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和扑救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2022-06-02肖婧

今日消防 2022年4期
关键词:火灾事故烟气高温

肖婧

摘要:文章首先整体阐述了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并解析了地下建筑火灾的主要扑救方法以及扑救阶段需注意的事项,以期为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开展带来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地下建筑;火灾特征;扑救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2)04-0100-03

伴随着国内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发展,类型多样的地下商场、地铁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城市全面建设,同时由于如今地下建筑面对着改建、扩建的问题,这也导致其在装修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大量运用易燃物料,倘若相关的安全管控与基础消防设备无法有效匹配,就会导致火灾扑救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因此,加强地下建筑火灾防护与扑救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值得相关人员展开系统探究。

1  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解析

1.1  烟火蔓延方式多样,温度上升速率快

因为地下建筑自身结构的问题,导致其封闭性较强,同时内部的纵深也较大。某些地下建筑中更是存储有大量的易燃易爆物品,这无疑也进一步提升了区间的燃烧负荷。所以,若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火势会快速传播,从而引发室内温度直线上升,高温烟气会伴随地下建筑中的各种通道进行全面扩展,温度逐步飙升,高温烟气借助物理作用将热量传输给容易燃烧的装饰材料,进一步推动了火势的迅速蔓延,同时也加大了建筑内部人员的逃离难度。

结合众多地下建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倘若地下通道产生火灾,因为火情所引发的高温、烟气会随着隧道内部的通风气流传输到风道,从而造成较大区域的高温烟雾聚集,当一氧化碳气体含量提升到0.5%时,高温烟气的温度将超过43℃,空气中氧气含有量低于20%,地下建筑内部被困热源便会有较大的威胁。

1.2  疏散难度大,被困人员伤亡率高

如今,大部分地下建筑内部密闭性较强且结构复杂性,倘若建筑内部发生火灾,照明系统大概率会出现故障,这就导致建筑内部的能见度非常有限,从而出现无秩序逃生情况。与此同时,地下建筑被困人员在高温浓烟中,通常在1~2min内便可出现身体不适,而如果超过5min,窒息死亡的概率更是会直线上升。

1.3  灭火用水体量大,水源供应难度高

当地下建筑的火势持续到较为猛烈的阶段,而内部出入通道少,就会导致火灾燃烧过程中出现大量烟气不能及时排除,势必会在建筑内部形成大区域的聚集。因为地下建筑内部的浓烟久久不消散,这也导致火灾初期的起火区域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探知,外部消防扑救工作人员不能快速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火灾控制,通常只是借助在起火建筑入口区域运用射水等方式来进行扑救,而这会引发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水资源的运用短缺,提升事故现场水源供应的难度,使地下建筑结构严重受损,也给火灾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1.4  蔓延速度较快,出现轰燃率较高

随着地下建筑的功能性日趋完善,其對消费群体的吸引力也逐步提升,这也直接造成地下建筑聚集人员的持续提高。地下建筑内部通常需运用电源照明来保证能见度,这也导致了地下建筑内部空间的安全隐患显著增加。例如,商场类地下建筑内部所堆积的货物密集度较高,某些经营商户为了有效管控自身的运作成本,在装修阶段会违规使用一些可燃性的材料,倘若发生火灾事故,势必会造成迅速蔓延,因为火灾荷载较高,整体的燃烧强度也会随之提升。与此同时,地下建筑密闭性较强,燃烧所引发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出现轰燃的现象,倘若处置不合理,则大概率会增加消防救援工作人员的伤亡情况。

2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方法

2.1  科学组织火情勘察

需委任专业的地下攻坚团队进入建筑内部,开展火灾事故的实时勘察。勘察或是营救小组至少配备2~4个人,且所有人员都需要配备呼吸器、对讲机、呼救器、导向绳等一系列专业防护装备,在充分保障救援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下,再进入到地下建筑内部进行勘察与营救。对进入火灾现场的人员需要进行整体登记,攻坚人员进入到火灾现场之后需要第一时间向指挥工作人员进行情况报告,同时在进入过程中需要保持队形,挑选梁柱架作为参考路线,对把握不足的地形需经测试后通过,规避踩踏事件。同时攻坚团队内部人员需互相提醒掩护,当建筑内部气压不足时需要进行快速且有序地撤离。

