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守正创新 传承发扬中医药事业

2022-06-04孙进

广东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实验室临床

文/孙进

[导读]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21年1月获批建设,是我国首家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聚焦中医湿证理论内涵与源流、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四个方向开展研究,推动我国湿证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实验室立足广东、面向华南、辐射全国,努力发展成为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促进中医药学发展,提高区域乃至全国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高质量推进实验室建设

岭南地区气候比较潮湿,是湿证的高发地区,湿证也成为心脑肾血管病、免疫相关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患者的基本证候。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认为,证候研究是疾病防治的关键环节,也是行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目前相关研究尚未取得关键性突破。近年来,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医、天然药物的研发日益重视,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中医药研究形成倒逼态势。因此,选择在气候潮湿、湿证高发的岭南地区建设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中医湿证及相关重大慢病防控研究,既是发展中医理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中医药行业在世界范围内领先地位、应对国际挑战的必然要求,社会意义重大。

2021年1月,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实验室依托单位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具体承建单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实验室主任由岐黄学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陈达灿教授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医类),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技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及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研究联合实验室等61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前1%。其下属的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规模最大、服务患者数量最多的中医院,拥有首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全国最早中医基地之一的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并具备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双认证等多种专业资质,能够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条件保障。目前,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实验大楼面积达1.6万m2,拥有独立集中的物理空间,配备有近2亿元的科研设备,能够为开展各类科研活动提供基本保障。

实验室揭牌仪式

实验室资质荣誉

聚焦湿证重点领域发力 涌现一批优秀科研成果

中医湿证具有起病隐匿、缠绵难愈、累及多脏腑器官的特点,是多种重大慢病的基本证候。实验室以中医湿证为主要切入点,从治疗心脑血管病、免疫相关疾病等重大慢病出发,以提高中医湿证与慢病防治水平为宗旨,探索开展“从湿论治”的体系化研究,主要研发布局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明晰理论内涵与源流。系统梳理中医湿证的理论源流,构建以指导临床实践为导向的湿证理论应用体系;建立中医湿证主、客观信息宏观测量规范;利用系统生物学和大数据分析,阐述中医湿证人群的共同生物学基础;制定基于证据的中医湿证辨识/诊断规范。

二是揭示发病机制与规律。建立中医湿证的病证结合生物学模型与人群队列,揭示岭南特殊潮湿环境条件下湿邪导致重大疑难慢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规律;建立病证结合模式生物研究模型,探索“湿邪致病”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揭示湿邪侵犯不同病位的易感性机制,分析湿证体质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

三是进行早期预警与干预。构建中医湿证与代谢异常(心脑血管方向)相关风险评估指数,探索湿证的特异性临床特征及生物学预警指标。评价中医药干预对湿证早期防治的效果,开发早期预警和预防的相关产品。

四是开展临床转化与治疗。系统阐述从湿论治心脑肾血管病、免疫相关疾病等重大慢病的临床疗效和有效方药的效应机制;开发新药及相关产品,促进相关成果的临床转化;提高湿证相关慢病人群健康水平。

自实验室成立以来,通过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和奖励,包括发表高水平论文72篇,获得授权专利12件,立项标准7项(含国家标准3项),颁布标准6项(含国家标准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3项,各级成果奖励4项,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叉创新团队和传承创新团队各1个。实验室许多研究成果已运用到临床和实际操作中,如中医临床结局评价研究团队牵头制定的《中医湿证评估量表》、中医证候研究团队牵头制定的《湿证诊断标准》(V2.0)等,为实现对患者湿证症状的早期识别和预警提供共性诊断标准和判断工具。

强化组织管理制度建设 打造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

高层次人才是实验室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实验室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特色的人才培养、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打造了一支长期扎根实验与临床研究的多学科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人才队伍。

