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整体设计与有效教学提升路径探究

2022-06-01陈家华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历史素养

陈家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贯彻《课程标准》精神以及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笔者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课为例,通过整体设计、情境创设、探究活动,践行素养为指归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有效历史情境的创设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2]正因历史史实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有些历史结论很难引发学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有效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穿越时空与过去对话,感悟历史发展,落实培养其在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素养。

有效的历史情境应当具备依托教材、引发学生共情、提供充足思考空间等特征。例如在本课“‘一国两制及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以下两例前后关联的历史情境展开教学。

情境一: 70年代末深圳宝安县“大逃港”事件

出示材料:1966年“文革”开始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饱受凌辱。1967年,他借一次到深圳演出的机会,铤而走险,乘船逃往香港……从而掀起了一场以知识分子和知青为主体、长达10年的逃港浪潮。

……当时,宝安(深圳)一个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约在7角钱左右,而对面的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70港币,两者间悬殊近100倍。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3]

设计问题:请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70年代末会出现“大逃港”现象?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香港作为逃亡的城市?

统编版教材直接给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结论。由于相关背景缺失,学生对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地位缺乏认同,不利于其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意义,以及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通过上述情境的设计,学生从“大逃港事件”中体会到“左”倾错误与物质匮乏带给当时民众的辛酸苦楚,从而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紧迫性。另一方面通过介绍“文革”初期香港的情况,为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伟大成就,在强大综合国力保障下才能得以实施,埋下伏笔。

情境二:1997年香港政权交接现场

教师播放中英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并出示下列两段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我们国家的形象变了,国内的人民看清了这一点,国际上也看清了这一点……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4]

材料二:经过从1983年7月12日到1984年9月6日的22轮谈判后,《中英联合声明》终于出台。……1989年2月21日,《基本法》的初稿被公之于世。……在中国大陆和香港都得到热情接受。[5]

设计问题:香港为什么能够以和平方式回归?港澳回归会带来哪些影响?

统编版教材将香港的回归视为“一国两制”方案的成功实践进行介绍,通过对香港回归原因与方式的思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在这一情境中,笔者先是借助影音视频作用于学生感官,引发学生共情。在理解香港回归归根结底源于综合国力提升的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在台湾统一未竟的问题上引发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使命感,树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情境的创生与实施是一节课的血肉和依托,创设指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情境需要关注的不仅是课本知识的落实,更需关注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条件与环境,在情境引发的历史共情中达到素养的培育。

二、有效探究活动的开展

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而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的前提是教师充分解读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中呈现的史实通过一定程度的转化,形成能够探究、值得探究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试举一例探究活动予以说明。

探究活动: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内在关系

步骤一: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教师播放系列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剪辑视频,视频内容涉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安徽小岗村村民采访、温州走向世界开放历程等重大事件介绍,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指出与改革开放的哪些具体措施有关。

步骤二: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着重强调1992年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以及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进而出示本次探究活动的核心问题: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推论?

步骤三:学生通过平板设备对两种观点进行现场投票,以投票结果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推断材料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选用的角度,教师明确提出“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的回答要求。

步骤四:在学生代表进行观点分享后,其他学生都可将自己的观点以弹幕形式在平板上进行发送,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教师从中挑选一些学生的发言进行观点补充,进一步挖掘课堂生成性智慧。

本课列举了较多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多以文字史料形式出现。因此笔者利用相关视频资料补充呈现改革开放的时代剪影,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历史现象,引发对于改革开放进程与阶段的思考。对高一学生而言,这一探究活动具有一定思维难度,教师在学生陷入思维困境时可以适当给予提示。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改革开放相关史实进行梳理时运用表格或时间轴的形式呈现结果,提示学生在梳理过程中可将史实根据改革、开放两条主线进行区分,着重关注1992年与2001年的相关史实有何特殊意义,对中国发展进程影响如何。这种提示意在强化学生搜集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的前提下“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即史料实证和歷史解释素养的培育。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会改革开放进程实质上是“思想解放→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改革深化→开放深入→思想再解放→体制再改革→对外再开放”的过程。6316EE3E-390C-4355-81EF-9E64DC6C3B7D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能突破教材既有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透过历史表象认识本质的高阶思维,彰显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有效探究活动在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强调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关注活动设计意图是否实现的同时,还须抓住探究过程中的生成性智慧。

三、有效反馈补偿的实施

当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正在飞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促进师生优质资源共享。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有效地推动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大数据、智能交互等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为有效精准反馈的实施提供保障。笔者以科大讯飞智慧课堂在本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对利用数据平台及智慧系统实施有效反馈补偿试作说明。

在反馈补偿的体系中,教师可以把课堂延伸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教师利用学生课后作业的大数据分析学生掌握情况,并推送个性化作业以及易错点微课讲解,及时跟进学生学习情况,落实教学目标的做法,目前已经成为教师较为常用的反馈补偿策略。笔者试对课前与课中的有效反馈补偿实施再做探讨。

课前教师除了将基础知识通过微课或者导学案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外,还可以向学生推送重點问题。例如本课,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平板发送以下问题:(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法制取得的成就;(3)了解“一国两制”概念及成功实践,梳理两岸关系的进展;(4)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历程等。使师生对本课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上尽量接近,开辟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

除去史实铺垫外,课前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基于本课知识的探究活动。如在梳理对外开放进程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外探究活动,提前布置学生分组上网查找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落户地点的相关资料,制作PPT或微视频向其他学生展示,使他们感受身边看似平常小事却与改革开放对当代生活的影响息息相关,深层理解改革开放以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课中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探究重难点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内在关系、台湾问题的讨论,与学生共同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与发展的时空脉络,增强历史理解,进而追溯历史成因,认清历史走向,形成知识脉络和思维导图。此外,课中还可以设计与课堂相关的习题测评,基于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下的实时反馈进行精准查漏补缺。通过数据平台和智慧系统,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实时反馈的正答率进行决策,当只有少部分学生答错时,就可以通过点对点推送解析或者提前录制相关解说视频来解决这部分学生的疑问,实现分层式的有效教学。

有效反馈补偿的实施基于学生的学习困境形成精准的应对策略,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它可以使师生间的交互超越课堂,对有效教学提供技术保障与进一步的提升,促发由学习者自身驱动的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在有效历史情境的创设时强调情境依托教材,激发学生共情并能够提供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在有效探究活动的开展时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在精准反馈补偿的实施中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课前、课中、课后,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种贯穿教学始终的“有效”思维指导下,是真正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

【注释】

[1][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51页。

[3]《读者参考丛书》编辑部:《安静的力量》,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第162页。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第85页。

[5][美]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北京:三联书店, 2013年,第488—491页。6316EE3E-390C-4355-81EF-9E64DC6C3B7D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历史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