2.2  因地制宜,开展排烟降温

地下建筑倘若产生火灾事故,高温烟气是引发地下建筑内部被困人员出现伤亡的主要因素。在地下建筑火势的初期阶段,燃烧所引发的烟气色调深度较低,此阶段的烟气基本是以液滴粒子为主。但是,伴随着地下建筑内部温度的持续提高,烟气中的水分蒸发率会显著提升,其所被取代的便是大批量的游离碳颗粒,而这时候的烟气会伴随着碳颗粒数量的持续增进,整体色调也会逐步变深,一般会呈现出黑色。通过对大量地下建筑火灾事故的调研分析,地下建筑内部高温烟气的扩张与其实际温度高低以及扩散的方向有着紧密关联。伴随着水平方向扩散的高温烟气,扩散的速率通常为0.3~0.8m/s,而垂直方向扩散的高温烟气,因为受到烟囱效应所带来的影响,其扩散的速率通常为6~8m/s。内部空间大的地下建筑,建筑体量持续增进,其结构平稳性也会得到显著改善,伴随进攻周期的增进,燃烧物质所引发的消防射水不能有效直落火灾区域的问题也会变得越发显著,灭火效率较低也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地下建筑火灾安全事故的扑救需调集体量充足的破拆装备,这是有效扑救地下建筑火灾的核心基础。在具体运作的阶段,也需要依据地下建筑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排烟方式:第一,封闭式防烟,其核心是运用封闭性较强、火势没有扩张的较小区域的空间,可运用紧闭防火门的方式,以规避火灾事故的持续扩大;第二,自然式排烟,在有效布控相关防护力量的基础上,也可以启动地下建筑内部固定排烟设备,进行规范化操作;第三,破拆排烟,当地下建筑不能借助封闭排烟或者自然排烟方式及时排烟气时,则需要迅速组织人员组织水枪掩护的基础上,对发生火灾事故的地下建筑开展破拆排烟,或运用专项的移动排烟设备辅助排烟;第四,运用喷雾水流排烟,火灾现场烟雾密度大,可以运用高倍数泡沫灌注的方式来进行有效排烟,从而起到降温的效果。

2.3  有效控火封堵,整体消灭火情

2.3.1  内攻灭火法

在地下建筑火灾态势初期阶段,为了快速进行火灾扑灭并第一时间将地下建筑内部被困人员营救而出,火灾现场的指挥人员需精准把控,迅速组织内攻灭火团队,并合理运用地下建筑内部的基础灭火设备进行扑救。由于地下建筑进风口区域的烟火威胁通常要比出风口区域低许多,在开展进攻阶段,需充分配额较大功率的排烟设备朝地下建筑内部进行吹风操作,其整体效果往往较为理想。

2.3.2  封堵窒息灭火法

倘若地下建筑火灾事故已经处于充分燃烧阶段,高温烟气从上风入口区域持续排出,为了切实保障灭火救援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在不具备开展内攻控制火灾的背景下,可运用封堵窒息的方式来进行灭火操作。在开展封堵过程中,需要从上风方向的出入口区域开展,等到上风方向封堵完毕后,然后再对下风方向出入口开展有效封堵。封堵材料要尽可能运用密闭性且耐高温的材料,需全程运用水枪对操作人员开展掩护操作,规避突发情况的出现。与此同时,为了保障灭火救援与检测的需求,封堵材料中需依据火灾场地具体条件,在不同的高度设计2~3根直径为10~15cm的金属管。封堵完毕后,为了保障窒息灭火的整体效果,可借助金属管朝火灾地下建筑内部灌入二氧化碳气体,增进火灾事故的灭火速率。在封堵一定周期后(通常为12~24h),通过检测地下建筑的状态判定火灾事故是否已经扑灭,判定依据是建筑内部的整体温度低于100℃且含氧量低于空间体积的14%。

3  地下建筑火灾扑救的注意事项

3.1  科学调配分水器位置

在开展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时,用于救火水源供应的分水器通常不会安置于地下建筑的内部,因为地下建筑空间地势整体低,灭火用水无法第一时间有效排出,倘若水带产生损坏一般不容易进行快速更替。与此同时,在长时间的内部高温影响下,内攻灭火阶段中大概率会引发水分蒸发,不仅严重影响了管控分水器工作人员的视野,也会增加误操作的概率。

