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森特·凡·高自画像中的自我与色彩

2022-06-06杨琀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森特自画像

摘 要:在文森特·凡·高的艺术生涯中,他从事藝术工作之前的生活对他的自我认知有很大影响。他与好友的友谊和他不断加重的精神问题影响了他后半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那时的凡·高深入研究色彩,在他的作品中,颜色的组合和颜料的应用能够反映出他的情绪状态。他对自我的描绘因色彩和笔触的不同,显示出了不同的情绪强度。故此,分析文森特·凡·高的精神和身体状态与他在自画像中对颜色的应用和选择之间的关联,通过视觉分析的视角,研究他自画像中的线条和色彩的应用,以此来揭示凡·高自画像中的自我。

关键词:文森特·凡·高;自画像;视觉分析;色彩理论

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苦难,这些苦难挑战了他对自我的认识。他在尝试做艺术经销商和传教士的过程中,依旧需要依靠家庭生存,依靠他的弟弟提奥的资助才能维持生活。艺术品经销商的身份增加了他对艺术的接触和了解,这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在他从事艺术经销商的职业生涯中,由于一次晋升的机会,他被迫离开家人。这对凡·高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因此开始出现由于缺乏家庭联系而产生的空虚感,即使再次回归家庭,他的空虚感也依旧没有减少。接着,凡·高开始尝试用宗教信仰填补自己的空虚,结果作为传教士的职业生涯再一次以失败告终。在凡·高的整个职业生涯里,只有提奥一直鼓励和支持他,提奥给予凡·高的不仅是资金还有精神方面的动力,此外提奥还介绍了许多同时期的艺术家来支持凡·高的艺术创作。

后来凡·高创立了后印象主义风格,他通过色彩和形式的结合来描绘情感在艺术中的反应。他在所有的作品中通过颜料的应用描绘了他的自我意识。在他的自画像中,凡·高开始探索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表现方法,他开始熟悉自己的特征并探索了自我意识,像其他作品一样,凡·高通过对色彩和笔触的使用将他的情感融入其中。虽然凡·高的自画像都是同一个主题,但描绘的方法却各不相同,这些自画像随着他艺术风格的变化而发展,也根据他的精神状况而变化。

凡·高最著名的自画像之一是他在1886年所作的《带烟斗的自画像》。在凡·高艺术生涯的早期阶段,浓重的大地色系是其作画的主要色调。他强调光与影的对比,这种做法后来被称为“明暗对比”。他脸上浓重的阴影使他看起来十分憔悴,从而使他外表变得衰老。这幅自画像与他在纽南与父母住在一起时画的农民肖像的风格相似,例如他在1885年所作的《农妇的头像》。像他的其他大多数农民肖像画一样,《农妇的头像》中人物被描绘在一个黑暗的背景中,但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这个特点几乎是不存在的。在《带烟斗的自画像》中,他的黑色大衣在斑驳的深棕色背景下与他暗色的头发融为一体,作品中对比最强烈的是他苍白的脸与所有暗色的区域。这幅画较少用厚重的油画颜料创造纹理,而是转而使用更平滑的处理方式使画面颜色融合在一起。他把通常是绿色的眼睛涂成深色,使之看起来有棕色的效果。意向性的凝视是他大多数肖像画的特点,此外,他在作品中用点燃的烟斗代表自己,带来了一种鲜明的自我特征,因为吸烟是他最常做的事情之一。这幅作品是他在刚到巴黎时完成的,所以当时他还没有受到印象派色彩前卫风格的影响。这幅画所表达出的态度类似于农民肖像,着重传达人物的形式和本质。

