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维度视角下的红色文化

2022-06-02梅馨刘轩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红色文化

梅馨 刘轩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党成立以来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不仅具有内涵丰富的社会维度,政治维度和公共维度,更具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协商的历史维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对话、破立协同、文化践行成果。今天,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地缘关系,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的文化价值秩序。作为中国道路的真正底蕴,红色文化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更以面向未来的积极姿态融合马克思主义,并使之本土化,成为中国化的文化实践体系,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真正起点和中华文明的发扬和继续。今天,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红色文化也必然是一个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弘扬过程。

【关键词】红色文化 历史维度 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5-095-04

【本文著录格式】梅馨,刘轩.多重维度视角下的红色文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5):95-9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从课堂到田野: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教育体验实践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19YB187)阶段性研究成果;2020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依托赣南红色音乐资源构建从艺术教育到文化认同的新型中小学音乐课堂研究》(项目编号:SZUGSYI2020-1103 )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方式和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共同生活实践创造的社会存在以及这些社会存在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这些意义和价值即是文化。文化也是人化,由文化的核心价值外扩为行为制度,并进一步扩展物质层面的三层体系构成。一个民族依赖文化来传承本民族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及信仰和态度,依赖文化体现出本民族的变革和守成。一个民族的文化沿着历史的脉络表现为不断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传统的延续又有与周边文化的对话与融通。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创造的文化即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融通了西方文化的优秀因子,经党和人民通过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在中国本土实践经验中发展出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出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及其孕育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

一、历史视角下的红色文化

中国红色文化也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红色文化的孕育、发展、成熟过程来看,红色文化既是一种文化体系,又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实践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在历史维度上文化的延续。

(一)红色文化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输入与传播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当时的有识之士便开始了对西方现代文化的认识和追求,但最初的认识是相当肤浅的,认为“奇技淫巧”便是西方先进性的全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晰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物的现代化而没有制度的现代化,依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于是,参照西方先进性的模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出现,但依然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袁世凯称帝,使人们彻底认识到,文化的根本在于价值观念,在于人的现代化。因此,借助于变革文化来变革社会成为一种文化共识。“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初期,只是作为一种“主义”、一种文化的存在,既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对话,也没有按照当时的国情付诸实践的检验,直到出现了《新青年》、《觉悟》等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以及文化书社,当时的知识分子便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00多次,参加罢工人数有30万人,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正是通过工人运动得以在工人阶级之间传播,并迅速得到了工人阶级的认同和接受,并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和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具备红色文化的基本雏形。

随着工农运动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展开,初步形成的红色文化也由城市传播到乡村。“1927年3月,全国农会会员已达到500万人”。农村的文化变革主要体现在以农会为主体的农民力量,表达了广大农村底层农民对文化革命的渴望。正如毛泽东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这一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红色文化得以广泛的孕育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也从此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三)土地革命时期,苏区文化成为红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的一支先进文化力量

在广大的苏维埃政权割据地区,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文化建设是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对苏区本土地文化的重塑,实现了红色文化在苏区的蓬勃发展,这时的红色文化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在传播范围上表现为一定的区域性,成为实际上表现苏区人民群众意愿的大众文化。特别是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后,急需对苏区传统文化进行革命化改造,初步形成了在民众教育、文化娱乐、文学艺术、革命精神及理想信念等方面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红色战斗文化,最终形成了“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这一时期红色文化发展的最高形式。真正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与中国文化革命相结合的道路,在发展实践中逐渐成熟,最终孕育出马克思主义化思想形态和民族文化形态。

(四)八年抗战期间,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抗日斗争这一核心

因此,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当时的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区域文化相融而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如太行精神、延安精神等具有浓郁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红色文化。在当时的延安,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文化的总结与反思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孕育,形成了文化形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征。”“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既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可以这样说,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成为中国文化第一个成熟的形态,是红色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态,同样也是传统文化与新的思想文化不断融汇、共同构建的结果。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化的路径完成文化身份的转变,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不断融合完成了自身文化的守成与创新,因此,红色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文化协商的结果,是红色文化的真正的底蕴。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广泛接受,必然有中国人带着传统思维方式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之间存在着相通和交集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前提的空想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普度众生”及“天下为公”等有着相通的愿景,这使得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改造马克思主义成为可能,这也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的文化前提,也是我党和人民创造红色文化的价值基础和红色文化被中国民众广泛接受的文化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是否与传统文化相互包容转化,并一脉相承,这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看待对方的立场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既不能按照激进的文化态度全盘否定和排斥传统文化,也不能按照文化保守主义或原教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甚至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衍生,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变革和转换路径。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位

马克思主义原本属于西方思想文化的范畴,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然面临“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形态和身份定位的问题。定位模糊就又会陷入何为“体”何为“用”争执。正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路径和文化路径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当属中国现代文化形态的范畴;通过吸收“天下为公”“和谐”“实事求是”等传统优秀文化,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真正继承者的身份定位。

三、文化实践视角下的红色文化

从实践和文化的途径开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诞生,经过了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经历了与传统文化包容交汇到融合创新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成熟的文化形态和理论成果——红色文化和毛泽东思想。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真理体系,也是價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工农大众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化的成熟文化形态。

