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疫”元素融入语言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2-06-06徐赟岳佳宁

关键词:元素新冠疫情语言学

徐赟 岳佳宁

摘  要:课程思政是当下教学改革研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生活中的战“疫”元素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现实素材。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不乏同战“疫”元素相结合的融入点。在战“疫”元素与语言学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探索中,需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在分析思政案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语言学的特殊性,将疫情背景、思政教学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以《语言学概论》课程为例,探索战“疫”元素同社会担当、国际情怀、文化自信与思维模式等模块结合并融入语言学课程思政的可能性,旨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突破语言本体研究的藩篱,充分挖掘战“疫”思政元素,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并推进相关的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新冠疫情;战“疫”元素;语言学;课程思政

一、战“疫”元素融入语言学课程思政的背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各专业课程内关于思政教学的讨论也相继展开。

吴红松[2]、梁二川[3]等较早地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探索。曾庆娜[4]从语言本质、教学现状、文化传播及培育师德四个方面论述了在课程内探索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金枚[5]由人文精神与思维品质出发,对课程内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发掘。文旭[6]较为综合地论述了在语言学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

自新冠疫情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产生了复杂而又深远的变革,在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极富现实意义。2020年,教育部在进一步制定课程思政方案时,也提出了深挖抗疫精神的要求。当代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发展与当下社会紧密联系,在语言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战“疫”元素能够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人物事迹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鲜而富有能量的教学案例,体现了课程思政的时代性,有助于引导学生立足当下,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起社会使命,实现课程知识与价值引导的同向同行。

二、战“疫”元素融入语言学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专业素质教育。在语言学类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中,抓好顶层设计,明确思想指导,端正态度意识,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前提。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语言学课程的思政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作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语言学研究与教学的根本理论保证,其中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对于形成正确的语言观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采取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探求语言的本质属性,采取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语言与思维间的基本关系,采取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全面、系统、发展地把握语言系统的演变。这其中要求实事求是,运用辩证思维分析与解决语言问题,把语言学的先进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在语言观上的重要体现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这表明语言随着社会产生的发展、人类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演变,这也要求了在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强化语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为党和国家培育英才。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课程思政的要求中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与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将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立德树人基本要求的重要参照。在高校教学中,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引领,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语言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特点,融入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自信、思维模式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有着灿烂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古以来,我国语言学同其它文明瑰宝一样,蕴含着深厚的积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都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语言学思政教学中应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思政命题,传播在汲取与借鉴了人类优秀智慧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学术思想、观点及标准,发扬中国自古以来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贡献中国力量,致力于构建中国学派,介绍中国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战“疫”元素融入语言学课程思政的案例

本文以语言学课程中《语言学概论》为例,试举几例战“疫”元素融入语言学课程思政的案例,其分别体现的思政要素为社会担当、国际情怀、文化自信与思维模式。

(一)勇于社会担当:“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语言学概论》是本科阶段一门语言学理论基础课,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性,旨在探讨语言的本质、结构及演变的规律,基础教学阶段往往着眼于语言本体的介绍与研究。课程大纲导言部分设置了关于“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语言学的应用价值”等模块的教学内容,此部分内容实际主要涉及关于语言应用方面的知识,“语言学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学习语言学有什么用”,学习之初学生往往会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又有学生在课程开始前了解到学习语言学理论是较为枯燥的,因而如何对上述问题给出合理的回答,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学的现世之用,众多语言学人在疫情期间的作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2020年之初,新冠疫情肆虐湖北各地,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迅速联合其他各家科研单位,组成了“战疫语言服务团”,在教育部与国家语委的指导下,投入了语言应急服务研究的研究中。“战疫语言服务团”为使来自全国各地援鄂医疗人员与病患之间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沟通,开发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其内容包括部分常用诊疗词汇与句子,覆盖武汉等多地方言,并通过微信、抖音等交互软件投放社会。疫情期间,阿里巴巴达摩院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病历文本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回顾性数据,并以此训练识别系统,快速识别新冠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其识别精度高,識别速度快,且可测算出病灶部位的占比,进而达到量化病症的目的,这既减轻了医生的压力又提升了诊断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7]。以上都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学人将专业知识同国家重大危机事件结合了起来,同人民安危结合了起来。语言学人在疫情当前,有着同样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将个人事业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的福祉联系起来,把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去。“语言学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其答案不言而喻。

(二)塑造国际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语言学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在语言的对比研究中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语言的发展规律,通过对比也逐渐发现不同地方语言与思维间的个性与共性。课程大纲第一章设置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与“思维能力的普遍性与思维方式的特殊性”的教学模块,第四章设置了“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的教学模块,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都涉及了语言比较的方法。语言比较旨在探究语言间的差异与共性,比较是方法而不是目的,诚如教材中所言,一些研究通过语言结构类型来分辨语言的优劣,长期以来,语言学中存在着一些针对汉语的偏见甚至歪理邪说,在这些问题面前,给予学生正确的语言观、价值观是尤为重要的。

正如这次疫情之中,某些西方国家政客怀有偏见,将我国抗疫行动“政治化”“污名化”,炮制和散播“源头论”“赔偿论”。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强调,病毒无国界,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8]。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开展国际合作是战胜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必由之路。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中国向许多国家派出医疗队,帮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分享经验,并尽可能地提供物资援助。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多样性保证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我们应当尊重文明多样性,以交流克服隔阂,以互鉴克服冲突,以共存克服超越。通过语言和文化交流,增进信任,消除疑虑,互联沟通、增进友谊。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着大国担当。

(三)增强文化自信:疫情中的“中国智慧”