相比之下,凡·高在1887年3月至6月所作的“自画像”(图1)则显示了他对色彩的首次探索。在这幅作品中,他将印象派相关的传统笔触与新印象派的点状笔触在作品中结合,色调与他之前的作品相比明显浅了许多。外衣主要是由红褐色、深绿色和水黑色混合而成。水黑色显示了外套的设计,而红褐色和绿色的混合则形成了衣服的颜色和纹理。蓝色和黑色的深色痕迹将衣领和外套分开,黑色在他的右边,蓝色在左边。蓝色作为短的笔触,松散地辐射到他的头部。他的脸上几乎没有阴影,即使是用浸染法画的,他也努力使皮肤的处理看起来比较光滑。光滑的皮肤和较浅的色彩的应用使他看起来更年轻。眼睛的颜色用的是一种柔和的绿色,有一种意向性的凝视。凡·高探索了在涂抹颜料时使用某种方法来产生纵深的感觉,使脸部用更少的阴影达到相同的维度。虽然凡·高一生都在遭受精神问题的困扰,但他在巴黎度过了一段短暂享受艺术生活的时期,他接触到了更多的艺术风格。1887所作的这幅“自画像”中,他的目光凌厉而坚定,但重点却不在于自我和情感的表达,相反,他主要集中在对色彩的探索上,并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色彩在实践上进行结合。这幅“自画像”中色调和笔触的变化既体现他在风格发展上的突破,又显示了其对艺术的迷恋。凡·高在之后又尝试遵循特定风格的标准,把不同的绘画风格融为一体,但是这一思考过程却导致他形成了一种在他的一生中没有被广泛接受的风格。

在巴黎时,凡·高对色彩和笔触的探索仍在继续,他经常描绘自己戴着帽子的样子,如《戴灰色毛毡帽的自画像》。在这幅画中,凡·高将长短笔触结合起来,创造出色彩的对比。多种深浅不一的蓝色斑点与深橙色的暗影在他的头部周围辐射开来,形成一种光晕的效果。相似色(蓝色)和互补色(橙色)的对比使画像拥有了一个中心焦点。乍一看,橙色的斑点似乎不引人注意,但却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这个方向,而不是直接引向这些颜色。凡·高对色彩的探索在他画人物面部的方式中显而易见。凡·高用绿色、红色、黄色和蓝色来构建他肖像的深度,线条从他面部的中心向外辐射,与他帽子的垂直线条并列。他的帽子的线条给人一种向上运动的感觉,让人在最小的阴影下获得深度感,背景和衣服之间的划分是由笔触的对角线方向和长度的变化形成的。笔触的方向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笔触从垂直、圆形、对角线到向外辐射,显示了凡·高对色彩和笔触的变化所产生的各种效果的探索。在画面的每个方面,凡·高都改变了笔触,使用了不同形式的色彩对比,所以每个方面都以不同的方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每当凡·高有了新的材料来探索他所关注的问题时,他对其他问题的关注也就减弱了。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练习新的艺术风格,凡·高的精神状态也暂时稳定下来。在新的艺术风格中,明确的笔触也表明了他对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信心增加了。B8E17489-CA14-4DBD-811B-6E54E82D38C1

虽然对农民生活的痴迷并不是凡·高晚年工作的主要焦点,但他对此痴迷的印记却贯穿了他全部的艺术生涯。在他的《戴草帽的自画像》中,凡·高把自己描绘得更接近于一个农民。棕色的画布没有被完全遮盖,在画的各个部分都闪闪发光。帽子的色彩主要是鲜艳的黄色,并带有绿色和白色的条纹,利用画布的自然色作为另一个方面的对比。笔触沿着帽子的水平曲线与背景的多方向笔触相对。这幅画的视角使他的脸显得有棱有角,增强了他绿色眼睛的穿透力。苍白的背景突出了人物肖像,使帽子的亮黄色和他衣服的蓝色变得更加明显。此外,帽子的边缘在他的额头上投下了阴影,这是现实中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他的脸部的线条从中心向外辐射,但更强调遵循脸部的自然曲线。这块画布的边缘不太平整,而且是双面的,显示出凡·高不顾材料的严谨性而作画的冲动,强调了其作画的冲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别人的欲望的内心活动。画布的反面是他1885年的作品《土豆削皮器》。这两幅作品看起来很不一样,《土豆削皮器》是他在接触现代巴黎艺术之前的作品,显示出一种柔和的色调,但其实凡·高重复使用他职业生涯中不同时期的画布也并不罕见。与他那幅《戴灰色毛毡帽的自画像》相比,《戴草帽的自画像》中他的笔触没有那么明确,但显示出了其更强调使用线条来创造现实的这一行为。草帽的笔触沿着一条水平的路径,自然而然地弯曲着,而灰色的毡帽则用垂直的线条来创造一种高度和方向的对比。