2021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合影

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培养大量优秀科研人才。推动实验室科研平台开放共享,接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单位科研进修人员、实习学生数百人,为实验室输送了大批科研中坚力量。未来还将持续加深与高水平科研院所的人才互通和资源共享,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是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促进青年科研人才快速成长。为鼓励实验室人员及团队不断创新,积极投身于实验室建设当中,实验室设立年度“优秀课题组”“优秀青年人才”“最佳秘书”“最佳助理”“最佳技术支持”“甘于奉献奖”等奖项。同时,为提高青年人才科研热情,专门设立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员通过科研项目提升研究水平,获得更高科技荣誉。目前,实验室已建立了一支以院士为引领的高水平专家团队,包括院士1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5名、青年岐黄学者2名、长江学者1名、省名中医40余名。

三是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保障实验室日常运作和各项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在组织运营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实验室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现人事、财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部门权限的相对独立,并制定发布详细规划和权责分配以及相关管理等指导文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担任主任,张伯礼院士、黄璐琦院士、刘良院士担任副主任,全面指导实验室建设。实验室下设共性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和4个研究方向项目组,每个方向设有负责人、秘书和科研助理,为促进实验室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制度和人才保障。

坚守科研初心使命 持续开展中医湿证研究

在实验室领导及各伙伴单位、科室的支持下,实验室相关研究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今后,实验室将继续坚持成果应用导向,聚焦主要研究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在重点领域和方向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一是通过开放课题、学术交流等形式联合国内外专业领域高水平团队,发挥自身优势,补充研究技术上的短板,互补互利,高质量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二是通过引进人才、培养先进、先进带后进等方式,打磨科研人员的思维和研究技能,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创新性和创造力;全职引进院士、海外“杰青”,推进多学科融合创新;强化对青年人才的政策支持,加大与瑞典、荷兰、澳洲及国内港澳地区的合作,通过离岸博士培养实验室优秀青年人才。

三是通过各方向课题组之间的经验分享、跨学科联合和公共技术平台的搭建,深化产学研合作,争取产出更多有利于人民健康福祉和中医药建设发展的代表性成果。

四是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模式,提升国民对中医湿证的了解认知,更好地体现实验室的建设意义和价值,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实验室。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助力中医药抗击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实验室依托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先后派出192人次组成医疗队奔赴国内湖北、上海等省市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开展疫情防控救治、科研攻关工作。实验室专家作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考察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成员,开展医疗救治和科研攻关双线作战,组织医疗队开展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可降低重症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实验室共获得科技部疫情应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3项和省级以上新冠疫情相关课题6项,获得资助总经费2000多万元;获专利5件,PCT专利1项。牵头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展首个抗疫中药新药化湿败毒颗粒III期临床研究,开发的扶正解毒颗粒治疗重型新冠肺炎获广东省抗疫重大成果,并进入国家新药审批绿色通道;出版全国首部中医药抗疫相关学术专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医案精选》。

【拓展阅读】

由实验室中医临床结局评价研究团队牵头制定的《中医湿证评估量表》相关学术论文公开发表。该研究成果在参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湿病/湿证相关专著以及与湿证相关的标准/指南/规范等的基础上,遴选了由16位中医证候研究、中医量表研究方法学、量表相关统计学、中医临床、心理测量学专家组成的研究组,通过对湿证概念的操作化定义、条目池的建立、条目的筛选、条目的优化及临床调查等国际标准化的研制方法构建形成,可以对湿证进行科学合理地判定,实现患者对湿证症状的早期识别和预警。

由实验室中医证候研究团队牵头制定的《湿证诊断标准》(V2.0)已正式发布。该标准通过文献研究及三轮全国范围的专家调查,建立全国性的湿证专家联盟,系统构建湿证诊断标准的辨证依据集,并开展湿证要素的规范刻画、湿证的专业内涵解析以及湿证的诊断特性解析研究,目的是为临床提供简单易行、实用性强的中医湿证共性诊断标准和判断工具,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显著节支医疗资源的消耗,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实验室关于银屑病的整体证据和临床研究结果被2021年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AAD)《美国银屑病诊疗指南》采纳。AAD《美国银屑病诊疗指南》的中医药部分共引用了10篇文章,其中引用银屑病课题组文章6篇。这是对实验室课题组采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的肯定,也为今后对银屑病的治疗提供高级别的依据。

(本文素材及图片由实验室提供)

猜你喜欢

中医药实验室临床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