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山区乡村共同富裕探索实践
——以临安天目山区为例

2022-06-06乡建科技有限公司禹三霞

区域治理 2022年25期
关键词:天目山临安竹笋

乡建科技有限公司 禹三霞

一、前言

2020年,我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此后我国官方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脱贫民众的生活水平上。山区是地球上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是全球贫困人口的集聚地。山区覆盖地球表面的1/4,居住着世界12%的人口。中国69%的陆地是山区,80%的贫困人口都在山区。国内、国际都需要创新的山区治理模式样本。中国乡村振兴的难点在山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山区丘陵占74.63%。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浙江区域协同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山区跨越式发展。因此,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山区乡村共同富裕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临安天目山区乡村共同富裕实践的探索,以期为更多山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借鉴。

二、天目山概况分析

(一)资源环境概况

临安天目山地处浙江与安徽两省交界处,属于杭州市临安区管辖,在杭州至黄山黄金旅游线中段,是浙江省唯一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如图1。富饶优质的植物资源和自然环境,给各种动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人们提供了极好的康养、度假、旅游环境。“天目千重秀”的天目山文化底蕴深厚,吴越文化、儒释道文化、竹文化、中草药文化、浙西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临安一手抓天然林为主的生态保护,一手抓非木质林开发的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模式,“东竹(竹笋)、西果(山核桃)”成为临安两大富民产业。2010年9月,《中国临安宣言》将临安模式推广应用于全球更广泛山区,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示范林网络、国际竹藤组织的教育培训基地,有102个国家、国内1000多个县市考察培训。(见图1)

图1 天目山位置图

(二)产业现状分析

天目山区产业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和全球前列。在发展的过程中,天目山区也面临着核心问题亟待解决以及内生革新升级需求。

1.天目山“东竹西果”产业链价值待升级

竹笋产业链生产端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欠缺,生产端追求高效益集约经营带来土壤生态严重退化,竹林基地大面积退化,土地修复速度比不上退化速度。加工端加工产能未能与种植产量形成正向配套,企业科研经费和科研力量不足,缺乏新技术、新产品、高精尖深加工产品支撑。终端产品市场同质化严重,种植与市场信息交流不畅,几乎每年旺季出现笋贱伤农事件。有品牌但影响力不大,优质不优价,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竹笋产业振兴领域缺乏国家级重大项目,一线技术推广和专业服务组织人才支撑不足。技术推广经费不足,现有新农人培训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竹文化价值转化弱,临安先民自古种竹、食笋、赏竹,历史久远,但未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价值。

坚果产业链在生产端存在着生态环境破坏、地域优势弱化、原材料受限等问题。生产端同样存在土壤改良问题及山核桃果皮有毒性的再利用问题。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临安山核桃原产地地域优势也逐渐减弱。进口坚果成本达到24%以上,原料受限制约了临安坚果(炒货)交易市场的规模进一步壮大。加工端存在小规模企业多、创新力弱,以贴牌加工为主,自有品牌加工产能偏低,国内外市场开拓营销能力不足,品牌端行业首位度不够的问题。目前,临安的坚果炒货产业约占全国炒货产业15%-20%的市场份额,但尚难支撑起龙头地位。尤其是安徽、广东等省的坚果炒货市场,在全国仍有较大话语权。同时山核桃网络营销存在商品质量良莠不齐情况,需加强山核桃的行业标准管理,消除市场持怀疑态度。

2.“大天目山”品牌尚未释放区域带动势能

由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生态保护,相比周边莫干山、黄山等著名旅游品牌,天目山作为临安最宝贵的品牌和最佳代言,其带动临安区域整体发展的“大天目山”品牌价值潜力和产业开发模式,有待更深挖掘并释放强动能。天目山优越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尚未有与之匹配的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天目山品牌包含多维产业价值,农业产业价值、旅游观光度假价值、森林生态康养价值、城镇村区域融合发展价值等。天目山品牌需要各产业整体运作再出发,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之间建立一种共生永续的山区发展模型。

基于上述发展现状,要想提升“大天目山”产业及品牌对区域统筹发展、农业农村的带动能效,在天目山探索山区乡村共同富裕模式势在必行。

三、天目山区共同富裕模式分析

(一)发展思路

一手抓产业。以天目山区“东竹西果”产业为抓手,构建千亿级天目山区产业总部经济,树立天目笋和山核桃在全国竹笋产业、坚果产业头部地位,带动中国竹笋、坚果产业高精尖国际化发展。依托临安中国数字农业“大脑”平台,建设推进中国竹笋、坚果产业链条数字化国际化发展。破解“东竹西果”现有产业发展瓶颈,促进天目山生态经济产业自我迭代、新旧动能转换。(如图2为竹笋产业分布图)