教材在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语言学流派的发展,教材中所提及的概念,如“语言”与“言语”、“历时”与“共时”、“能指”与“所指”、“音位”与“音素”等,包括语法、语义分析的方法、语用学的基本理论都是来自西方语言学,教学中常有学生提出“中国为语言学提供了什么”。诚然,现在语言学的教学很少提及中国语言学的理论贡献,语言学研究也多借用西方语言学的成果,然而事实也证明,有时西方语言学的理论也难以适应汉语的实情。

实际上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传统深远,如教材导言部分提及的“小学”,即音韵、文字、训诂。训诂学和文字学萌芽于两汉时期,这时出现了像《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一系列的专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音韵学建立和发展时期,如反切、四声均源于此。宋明时期音韵学中的等韵学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此外代表近代汉语语音的北音韵书,以及古文字学和古音学都在这一时期出现。而至清代乾嘉学派,则是中国“小学”最为鼎盛的时期。五四后引入西方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后至今,我国许多语言学成果之正确性也相继被印证。

可以看到我国语言学在历史上研究成果辉煌,同样作为中华文化绚烂瑰宝的古老的中医药学在疫情期间也依旧焕发着新的活力,为世界人民在抗击疫情中提交了中国方案。中医药治疗疫病有着数千年历史,临床经验丰富,疗效确切,方便可及。张伯礼院士团队总结的“三药三方”成为抗议战场上的利器,连花清瘟胶囊、清肺排毒方等中药制剂在抗击疫情中大放异彩,中医学不但在遏制国内疫情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也为世界抗疫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9]。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四)培养思维模式:生活中的“常态化”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同时也在不断地面临着新的情况,而且国际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因此我国目前的疫情防控进入了常态化管理,采取相应的动态防疫政策。疫情的反复可能会使学生内心产生焦虑与困惑,“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这样的问题也与之而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做出预判,以中国的策略,可以保持“病毒为零”的“量子态”,但从全球而言,则是和新冠病毒共生的状态。这样的预判是基于着眼全局的动态化视角。实际上,动态分析是我们思考问题一种常用的逻辑,在语言学的研究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语言的变化发展是长期与动态的,语言单位也处于一种连续统之中。教材中涉及“语言单位的线条性”“反义词的类型”等教学模块以及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等,都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动态连续地思考语言问题的模式,如谈及语法化相关问题时,很多语言单位的性质介乎实词与虚词之间,或是在方言中的变化速率异于现代汉语,很难说哪个语言成分是置于语法化现象的哪一端的,类似反义义场中的极性反义义场,二者并不是一种非A即B的关系,而在之间拥有一段中间状态。

在分析语言问题时保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就不容易“钻牛角尖”,同样在生活中这样去思考问题很多事情也都会迎刃而解。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是来之不易的,现阶段战时状态与平战状态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住疫情蔓延,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四、战“疫”元素融入语言学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

实现战“疫”元素与语言学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首先需要明确语言学课程的功能与定位,充分认识到语言学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其次是完善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扩充思政元素。此外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主阵地,需要适当合理地使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突破语言本体研究的藩篱

语言作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与思维工具,因而在教学中往往会过于注重本体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突破语言本体研究的藩篱是思政教学打开新思路,扩展新内容的基础。语言学兼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属性,如今各学科同语言学所结合的成果已广泛地运用到生活之中,然而由于缺乏深入的认识,许多人仍对语言学研究仍驻目于本体研究、结构分析等理论层面,殊不知身边已司空见惯了的事物也包含着语言学的贡献,各行各业中语言学人都在默默地耕耘。

突破语言本体研究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语言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疫情之下,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事件之时,依托自身专业知识,如何服务社会,主动地担起社会责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信念与决心,并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且培育正确的职业观与价值观,实现知识引领与价值目标相统一。而在教学之时,要分清课堂教学的先后,以理论教学为主,为学生实现今后远大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挖掘战“疫”课程思政元素

扩充思政资源,将内容做细做精是推动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首先要增强思政意识与育人意识,时刻保持对于课程思政的敏锐性,自觉加强品德修养。在教学准备中,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加强疫情融入问题研究,教师要对语言学理论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梳理,找到疫情与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在渠道多元、数量庞杂、瞬息万变的疫情信息面前,教师除了应保有敏锐性外,还应注重信息的甄别,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去伪存真。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将与疫情相关的时代话题及时融入课程思政,扩充语言学课程思政资源,在教学实施中选准疫情切入点,将疫情课程思政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

课程思政通过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显性与隐性的统一,需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在开展语言学课程思政时,结合疫情融入不同的内容和章节,恰当地选择融入的方法,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故事叙述法等。除了理论教学外,还可以适当安插实践教学,如在疫情相对稳定的时段,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使用语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或是在校园内组织相关主题的演讲与辩论等。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在向学生介绍疫情期间语言学人的作为时,可让学生通过微信小程序、抖音等社交平台,实际操作,并反馈使用体验。应对当前疫情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整合思政资源,选用学生喜闻乐见或倍感新颖的教学手段,为思政教学营造一个既生动且丰富的课堂环境。

五、结语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这场抗疫阻击战应为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教师应当用好疫情这本深刻的教材,以疫情为契机,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充分挖掘疫情中的育人元素,将戰“疫”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把感性知识转换为深层思考。融合多元化的新手段,引导学生以积极正常的状态去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将新文科理念根植在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中,实现语言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融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吴红松.高校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课程教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06):136-140.

[3]梁二川.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初探[J].今古文创,2020(05):93-94.

[4]曾庆娜.《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必要性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29(05):41-44.

[5]金枚.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探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7):103-108.

[6]文旭.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J].中国外语,2021,18(02):71-77.

[7]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02).

[8]习近平.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0):2.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8).

[10]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0(20).

责任编辑  宋  猛

猜你喜欢

元素新冠疫情语言学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浅析旅游业吸引游客的诸元素
徽州元素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元素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