(一)转变了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找到了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彻底摆脱了对外来文化的教条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初期,出现了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批早期共产党人以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为前提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其结果必然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必然导致革命实践与本本理论的冲突,这种冲突在赣南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达到了顶峰。虽然在长征途中,共产党人在军事和政治上纠正了教条主义,但直到延安整风运动时才彻底检讨了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1937年7月毛泽东发表《实践论》,明确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中国本土的实践中产生,只有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思想、文化、实践上的中国化,才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二)扭转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召开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总结,继承一份珍贵遗产。”孔子、孙中山显然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而这些文化和传统又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可能离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传统而生活、思考、实践;另一个方面,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传统中的一些合理内容,经过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发掘、阐释和活用,被赋予新的生命活力和现代价值,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是在中华文明这一整体基础上的孕育发展、渐进改进与内生性演化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路径和文化路径到延安时期已经成为了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和指向未来的文化

她不仅吸收了来自外国友人和华侨带来的世界文化,也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进步青年带来的各种文化思想。随着抗大、鲁艺、陕北公学和马列学院等文化教育机构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各类思想文化的汇聚交融,并在抗日根据地广为传播,成为当时具有先进性、民族性的抗日进步文化体系。因此,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已经具备了成熟文化的完整形态,已经具备了代表中国开创未来的现代文化雏形。

四、全球视角下的红色文化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渐落伍。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处于一种封闭保守、被动引进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文化引进到文化输出,从弱势走向强势。这种质的飞跃,触动并深刻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民族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弘扬红色文化,构建与我国经济规模相适应的文化,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如何弘扬红色文化价值观?都需要再全球化的视角下重新审视红色文化

(一)改变弱势文化心理,建立文化自信

我们过去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综合创新等,这表明,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但也要看到,这些争论背后都隐含着一种弱势文化心理或者防御心理,都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总是绕不开西方文化,特别是近年来讨论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种弱势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弱势心理需要不断克服,要进一步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更全面地看待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更全面地弘扬红色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改革开放近四十多年,伴随中国道路的是“中国奇迹”。中国的每一个“奇迹”都源于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途径和文化途径中國化的共同结果。她对未来中国的走向、国家形态和民族复兴具有强烈的指向性,是具有历史连续性和统一性的。首先,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道路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选择。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不是脱离中国的传统和现实而抽象的存在,而是深刻汲取了中国发展过程中历史经验教训,不是割裂历史,而是中国近百年现代化之路的理论和实践相互渐进的结果。其次,中国道路是最广大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矛盾都体现出人民的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中的矛盾时刻体现了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支撑中国道路的社会类型的基础性力量,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凝聚中国力量的原动力。第三,中国走向民族复兴,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推动历史进程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正是马克思想真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国道路的实践过程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真理体系,是在制度和文化上共同实践的结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相应的红色文化。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也是红色文化价值弘扬的过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想必须走中国道路”(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三)红色文化的价值弘扬

红色文化包含了一系列的政治理念、价值和制度行为模式,符合社会及人类思想的发展规律。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的外扩的行为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下社会发展规律,是中国历史道路的继续。今天,世界又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奇迹与资本主义治理危机备受全球关注,在“世界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对比中,人们再次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他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想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源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资本的趋利性,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调和、无法化解的。随着危机的不断反复和加深,人们推动社会变革的愿望也会愈加强烈,这就为红色文化价值观的弘扬提供了可能。近年来,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崛起,正在改变着世界的经济的版图,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抗击疫情的胜利,中国的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这就为红色文化的价值弘扬提供了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包含真理体系和实践体系又对民族优秀文化有传承有继承的红色文化已经具备了为人类未来指明了一个能够替代的社会模式和具有优秀文化价值的生活方式。

(四)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世界的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金融危机和疫情防控的失败,不仅导致了经济秩序的致命危机,也导致了西方新自由主义文化霸权的深刻危机。一方面,中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全球的经济秩序,也改变了全球的文化秩序。一个新的全球文明秩序不可避免的正在被重构。红色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针对人类的困境提出了有应对的文化,从而引领全球人类走向希望的未来,因此,成为全球文明秩序的真正底蕴。另一方面,不论政治、经济、军事的冲突都表现为利益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进而上升到文明的冲突,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延续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又有中国化的实践检验过程,即有历史的积淀又有历史的检验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这是任何文化类型都不具备的。所有,她在全球文明重构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呈现出一种先进文化的存在,并凸显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进而成为文明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五、结语

红色文化这种在包容贯通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形态,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了孕育、发展、成熟,从而确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化发展版图中的历史坐标;以其继承性和先进性凸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伟大意义;以其蕴含真理的力量,凸显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指导意义,我们党正是依靠红色文化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这一过程既是对红色文化在实践中的再创造,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民族复兴,归根结底体现为文化的复兴,红色文化不仅包含着实践下的真理体系,还包含着民族智慧和我们的民族价值观,在整个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具有指导实践、推动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惠林.文化政策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5]贺金瑞.燕继荣 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6] 刘润为.红色文化论[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04.

[7]邓显超.邓海霞 十年来国内红色文化概念研究述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8]沈成,连文姝.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 教学与研究,2018.02.

作者简介:梅馨,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学、红色文化、地域音乐文化;刘轩,赣南师范大学保卫处综合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红色文化
浅析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人文信仰的建构是民族复兴的关键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