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史的选题策划与实践研究

2022-06-04史青岳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口述史选题策划研究方法

摘要:策划优质选题是编辑工作的核心任务,选题应贴近现实,有价值、有溫度、有深度、有生命力。口述史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研究方法,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提供具有学术价值的史料。通过亲历者讲述事件的深层背景,唤起人们记忆中的历史,使历史更加真实、鲜活、多元。《中国音乐记忆》是笔者策划、撰写的一部口述史,这部作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学习西方音乐的音乐家进行的深度访谈与研究,以他们的经历勾勒出中国音乐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采访资料成为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珍贵史料。本文以《中国音乐记忆》为例,论述其研究初衷与目的,分享策划与撰写这部口述史的方法和经验,进而探讨其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选题策划;口述史;学术价值;《中国音乐记忆》;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2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5-022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而出版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职责与使命。

经过五年筹备,由笔者策划、撰写的《中国音乐记忆》于2020年顺利出版(见下图)。《中国音乐记忆》结合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学习西方音乐的音乐家进行了深度访谈与研究,以他们的经历勾勒出中国音乐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通过聆听老一辈音乐家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回顾20世纪中国音乐家的奋斗历程。本文将分享笔者策划与撰写《中国音乐记忆》的方法和经验,探讨其研究价值和意义,为行业提供参考。

一、口述史的学术价值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世界首个现代口述历史研究室,标志着现代口述历史学的诞生。随后,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口述史研究也得到发展[2],有关口述史的专著也不断涌现。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被称为“中国现代口述历史的第一人”,其口述历史的第一个对象是著名学者胡适,并出版了关于胡适的口述史著作《胡适口述自传》。

口述历史的兴起与发展,是当前中国学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口述史的定义是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诸多研究口述史的专家学者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内文斯认为,“口述史是用现代科技产物录音机、录像机来实现口述语言、声音、形象的保留,是有声音、可倾听、可观赏的历史”[3]。《大家来做口述史》《牛津口述史手册》的作者、美国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认为,“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4]。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第二任主任路易斯·斯塔尔认为,“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的、以录音机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得到的原始资料”[5]。英国学者保罗·汤普森认为,“口述历史是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口头故事的记录”[5]。中国学者钟少华认为,“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即是口述史料,其可信度与文字史料相等,可以归入档案类别。将原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6]。

总而言之,口述史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研究方法,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面镜子。口述史的研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学术价值的史料,通过亲历者讲述其所经历事件的深层背景、个人经历等事实,唤起人们记忆中的历史,使历史更加鲜活和多元,使人们深度认知和理解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集体记忆。通过追寻历史真相,观察亲历者对于某一领域的认知和态度,对传统的历史资料进行有益补充。

口述史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其中还蕴含口述者的体验、观念、情怀与情感,是有个人温度的历史。也正因如此,广受读者欢迎。一次完整的口述史采访,从选题策划到稿件形成,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任何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影响口述史的质量。

二、《中国音乐记忆》的研究初衷和目的

编辑是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之一,策划优质选题是编辑的核心任务。选题既要贴近现实,又要有价值;既要有温度,又要有深度;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鲜活的生命力。

口述历史是口述者对自己亲历事件的还原,文体真实、情感充沛,深受读者喜爱。尤其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能在某一领域进行系统、深层次的挖掘,充分满足受众需求,是编辑的职责。

经过调研与思考,2015年,笔者着手策划并撰写《中国音乐记忆》,期望通过还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学习西方音乐的音乐家的经历,折射中国音乐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用文字记录他们为中国音乐所做的贡献,并把他们执着的精神和对音乐严谨、严肃的态度留存下来,以此宣扬中国文化、中国音乐、中国艺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面貌。

《中国音乐记忆》把出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作为口述对象。虽然他们的履历、性格和生活阅历等各不相同,但他们身处同一时代,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身上有着相同的时代烙印。并且,他们人生阅历丰富,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亲历并见证了中国音乐近百年的发展,推动了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建设者和传承者。但遗憾的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媒体对他们鲜有报道。对老一辈音乐家进行深度访谈,实则是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史展开的一次文化抢救,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

三、《中国音乐记忆》的研究方法和经验

(一)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

每个领域、每个时期都有值得被研究的方面。因此,开展口述史研究首先应找准定位,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

《中国音乐记忆》的研究重点是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学习西方音乐的音乐家的人生经历、生活变化、思想变化及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期望通过老一辈音乐家有温度的口述,展现中国音乐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并把他们的精神与态度、韧劲与坚守、理想与信念传达出来,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二)确定受访者

为确保采访内容真实有效,受访者的选择相当重要,应选择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由于《中国音乐记忆》研究的重点是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学习西方音乐的音乐家的经历,因此选取的音乐家都出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并且涉及西方音乐的各个专业领域,如钢琴、大提琴、声乐、作曲、指挥等。同时,为保证书稿质量,笔者拜访了多位音乐界人士,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再从编辑和出版的角度考虑,确定最终的受访者名单。