图2 竹笋产业分布图

一手抓融合。以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发展为手段,以“天目山区农林牧业+”加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商业、建筑业、体育业、康养产业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天目山区高次产业发展模式,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严格保护基础之上,谋求多产业各领域共生发展,激活“天目山”品牌价值潜能,解决自然保护区乡村发展受限、乡村产业单一、农民就地就业难问题,培育一个根植于天目山自然人文土壤、沟通城市与乡村、解决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人可持续发展的“大天目山”未来发展模式。

(二)共同富裕的途径与抓手

1.产业振兴的工具抓手

(1)发展天目山区千亿级山区产业总部经济

以临安“东竹西果”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大天目山”品牌为统领,发展天目山区产业总部经济,整合升级临安全域竹笋产业、坚果产业链条,形成竹笋、坚果产业提供科研、人才培训、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精深加工、品牌推广、旅游发展等内容,与太湖源镇竹笋产业园、龙岗镇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等产业集聚区功能差异化、互补化,以期实现临安“东竹西果”产业跨越式发展。

(2)培育永续发展的天目山区农林牧业

天地人和的中国传统循环农业,曾代表世界农业最高水平。中国古农书揭示人类、生态与动物健康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生态循环农林牧业离不开生物多元性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引入绿色种养碳汇农业项目,将竹笋衣、山核桃壳、畜禽的排泄物进行环保再利用,变成碳肥还田,形成天目山区农林牧业生态循环链,培育一处具有典范意义的可持续产出及生态保护的天目山区农林牧业发展模式,推动碳中和农业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处肥沃、多产且能创造营收的土地。

2.城乡融合的途径与抓手

低碳科技未来乡村打造:采取城乡循环共生、混合功能的开发方式,探索山区旧镇更新、村落闲置资源再利用,把产业、公共、工作、生活安排在低碳科技的多功能森林小城镇环境中。同时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研学教育、康养医养、文化体验、旅游度假置于一片植物繁茂的天目山乡野中,并为乡村提供与世界先进农业与生活方式接轨的物联网数字化全覆盖。发展低碳公路、绿道、绿色交通方式,令天目山乡村成为原住民(主体)和新乡民(客体)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

就地就业高次产业乡村打造:竹、山核桃等山地农林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与乡村加工业、旅游业、商业、教育业、建筑业等深度融合,为村落注入高次山区产业内容,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人才回归、乡村社区活力创生,为农民提供堪比城市的多元化产业就业创业内容。通过引领农民发展减碳增汇性农业、低成本高收益农业项目,使得小农户生产从技术应用差、经营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的竞争劣势转变为“手工劳作”“原生态”以及“定制化”的竞争力标签。通过建立农业产业链金融工具,从销售端提取利润反哺前端农业生产,增加农民再分配收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通过发展天目森林疗愈乡村旅游业,将“大树王国”“中国天然氧吧”“世界物种宝库”的优美自然景观、充沛负氧离子、生态多样性食物链、内涵丰富的天目中草药文化、竹文化、隐逸文化资源等,转化为与“天目山”国际美誉度相匹配的国际森林乡村康养模式品牌。

三农教育动力乡村打造:整合前沿农科基地、国内外一线农业农村专家、农业一二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扎根农业产业的经营者、广大农民群体等,搭建世界一流的山区产业教育实践体系,为下一代农业领导者赋能,为天目山源源不断输送产业人才,满足天目山区产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不断需求。并发展天目山区特色的高品质乡村教育资源种子,让城市人都羡慕优质乡村小学,促进城乡均等化,培育新乡建力量。(如图3为天目山村落)

图3 天目山村落

四、结语

将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通过共同富裕的工具抓手,运用到当前山区乡村发展实践中,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从最前端的乡村顶层规划开始,通过产业振兴导入、运营模式前置,使乡村规划更有落地性和现实价值。本课题以培育山区乡村高次产业发展模式,为农村提供堪比城市的多元化产业平台和农民就业创业内容,探索以此改变农村传统产功能弱化、乡村产业单一、不能满足农民就地就业需求的路径方法,为“十四五”城市转型、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中,赋予农业更多的战略价值。将农业还之与农民,既能真正成为农民的金饭碗,又能与现代产业功能叠加,满足当下人们对田园生活和健康食物的渴求,使农业真正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主导产业。

猜你喜欢

天目山临安竹笋
陆俨少《东天目山图》
竹笋
生态宝库天目山
竹笋
杭州,下一个一线城市?
天目山古树柳杉生长现状及景观用途分析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竹笋见到阳光啦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
天目山嬉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