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壹《非草书》书学思想研究

2022-06-06王欣琪

雨露风 2022年4期

摘要:赵壹的《非草书》是历史上最早的书法批评文献,他生动地描述了当时草书学的兴盛趋势,对这一流行趋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阐述了自己对草书的理解和态度,这极大地促进了未来书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旨在分析《非草书》的时代背景、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赵壹;非草书;书学思想

一、赵壹及《非草书》的时代背景

赵壹,东汉年间的辞赋家、经学家,他以儒家的价值观为主张。《后汉书·赵壹传》记载:(赵壹)“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1]“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2]可见赵壹此人仪表堂堂,性格上有些特立独行和恃才傲物,但他在书法艺术批评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汉末年,在长安以西出现了一批以张芝为代表的草书书家,“草圣”张芝等创作出了精美的章草书法,它所带来的美感让那时的人十分沉迷,出现了一大批擅长草书的名家,形成了自觉追求书法之美的趋势。他们痴迷于草书,这是书法史上的第一个书法流派,有着相同的地域性和艺术追求。这一流派的书法家不是被功利所驱使学习草书,而是一种陶醉的、执着的艺术追求。它是一种艺术的精神表达,使书法摆脱了实用性的目的,这些人可以说是用自觉的艺术意识书写汉字的第一代书法家。

此时社会风气崇尚儒学,在以道德和学问为双重基础的儒学要求下,学问与技能都有高低贵贱之分。技能性的,被认为是小道,即浅薄、庸俗、价值有限,不值得关注。这种“重道轻技”是典型的儒家文化意识的表现。对于草书的盛行,赵壹的看法遵循了传统儒家观点,他认为儒家文化才是大学问,士大夫的使命在于掌握圣人经典,对草书的痴迷无疑是与儒家重经、兴世、弘道的思想的背叛,这只是世俗之人所追求的雕虫小技。

东汉末年,社会腐朽黑暗,道德败坏、邪气猖獗,地主势力越来越强,再加上中央政权的黑暗和皇权的衰弱,甚至出现光明正大的“卖官买官”现象,过度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形成分裂政权的局面。赵壹在文章中发泄对此的怒火,针对世人痴迷草书的现状,写出了批判性书论《非草书》。赵壹无法明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为什么张芝等书法家对草书如此着迷。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非草书》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书法理论作品。这篇文章批评了张芝、罗阵、赵袭等人一味追求草书艺术。赵壹觉得这些人不去成就功业,匡扶朝纲,反而沉迷于“小技”,这种行为违背了圣人的教导。

这是由赵壹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世人所学的草书只是无益于“治”的小道,它偏离了现实的政治功能,是不值得人们日夜处理、耗费力量的,经术才是人们需要用一生精力去学习的。因此赵壹认为针对这种因小失大、不务正业的小道,充其量只能是政事之余的休闲,它不应当成为士大夫成就功业的阻碍,不应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过多的分量。赵壹的《非草书》并不是否定草书风格,而是否定了这种潜心研究草书风格的行为。他认为这些人就像是只知道闷头研究地上的小跳蚤,甚至没有时间仰望广阔的天空。明经善政、匡国平治是士大夫的第一要务,而是否符合经术,是否有益于政道成为判定一切事物尊卑高低的唯一标准。如果忽略赵壹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说这是篇完全针对习草风气的赋文,对于胸怀大志的赵壹来说,他不会去做一篇完全不带有政治色彩的批评文章。他的其他文章,如《穷鸟赋》和《解摈》都是批判当前形势和黑暗政治的作品。

書法发展到东汉是一个走向自觉的时代,是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但为什么赵壹的《非草书》却能在反草书理论中得到认可和传播?赵壹反对学草书的依据又是什么?

二、赵壹对草书审美价值的否定

《非草书》开篇说道,梁孔达、姜孟颖,都是当代的硕彦贤哲,但他们对张芝草书的仰慕竟然超过了对孔子和颜渊的仰慕,从而引起了赵壹的不满。赵壹对草书的实用价值持否定态度,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有意识地追求这种书法艺术,他们沉浸在草书艺术中,淡泊名利,一心追求草书的审美情趣。

赵壹认为,草书“乡邑不以此较能……而拙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以此说明草书对人来说,大致只是琐细才艺,地方不用它比较才能;朝廷不用它选择官员;博士不用它评估学生;察举孝廉的四科不要求它写得很好;中央招募贤人,不问他其中的道理;评估绩效升迁时,也不检验他书写的才能。即使写得好,也不能了解政治形势;写得不好,也无损于治事。因此他建议我们要潜心研究儒家经典,探索其中的奥秘,尊崇圣人的情怀。这就从实用角度否定了草书的艺术审美价值。