(三)精心设计采访提纲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采访提纲发挥着纲领性作用,很大程度决定了采访的成败。因此,采访提纲准备得越详细越好。换言之,只有充分了解受访者,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只有找准采访的切入点和重点,才能更好调动受访者回忆过往的积极性。采访前,务必做足功课,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可借助各种渠道翻阅文献史料,深入了解每位受访者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工作经历、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主要贡献、有关著述、个人成就及其他相关资料,在充分了解受访者的经历后,制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撰写采访提纲,既要符合整本著作的共性要求,又要贴合受访者的个性。采访问题应具体、精准、简洁,针对文献资料记载混乱、空白、含糊的内容,或大众的疑点和兴趣点等,进行问题设置,设计有效提问[7]。当然,也可在采访过程中根据情况临场提问。

《中国音乐记忆》的受访者虽身处同一时代,但每个人的履历、性格和生活阅历各不相同,因此采访提纲不仅要体现共性,还要体现个性。笔者采访的大致脉络是每位音乐家从小学习音乐的经历、从事与音乐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以及对现代中国音乐发展的看法等。笔者针对每位音乐家设计了不同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各有侧重。通过对音乐家个人经历的采访和呈现,使读者对他们有所了解,对当时中国音乐的发展环境有所认知,进而使其产生更理性、更深入的感悟。

(四)联系受访者

事实上,要想顺利开展采访,联系受访者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会受多重外界因素影响。在联系受访者时,采访者需提前思考好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采访的目的和初衷等,用足够的耐心和真诚感化受访者。

(五)以真诚、尊重的态度进行采访

以真诚、尊重的态度进行采访非常重要。在与受访者见面前,可为其准备一束鲜花或其他小礼物,以拉近双方的情感距离。采访开始时,应引导受访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題讲述。由于每位受访者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使得访谈进度、深度和内容的丰富程度各不相同,因此采访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变处理,做到充分尊重、体恤受访者。

《中国音乐记忆》的受访者都是耄耋老人,因此采访时需根据受访者的身体状况和所述内容的多少分次进行。若访谈结束后发现受访者讲述的内容有遗漏,还需进行补访。

此外,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与受访者要有交流和互动,包括眼神交流、表情交流、话语交流。只有在互动中相互启发,才能营造活跃的访谈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采访者在采访前对受访者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唯有如此,采访到的内容才具有深度。当受访者对某些事情记忆不清时,采访者可予以引导或协助,但不能在见解方面加入主观判断。因为采访的主要目的是让受访者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不是改变他们的观点,更不是将采访者的观点强加于受访者。简言之,采访者应充分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尊重受访者表达的权利。

(六)做好后期整理工作

后期整理工作是撰写口述史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口述采访过程中,受访者的记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或改写。对此,采访者需借助其他史料进行研究和甄别,使之更加接近真实的历史。

实际上,口述史料只有通过研究和核实才能更接近真实的历史,才能成为真正的口述史,而不能受访者说什么,采访者就记录什么、整理什么。采访者需结合口述资料和文献史料进行整理和撰写,使整部著作史料真实、学术深刻、内容丰富。此外,采访中口语化的语言尽量转变成书面文字,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清晰、更有条理。

为体现笔者采访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及更好呈现笔者采访的全部经历和心路历程,《中国音乐记忆》著作中的人物排序以笔者采访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四、《中国音乐记忆》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口述史的开展有利于抢救珍贵史料。《中国音乐记忆》的受访者都已是耄耋老人,亲历了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身体每况愈下,记忆逐渐衰退。若再不及时开展口述史研究,许多珍贵的史料或将永远丢失,这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在笔者刚准备着手采访时,初定采访名单中就有几位音乐家相继离世。面对这些音乐家的离世,笔者一度陷入深深的内疚与懊恼中,后悔没有早些着手采访。在《中国音乐记忆》撰写完成后,一些受访者也相继离世。采访的资料成为关于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珍贵史料,这充分证实了开展相关口述史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一次次走访交流、一次次查阅写作、一次次修改定稿,笔者从这些音乐家的身上深刻感悟到何为艺无止境、何为德艺双馨。他们身上有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一股追求卓越的韧劲和决不放弃的坚守。他们将艺术视作生命,他们散发着艺术家的光辉,给予后辈思想上的启迪。

《中国音乐记忆》虽记录的是个体的经历,传递的却是可贵的精神品质。其主旨非常明确:继承前辈的精神财富,延续情怀与使命,怀着学习和感恩的心,推动中国音乐向前发展。

五、结语

口述史既是对个人记忆的陈述,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其与历史学密切相关,能为历史研究提供具有价值的史料。口述史不仅具有历史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传播学价值、语言学价值等。策划有温度、有价值的口述史选题,能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2017-10-27.

[2] 王晓东.对口述史的几点认识[J].铜仁学院学报,2018(5):95.

[3] 庞沁文.出版人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出版史研究,2019(3):49.

[4] 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

[5] 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6.

[6] 钟少华.进取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14.

[7] 程龙吟.高校口述校史档案收集整理的规范化流程[J].城建档案,2021(3):115.

作者简介 史青岳,硕士,编辑,研究方向:音乐学、编辑出版。

猜你喜欢

口述史选题策划研究方法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黄梅香自苦寒来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