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

2022-06-04刘宣彤

商业文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程式攻坚区域

刘宣彤

“十三五”时期以來,中国已在特殊类型区域振兴发展上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十四五”时期作为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奋斗进军的重要关头,有着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本篇研究将针对十四五时期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和中国特色主义乡村振兴,梳理从“十三五”到“十四五”的发展逻辑、成就、变化与挑战,通过研究和提出乡村振兴的三大发展程式,为我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模板,创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解决思路与方案。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步骤,着眼于我国当前国内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这一突出问题的针对性举措,并强调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推动特殊类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如何进一步支持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下一个五年的核心问题之一。”

“十三五”成就回顾

“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这一目标任务。通过法律、政策涵盖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各个方面,制度和政策框架基本形成,为 “十四五”期间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上,围绕“六稳”“六保”,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稳定向好,“菜篮子”工程下产品供给充足,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政策上,“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坚持将重点放在“三农”问题解决上,通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为脱贫攻坚和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脱贫攻坚上,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将得到解决。产业扶贫政策覆盖了98%的贫困户,贫困地区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通过打造各区县核心产业,由产业扶贫覆盖城乡,也举得了极大的成功。

“十四五”展望,变化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将从以“脱贫攻坚”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基础及制度建设,走向“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通过改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实现动态平衡,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和产业梯度转移,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我国内外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化的“十四五”时期,特殊类型区域作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短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脆弱地区,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条件和更为艰巨的发展任务。在乡村战略规划和农村改革的进程中,如何保证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让低收入人口和乡村地区共享发展成果是核心要点。

“十四五”的农村发展战略改革落点,在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的权衡共进下,各地区展现出不同的乡村发展模式。其中,底层关系上呈现出三大核心趋势:帮扶、发展与转型。

帮扶程式:以四川省地区乡村帮扶为例

帮扶程式通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着力针对发展不平衡地区完善乡村治理、收入提升和科技、资金赋能对部分乡村地区加以扶持,同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扶持带增长,搭建起协调发展基础。发展程式主要针对性用于贫困状况明显,具有“量大、面宽、程度深”的地区。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涉及四川省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四大片区”。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数据报告,其针对乡村发展主要帮扶集中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几个方面。在财政支持上,省财政从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中,单独安排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其金融支持,拓展小额信贷,并辅以土地配额支持,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同时政府实施紧缺专业人才顶岗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及特色产业技术骨干赴外研修培养。在基础帮扶分配上,四川省更加以考虑了自身省市区域内的短板状况和核心需求。

为支持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省民族宗教委投入3.7亿元民族地区开发资金专项支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带动78个村15000余名群众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扶持范围上,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的扶持力度。通过底层财政和金融为乡村低收入群体和农业生产提供基础资金,同时辅以相关土地的生产要素及相关人才生产力,多层次扶助。针对特殊地区特殊状况加急和特色性扶助。

预期到2025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现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农民收入增速不低于脱贫县的平均增速,区域性发展短板有效弥补,发展水平达到全省的一般水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这一阶段,也可通过建立健全脱贫地区等欠发达地区长效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消费帮扶等方式,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展程式:以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例

发展程式指通过聚焦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人才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形成政策合力,主要针对脱离基础贫困状态,同时有自身待发掘闲置资源的区域,通过寻求竞争特色、发展竞争壁垒、配套产业链支撑和文化赋能四大核心方向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中,推动乡村振兴进程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高度重视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工作,将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标志性工程,以“1+2+26+N”政策体系为抓手,通过总体方案延伸到指导意见,再到26省市量身定制精准扶持,推动每个山区县培育做强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增强了发展动力。不仅解决了当今扶贫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更成功带动当地错位发展,在初始发展阶段避开经济交锋,解决木桶效应,在“不瘸腿”的同时发挥了协同优势。

在发展上,浙江省的发展程式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在区域特色发展上把握扶贫区域特色,打造浙西南革命老区,推动革命老区加快共同富裕步伐,为老区扶贫深刻赋能。面对竞争壁垒,通过革命老区“一县一业”特色生态产业,在产业化同时加入文化ip价值,培育做强农旅富民产业。市场化运营中盘活闲置资产,接入长三角一体化,从自身历史中挖掘文化资源,从流动补偿中打造核心竞争壁垒,为振兴发展走向高质量打下持续性基础。

与此同时,浙江省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科技协同发展,通过加快推进交通网络建设、革命老区发展可再生能源布局建设,以及支持革命老区高质量的5G网络、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乡村,为发展程式注入了核心动能。并在精神文化领域衔接发展,打造地区产业的同时塑造地区性红色文化,完成了从“创业”到“守业”的提升和发展。政治引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一批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浙里红”精品路线以精神文化支撑产业发展的价值与持久性。

转型程式

转型程式指在尊重农村经济发展的普适规律上,通过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政策支撑和牵引投资上,带动农村经济区域从传统低价值作物生产转型多样化商品化高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促进农村劳动力适当走向非农就业非农产业,多元化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能源动力。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发展阶段和自然资源上都具有明显差异。但随着市场变化,乡村转型需要考虑大趋势下的农业转型调整。转型程式要综合考虑农村转型和结构转型。一是借助政策或地域特色春风,选取合适的转型方向,二要通过技术政策相辅助,找到转型抓手。同时,做好持续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区划分配,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完成农业结构转型,助力乡村振兴。随着方向的确定,乡村产业转型从下面几个方面逐步兴起。各区域需要紧跟市场时代需要,发展科技與政策同行,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大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依据农村现有土地模式,推动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紧跟乡村产业新趋势,并化农业区域布局,带动规模效应,从而为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从“物质振兴”到“精神振兴”。过去四十年,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粗放式方式方法。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和互联网城乡结合逐渐紧密的今天,愈发需要创新和挖掘农村精神新支柱。乡村精神振兴,是乡村物质振兴不可缺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内在动力。在乡村扶持、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也需要基于幸福的乡村振兴理念辅助,才能做到整体的系统化治理,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助力我国现代化新征程。

适时地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和发展已经是一种必然。这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振兴和特殊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重点之一,精神振兴也将是乡村振兴路上的终极追求。

(外交学院)

猜你喜欢

程式攻坚区域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耗仿真分析
增程式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中国市场增程式电动汽车研究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攻坚脱贫
区域发展篇
广汽传祺增程式电动车型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