一年四季都值得游赏的地方。尊重当地的文化内涵,打造独特又美丽的滨水公园。

(二)设计理念

将“向水而生”一个生机勃发的新生公园作为本方案的设计主题,“向水而生”赋予公园新生命,串联各个生机点,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形成公园完善的自我体系,使公园回归绿色社区。

(三)景观总体设计

基地是位于城市中心公园未名湖旁的沿河带状城市公园,利用未名湖空间元素,建立明确统一的环境意向,塑造叶集整体区域的形象。结合周边地块功能开展城市空间形态设计,运用区域环境元素和各种软性的景观元素,如夜景照明、小品、植物造景等,形成河道公园的透视效果,凸显当地的本土特色和人文景观。

①开放空间分析。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布置景观节点,最大化凸显区域环境,注重触觉、听觉及视觉等多重感观体验,丰富带状公园空间,提供给路人具有空间及当地特色的慢行空间体验。如图2。

图2 新华渠公园建成后照片

②功能分区设计。根据地理位置和交通,理性对场地进行合理分区,设计充分考虑了全龄友好的需求,包括日常休闲游憩、运动健身、野餐露营、科普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类型,各功能分区既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区域供市民游赏,又可通过连贯的游览路线连接为一个集休闲、游览、趣味于一体的完整绿地空间。区块划分五个景观区:水岸游憩区、文化展示区、休闲漫步区、生态湿地区、绿廊氧吧区。

③交通组织。新华渠公园是一个开放型公园,与城市之间没有围墙或是栏杆阻隔,周边居民可以通过多个人行出入口进入公园内部。公园有一条3米宽的一级园路(绿道)贯穿全园,配有1.5米二级步道和木栈道,步道以提供舒适的外部环境,考虑行人的安全,以无障碍设计为原则。园路边设有休息区和座椅,休息区与主要人行道空间以绿化分隔。沿市政道路边公园一侧南北各设置了停车区域,增加了园区活动区的可达性。

④竖向设计。新华渠沿河公园整体地势呈北高南低,竖向设计因形就势,利用原有的坑塘及低洼区域形成水系和生态湿地,河道景观采用多段自然式跌水降水位,利用自然叠石滚水坝、低溢流堰抬高上游水位,拦蓄泥沙,下游设沉淀池。巧用河滩石、木桩作为地形内核,调配场地内多余的土方进行地形塑造,对原本平直的水系和地形进行形态优化,场地内土方就地平衡,避免外运。如图2。

(四)绿化种植设计

①设计原则。生态性,采用乡土树种,注重本土植物的应用和保护。艺术性,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层次的错落有致。技术性,根据场地特点和风格要求打造自然的滨水生态景观。

②植物分区。文化活动广场旁设置了阳光草坪区,广场周边植物配置为草坪点植高大乔木,注重文化沉淀,空间较为舒展,视野开阔、景致大气。花卉公园区,多种植花灌木及开花地被,注重从植物的观赏性和园林意境营造。湿地公园区,主要以观赏效果好、耐水湿及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为主,起到调节径流、净化水质的作用。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形成“乔木+湿地植物”的结合配置方式,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高速公路两旁采用防护绿地的形式,种植常绿乔木。植物长廊区打造绿廊氧吧,植物设计以高密度的乔木与耐阴地被结合,漫步其中可让市民充分体验低碳静养带来的轻松惬意。水岸游憩区,以乔灌草搭配为原则,分片种植花灌木及开花地被,增加观赏性,沿河堤种植灌木和地被遮挡,以提高安全性。

通过对河道整体环境的打造,将河道环境修复并还之于民,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娱乐休憩空间,打造健康及可持续的流域水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

猜你喜欢

河道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环保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景观平面图》
河道里的垃圾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