赵壹认为草书不是象形文字,不是圣人创造,他提出草书的起源是由于交流传播的需要,书体风格被自然地简化,在快写中表达着情感。当时“流行”的草书来源于秦末的“隶草”,刑罚严峻,官方文书繁杂,加上战端齐发,文书来往迅速,由此才产生了草书笔法,只是为了解决急速书写的需求,并不是圣人的事业,乃权宜之计,不是常态。所以在今天,它不应该被推崇和使用。草书从产生到发展,最初是作为下级官员方便书写的一种形式,逐渐变成一种艺术手法丰富,表现形式复杂多变,最终成为体现书法家书写情趣和情感的书写风格。

《非草书》也批评了一些小孩一上来就直接学习草书的做法。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批判当时身为父母的一些利己主义者,用“草书”作为垫脚石,以使自己的孩子脱颖而出。这些人世故老练,他们不在乎草书是好是坏,只是迎合它。二是批判那些“刻舟求剑”的人,他们不知道草书的根是篆隶,没有任何基础,草书只能是无源之水。

他谈道:“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这其实是忽略了书写的审美价值,也就是他用草书的实用价值来否定审美价值。赵壹没有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否定了未知的创造力,忽视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追求。

三、《非草书》的书法美学思想

第一,《非草书》详细描述了东汉末年研究草书的景象。从赵壹的文章中,展现了人们沉浸在草书创作的忘我激情:“……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这些草书学习者废寝忘食、不计功利,陷入对草书美的无限热爱之中,这正是东汉末年书法艺术自觉的真实写照。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当时人们研究草书的情景,这对理解汉代书法审美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价值,还可以当作历史事实的佐证。它反映了学习草书的真实历史情况。

第二,赵壹将书法与人的才能和情趣联系起来,强调书法是浑然天成、抒发个性的。赵壹强调人的气质与书法的关系。由于气血、筋骨的不同,心手的巧拙也不同。因此他提出了心手的作用,这被后来的书法理论所采用。赵壹认为艺术家的才华和气质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也认为这种气质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但他还是回到儒家的正统地位上,强调重视学问,并告诉人们这也是张芝等书法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三,《非草书》体现了草书从实用性走向艺术化的发展过程。“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我们很容易理解草书的简捷,但为什么写起来却难而迟呢?这能证明此草书非彼草书,揭示了两个概念,即“草书”和“草藁书”,前者“易而速”的草书是指实用的“草藁书”,而后者“难而迟”的草书是指草书艺术。当人们把“易而速”的实用性抛弃后,追求“难而迟”的艺术化后,赵壹则是否定的。草书原本是为了在碰到紧急状况时方便快速书写,但其实它的字形和实际的通用字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管是辨别内容还是书写起来都是有难度的,所以可以说它并不实用。甚至我们熟知的“草圣”张芝也会因为在时间紧急时写信而放弃写草书。

第四,赵壹《非草书》体现了东汉末年的道德价值逆反。虽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但当“礼崩乐坏”时,其他思想往往反弹得更为严重,书法也是抵抗的重要表现形式。书法想作为一个独立审美对象,就只有从实用性的功能中分割出来才能被真正确立,这在儒家思想涵盖了书写方方面面的时代是不可能的。因此就需要出现一种与儒家思想相悖的价值观,也就是魏晋玄学。当原有的道德规范不可取时,就会采用与原有规范相对立的原则作为新道德,这就是道德价值的逆向。反映到書法艺术上,就是草书的兴盛。东汉末年的草书热是魏晋玄学风气的前奏。玄学的道德价值直接放在草书上,与儒家的原始价值观发生了冲突。

四、结语

总之,赵壹为中国书法理论综述的发展做出了跨时代的贡献,为书法批评史增加了新的分析视角,作为书法批评史上的第一篇重要文章,虽然赵壹对艺术的本质缺乏足够的理解,但此文也存在不少合理之处,他不只是轻视草书,而是批判那些因书废道的人们。《非草书》体现了赵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主张。虽然他在用一种实用且略微扭曲的理论来反对草书,但是也反映了当时草书艺术的自觉和审美风尚。赵壹的想法忽略了艺术本身的特征和低估了草书的审美价值,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长串的思考,也引导我们继续更深入地思考。他的书学思想至今提醒着当代学者,通过对《非草书》背景的深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其反草书一面,以及在中国草书理论史上的价值和影响。

作者简介:王欣琪(1997—),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史与艺术批评。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著.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2628-2632.

〔2〕(东汉)赵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非草书[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