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中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探索

2022-06-03梁盈韦柳丝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梁盈 韦柳丝

【摘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干中学”视阈下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策略: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团队协作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教师提高自身劳动教学能力,言传身教传递劳动内涵和工匠精神;院校完善劳动教育实施机制,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干中学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6-0008-04

劳动教育是构建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案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高职院校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工作,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保障、劳动实践开展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提出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是高职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目标。然而,对照《意见》和《纲要》的要求,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仍停留在传统教育阶段,存在学生进行劳动的内因动力不足、教师的劳动教学设计欠完善、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干中学”视阈下实施劳动教育的策略,为解决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瓶颈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意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树人”任务要落实,要先建牢“德”这个根基,再以理想信念培育、品德修养培养为抓手开展学生德育工作。高职院校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培育人才应该注重“德技并修”,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正如《纲要》所提,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出发,发挥劳动的“以劳立德,以劳强智,以劳健体,以劳促美”育人功能,推动“五育”相互促进补全。“以劳立德”是学生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正确的行业岗位认知,珍惜劳动果实,热爱本行业、本职业、本岗位;“以劳强智”是学生通过学习劳动知识和积累使用劳动工具的经验,提高学习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以劳健体”是学生在勞动实践中学会运用劳动安全知识和技巧,提高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实现强身健体;“以劳促美”则是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体会劳动的光荣、欣赏劳动成果的美丽,进而自觉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在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学生具备劳动精神,是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助力,也对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育起到促进作用。可以说,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是历史必然要求,也是现实发展需要。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要落实劳动教育工作,先要找准高职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和定位。根据《意见》和《纲要》的指导要求,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对标国家要求,发现如今高职院校里出现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偏离或者价值观扭曲的现象,不少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更有甚者认为劳动无用,贪图坐享其成。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被淡化、被弱化,凸显了学校办学愿景与其劳动教育脱节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进行劳动的内驱力不足,集体劳动易形成“外部性”恶性循环

在传统的劳动教育中,一些高职学生对专业实习实践与劳动的关联认知是断链的,未意识到实习实践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也未树立“我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我的实习实践中”的观念。此外,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内日常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且劳动方式多是集体性的,劳动目的主要指向集体荣誉,劳动过程中掺杂着一定的强制因素,学生难以感受劳动的成就感。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缺乏劳动内驱动力,所以做不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学生参与集体劳动时,如果不能合理分配劳动任务和实施有效监督,那么容易出现“外部性”现象。“外部性”一词经常被运用于经济学,它说明的是一个经济主体发生的行为直接影响另一个经济主体,前者使后者受益(正外部性)或者受损(负外部性),而前者却没有得到或承担相应的成本。用集体劳动举例,如某班级劳动任务是包干某一层教学楼教室的清洁,但任务没有具体分配到小组或个人,就会产生劳动的学生使不劳动的学生受益的情况,这看似是“正外部性”,但前者付出了劳动没有得到补偿觉得不公平,后者“搭了便车”没有付出相应的成本而心存侥幸,两者由此产生了对劳动的认知偏差,不理解劳动创造美和财富,错误认为劳动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关系不大,在此后的劳动中逐渐陷入消极状态,甚至对别人的劳动也缺乏认同感,并产生“负外部性”行为——随意破坏甚至是践踏他人劳动成果,导致各种有损校园环境、破坏校风校纪的不文明现象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三不劳动”思想,陷入恶性循环。

(二)教师的劳动教育引导存在偏差,劳动教学设计存在缺陷

高职教育较强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决定了其与劳动教育的联系更密切,因此劳动教育须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国家针对劳动教育也颁布了相应的文件,但部分高职教师对文件理解不到位,对劳动教育内涵把握不准,导致自身的劳动价值观不够端正,使劳动教育引导出现偏差,如通识劳动教育是使学生养成日常劳动习惯、掌握通用劳动技能、具备多种劳动能力、形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意识的重要教学任务,贯穿学生劳动教育的各阶段。然而,纵观我国小中大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或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诸如打扫教室、清理校园垃圾、拔草等通识劳动内容经常被教师当成惩罚学生的教育手段。83E769D4-5711-4039-9B75-9CD6F56C153F

此外,教师在没有准确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在教学设置中,出现用专业技能课程、顶岗实习课程完全替代劳动教育课程的情况;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将知识理论和劳动实践分离,理论和实践不能融为一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授课,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在组织学生进行具体实习实践时,未及时引导学生形成“开展实习实训就是在劳动”的关联意识,出现劳动教育滞后的状况。

(三)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未能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学校负担着统筹实施劳动教育的重任,但当前高职院校相对更关注专业的教学、学生职业的发展,对劳动教育关注程度不够,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劳动精神宣传不到位,未形成良好的校园劳动教育氛围;二是未建立有效育人保障机制,对劳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三是对劳动教育课程定位不科学,未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劳动育人元素;四是师资建设力度不足,未能有效开展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五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未完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六是劳动教育教学资源短缺,专用劳动实践场地未建设;七是校园劳动活动开展缺乏合理安排和有效监督,社会公益劳动组织条件有限。