在《耳缠绷带的自画像》(1889年)中,凡·高以“遥远的目光”来反观自己。1888年12月23日,在与保罗·高更争吵之后,凡·高把耳朵割掉了一块。在画自画像的时候,他把缠着绷带的耳朵朝向观众,但他后期大部分自画像都是把头转向另一边。凡·高画作的大部分背景都是由颜色的动态变化组成的。但在这幅作品中,黄色的墙壁似乎是一种纯色的,并且使用凹凸不平的笔触来描绘形状。在他身后左边的画架上有一块未上色的画布,右边的墙上挂着一幅印刷品,旁边是一扇蓝色的大门。与墙壁不同的是,这扇门被对比强烈的颜色打破,黄色和棕色的条纹在不同的蓝色色调中显现。门的蓝色与他的黑色毛皮帽子的蓝色相吻合,这顶帽子遮住了大部分的白色绷带。坚毅和低沉的表情与他平时刺眼的目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外套沿用了与墙壁相似的笔触,采用了深绿色和蓝色的组合,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垂直运动的笔触的延续让人们的视线随之向上移动。虽然他在这幅作品中加入了画布,但他并没有用它来展示自己艺术家的身份。画布是空白的,他背对着画布,显示出他此时对画家身份的反对态度。低垂的目光表明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现状,也不愿意被别人关注。他渴望回去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却面临着阿尔勒镇居民的嘲笑。他通过融入背景显示了一种接地气的自我意识,在“黄房子”中展示了自己,与以往无法辨认的背景相对立。他在自己的耳朵上缠上绷带,这与他在以后的作品中对自我元素的厌恶也形成了对立的关系。

之后凡·高作品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主题是他开始在自画像中展现自己的画家身份。在凡·高1889年创作的“自画像”中,他将自己包裹在一个蓝色的背景中,手持调色板(图2)。背景中蓝色的笔触在他的周围辐射开来,似乎遵循了一种定期改变方向的运动模式。背景的色彩对比在蓝色的明暗值中变化,并夹杂着黑色颜料。大衣的颜色也是同样的蓝色,但笔触较长,而且不那么零散。在右边,画面背景和他的衣服之间的对比几乎无法区分,大衣似乎与背景融为一体。他展示了他的脸,以避免描绘他受伤的耳朵,并加入了一条鲜明的对比线,将他皮肤的苍白与环境的黑暗分开。人物和背景之间的鲜明对比使人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人物上,然后再集中在画板上。他的目光是刺眼的,但又是遙远的,反映了他作画时的情绪。这段时间的凡·高精神错乱,甚至病得无法作画,期间只给弟弟提奥写过一次信。他只有在意识清醒的时候才会被医生允许回到画室。画面背景的氛围显示了他对自己经常复发的精神问题的困扰和无法放松思想的挫折感。与背景截然不同的是,他在轻度扭曲的脸上流畅地涂抹颜料,显示了别人对他的看法和他对自己的看法之间的分歧。

文森特·凡·高通过创立一种新的风格——后印象主义,彻底改变了艺术的发展轨迹。他想通过创造一种艺术风格来表达他的内心情感,而他的自画像反映了他对自我的内省与观察,也加深了对自我认知的理解。凡·高在他的一生中遭受了社会的流放和众多的健康问题,这些经历改变了他自我表现的方式。他用线条来展现其精神清晰度的变化,在出现更明确的笔触时意味着其精神清晰度也在提高,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冲击。通过对凡·高的自画像进行分析,强调其对色彩的应用和发展,可以从深层角度了解他赋予绘画的情感价值。在他艺术生涯的后半段,色彩的使用方法会根据其心理状态而改变。这种对色彩的理解方式适用于分析其后期的大部分作品,不仅仅是他的自画像。当他对一件作品充满激情时,线条往往就会出现更大的精神力量。文森特·凡·高的所有作品都包含了他对自我的认识,以其后期作品最为显著。自画像作为其最强烈的自我探索形式,不仅是他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表露出他对自身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梵高.梵高手稿[M].57°N艺术小组,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梵高.亲爱的提奥[M].平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1.

[3]布朗.梵高:化世间痛苦为激情洋溢的美[M].李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杨琀冰,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B8E17489-CA14-4DBD-811B-6E54E82D38C1

猜你喜欢

文森特自画像
五月·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艺术空间·盛开的小梨树
自画像
义务保洁40年阿根廷老人悼念亡妻
我的自画像
天才之殇
死亡直播
锃光的头,瓦亮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