3.2  运用掩护举措,规避高温伤害

一般情况下,火灾事故场地的温度高于43.3℃时,人体自身的调控系统就无法实现正常运转,即便是穿戴隔热装备也不能完全规避长时间的炙烤对人体所带来的损害。当地下建筑发生火灾事故后,高温度环境通常来自多方面因素影响。为了切实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需第一时间调配梯次掩护,运用喷雾水枪对操作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降温保护。与此同时,在火灾现场情况全面探明的基础上,可以设置移动遥控炮等设备开展远距离灭火,保证灭火的效果,也可以全面增进灭火救援工作人员的安全系数。

3.3  协同开展排烟散热,规避热量集中

在灭火工作中,因为地下建筑空间结构封闭,内部的温度不能第一时间排放,这也导致局部严重聚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灭火救援工作人员的开展效率。与此同时,由于地下建筑内部通常会充斥大量的烟雾,这也导致其内部的能见度有限,灭火救援工作人员无法精準对着火区域进行扑灭。所以,排烟工作不可单纯作为灭火工作的辅助举措,而需要与灭火工作同步运行,灭火救援人员应尽可能挑选直流水枪进行灭火,规避水流出现蒸发,更好地控制地下建筑内部火势。

3.4  科学组织供水,逐步推进

地下建筑火灾扑救阶段,需要科学运用起火建筑内部的基础灭火设备,合理组织现场水源供应,保证灭火救援活动的有序开展。与此同时,灭火救援工作人员需稳扎稳打,在有较大体量设备需要传输,或是灭火救援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转移时,需妥善运用梯队传送方法,规避内攻人员高频次的往返所引发的体力消耗。必要阶段,可以在上风方向的出入口区域,预留出一定比例的预备人员,对进攻人员开展科学化的轮替,保证前线灭火工作人员的体力消耗。

3.5  提升内部照明,增进火场能见度

地下建筑火灾开展扑救阶段,倘若相关建筑内部照明系统遭到损坏,地下建筑内部环境能见度较低,以及火灾引发的大量烟雾,都为消防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所以,在开展地下建筑火灾救援时,需要全面调集充足的照明设备协助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火灾现场设置电机、照明灯等设备,协助灭火人员有效开展工作。

3.6  做好前线人员的安全防护

首先,负责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工作的内攻人员需严格落实个人安全防护举措,佩戴9L空气呼吸器,设置导向绳且规避独自开展行动,同时做好小组之间的呼应联络工作。为了切实保障灭火行动的如期开展,需尽量多携带水带,以做好备用。其次,到场之后需指定专职的安全工作人员,在建筑的上风出口与入口区域设置专项的检查点,严密检查所有内功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规范记录出入人员的个人信息,通常情况下,一次内攻的周期需要把控在20min左右,还需组织专业负责运输备用的空气呼吸器。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下建筑火灾扑救阶段,存在多变性因素,救援专业团队在开展灭火营救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突发情况,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探究发生火灾的具体情况,指导工作人员全面预见火灾扑救阶段中所遭遇的各种问题,科学运用战术举措,做好各项工作的细节把控,保证参战人员的人身安全,并将火灾带来的损失尽量管控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亓习庆.浅议地下建筑火灾隐患特点及应对措施[J].河南建材,2019(02):276+278.

[2]李绍宁.地下建筑火灾的处置要点及注意事项[J].武警学院学报,2020,36(08):33-36.

[3]古同海.浅谈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及特点与扑救对策[J].建设科技,2017(22):109-110.

[4]林宇.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和消防设施设置要点分析[J].福建建筑,2014(09):119-121.

[5]周维建.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的灭火救援分析[J].低碳世界,2017(28):165-166.

[6]侯德元.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和消防设施设置要点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17(04):78-79.

猜你喜欢

火灾事故烟气高温
高温季蔬菜要如此培“根”固本
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应用与节能环保分析
全球高温
顶部构筑物对狭长空间烟气蔓延阻滞机理研究
当前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电厂烟气脱硝装置对锅炉运行的影响研究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非标设备的工程设计
“烤”问城市
浅析消防现实斗争中火灾事故调查面临的问题与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