三、“干中学”视阈下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策略

“干中学”(learning-by-doing)理念最早是在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理论中被提及,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倡导将“从做中学”思想应用于学校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该理论的核心。这两种理论均强调了“做”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经济学领域也建立了“干中学”模型。

“干中学”模型理论于1962年由美国学者肯尼斯·阿罗提出,他通过研究美国飞机制造业的新飞机制造经验,发现劳动经验积累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呈正相关,阐述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不断劳动积累和总结经验,从而获取知识、提升技术,最终推动生产率提高的结论。之后的其他经济学者基于他的理论,发现“干中学”的不断循环也要依靠技术的创新与投入,两者互相补充才能形成可循环机制带动经济增长。本文将这个理论模型的要点用于指导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针对学生劳动思想扭曲、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滞后、学校劳动教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团队协作意识和終身学习能力

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锻炼直接获取劳动技能,促进学生自发学习和领悟劳动知识,主动积累劳动经验,并指导其将知识、技能、经验应用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获得劳动成就感、感受劳动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愿。这一连贯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行合一意识,从思想上树立“愿意劳动、学习劳动、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同时,在学生的校园集体劳动协作中,鼓励学生提升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使学生之间自发形成工作小组,自觉协商分配劳动任务。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完成劳动实践任务,又能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迅速融入工作团队,提高自身的岗位竞争能力。

另外,教师要多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通过合理分配劳动任务,并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所有的劳动经验积累是一种不断创造劳动价值的“正外部性”过程。这里的“正外部性”并非建立在不劳而获基础上,而是通过共享劳动经验、信息、资源创造的更多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机会,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获得自我提升积累经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通通道。

(二)教师提高自身劳动教学能力,言传身教传递劳动观念和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应注重传递工匠精神和行业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断生产劳动才能带来技术进步的道理。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劳动锻炼,把握科学的劳动教育观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将大国工匠坚持不懈的精神、劳模精益求精的态度融入教学中,并以实际行动打磨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自主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探讨和研究劳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言传身教将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

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身体力行带领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分门别类对学生日常劳动、专业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劳动进行指导,传授给学生劳动技能、劳动安全知识和劳动法规知识,对学生在劳动过程获得的经验进行分析、点评,帮助学生总结正确的经验和纠正错误的经验。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劳动技术创新,启发学生理解劳动价值、劳动内涵、劳动精神,主动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

(三)院校完善劳动教育实施机制,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根据《意见》的意见,职业院校主要以持续性的日常劳动、定期的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以及实习实训这三种实践性较强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高职院校要做好劳动教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劳中学、学中悟、悟导学”的良好习惯。落实到“干”这个关键动作上,除开展通识劳动教育,还要以与专业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根据专业对应的未来职业岗位需求设置劳动教育的侧重点,开设与职业岗位关联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而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动教育教学活动。

在开展具体的劳动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做促学”,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实践→积累经验→领悟知识→创新技术→转化实践”的思考模式。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穿插设置,教学形式要多元化,如开展日常劳动理论知识教学、专业劳动技能训练(依托实习实训课),采取学生自学线上劳动课程、学生小组开展劳动经验分享会、教师指导学生在集体协作劳动或社会性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中进行劳动实践创新等方式授课。此外,还可以设计其他一些具有劳动激励性质的教育活动,如开设业界工匠劳模进校园的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技能标兵选拔等。以上教学活动可通过设置劳动教育周落实(见图1),结合不同的劳动教育活动特点,量化学生劳动能力评价指标,制订以鼓励为原则的学生劳动综合素养多元评价机制。83E769D4-5711-4039-9B75-9CD6F56C153F

图1 劳动教育周活动安排比例图

除此之外,要确保劳动教育成效的有效迭代,学校在制订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时,也要从实际工作中出发,注重建设可行性强的劳动教育相关机制:一要确保相关配套软硬件跟上教学要求,如进行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实训场地建设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二要发挥和提升教师教学主体作用,如进行师资团队建设与提升机制建设、科学研究和选优激励机制建设;三要确保劳动教育各项工作顺利保质开展,如进行专项经费保障机制、质量监督机制等建设。只有将“劳动教育只属于教务处工作”的小格局打开,举全校之力开展劳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劳动育人目标,也才能响应国家新时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

依托“干中学”理论指导,高职院校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突破了“有教育无劳动、有劳动无教育”的困境,进一步夯实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基础,顺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在校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活动,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了“劳动实践→积累经验→领悟知识→创新技术→转化实践”的“干中学”劳动意识,主动掌握了多种劳动技能,促进了自身的劳动素养与职业岗位素养的无缝对接,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范涌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样态与逻辑路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24).

[2]佛朝晖,张宇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问题与建议:来自754所职业院校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

[3]陈彩慧.干中学的渗入和溢出效应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7.

注:本文系廣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科研能力提升立项项目“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研究”(2021RSY07)、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电亮匠心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梁盈(1983— ),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学运行科科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韦柳丝(1983— ),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黄健清)83E769D4-5711-4039-9B75-9CD6F56C153F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