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梅极简史:古人为何总对梅花另眼相待

2022-06-01黑逗

晚晴 2022年4期
关键词:林逋赏梅梅树

黑逗

发源于我国北方陕西、河南等地的梅,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果树,在我国西部地区迄今仍有大量的野生种分布。根据考古资料和相关的文献记载,这种植物在我国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不但果实被利用,梅花也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我国古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先民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在冬季和初春开花、非常有自己风格的植物。但实际上,中国人对梅的利用,首先是从采收梅果开始的。

考古成果证明,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新郑一带就有野生梅树存在。1979年,在发掘裴李岗遗址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炭化果核。经科技鉴定,这些果核有梅核、酸枣核等。看来,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尝到了梅子的酸甜滋味。

把梅果当调味料,在殷商时期已经十分普遍。《尚书》中记载,商王武丁曾表达自己对大臣傅说的器重,说:“若做和羹,尔惟盐梅。”殷商时代,人们做饭做菜,酸甜之味主要靠梅调和,这一烹调习惯在今天的云南大理、丽江等地还有所保留。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开始把注意力从梅果身上移开,转移到梅树的花朵上。

传说楚襄王有一次在云梦泽附近游玩,看到野外生长的梅花初绽,惊叹于梅花之美,久久不忍离去。骏乘宋玉见状,说:“梅花美则美矣,可惜生长在寂寞的荒野,无人观赏,实在是太遗憾了。大王如果喜欢梅花,何不把它移栽到自己的宫苑中,一直欣赏,直到花落结果呢?”

不知道楚王最后有没有听从宋玉的建议。但宋玉的话,在不久以后的西汉时期变成了现实。

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中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的句子,表明西汉时期的成都,已经栽种有梅花。

《西京杂记》记载,汉代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栽培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枝梅几种梅花。从这些梅花品种的名字来看,用途也很可能以观赏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士族的南迁,梅作为江南一种常见的植物,大量见于文人笔下,以其独特的风姿,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陶渊明《腊月》诗中写道“梅柳夹门植”,看来东晋时期,梅花作为观赏植物,已不罕见。这一时期的文人不仅栽培梅花,而且开始关注梅花的耐寒特征,并加以赞美。南朝文学家鲍照认为梅花“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对梅花赞美有加。北朝诗人陆凯在荆州折一枝梅花,赠给长安老友范晔,并赋诗:“折花(一作折梅)逢驿史,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更是流传千古的风雅佳话。同样生活于南朝的文学家庾信听到鸟鸣不断,觉得春天要到了,便坚信“今朝梅树下,定有咏花人”。他最终也沉迷于“水影摇丛竹,林香动落梅”的美景之中。

南北朝这些咏梅的诗词歌赋,已开启后人赏梅之先声。到了隋唐五代时期,人们对梅的欣赏更进一步。唐代名臣宋璟《梅花赋》认为梅花“独步早春,自全期天……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于君子之节”,并自豪地替梅花宣称:“相彼百花,孰敢争先!”

曾在浙江为官、后为避乱定居于闽的晚唐诗人崔道融也着力赞美梅花傲寒斗雪、高洁清雅的品质。其《梅花》诗云:“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将自己坚贞不屈的心志寄托于梅花之上,为宋代文人学者的梅花审美奠定了基调。

现在,人们常将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这种说法便起源于宋代,可见宋人对梅花的重视。而若论宋人赏梅,最知名的当屬“梅妻鹤子”的林逋。

传说林逋隐居于孤山,在居所的房前屋后遍植梅树,共三百六十棵,靠着梅树结的梅子换取生活必需品。一棵树所结梅子,刚好为林逋一日之开销。林逋还在隐居处养了一只鹤,留下了“梅妻鹤子”的美名。

对于这些传说,有严谨的学者根据林逋传世诗文和宋代史籍记载,做了一些考证,认为林逋隐居之处仅植梅一株,更多的植物是松、竹。不仅如此,整个孤山一带在北宋时期植梅也相当有限。

学者们还考证了“梅妻鹤子”一说的源流,认为其雏形出自南宋,是由林逋不娶无子而生发出的联想。即使如此,与梅、鹤相伴的隐居生活,仍令古今无数文人雅士羡慕万分。

北宋时期,艺术史上著名的宋徽宗,也是梅花的忠实粉丝。宋徽宗在营造著名的皇家园林艮岳时,不顾南北气候差异,大肆移植各种奇花异卉。艮岳中,有两个地方大规模植梅,一处名为“绿萼华堂”,栽培了许多绿萼梅,满眼青翠。另一处是“植梅万本”的“梅岭”。然而,如此多的梅树成活率几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南宋偏安一隅,人们对“北定中原”的期盼,对精神支柱的渴求,使得有着坚贞高洁寓意的梅花赢得普遍推崇。文人们经常用梅花来标榜自己高洁的情怀。

其中著名者,如陆游“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内涵,也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同。

宋人黄大舆还特意搜集了唐代至南宋初的咏梅词,集成《梅苑》一书,里面有词400余首。

宋人赏梅,不仅停留在精神文化的层面,还试图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梅花。

南宋诗人范成大十分喜爱梅花。他在自己的石湖别墅种了几百株梅花,后来又买下王氏旧宅,辟为“范村”,将三分之一用来种梅。

范成大搜集了江南地区的许多梅花品种,撰写《范村梅谱》,被当代植物学家誉为我国和世界上的第一部梅花科学专著,为后世的植物学和梅花文化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到了元代,爱梅之人最著名的要属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王冕的咏梅诗、墨梅画皆远近闻名。据说他曾画梅花,贴于墙壁,并题诗“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是对权贵们无声的讽刺。从王冕的传世作品可以看出,他画的梅花洒脱而别具一格,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明清两代,赏梅活动进入全盛时期,关于梅花的诗、文、书、画不断涌现。明人辑录的《集雅斋画谱》中有《梅竹兰菊四谱》,首次将梅、兰、竹、菊并列,后人也将它们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为了更好地欣赏梅花,人们开始进一步研究梅花的品种、种植和养护。晚明王象晋《群芳谱》中记载了19个梅花品种。清初陈溟子《花镜》中记载的梅花品种则多达21个,总结了不同梅花品种的特点,还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土壤、浇水、施肥等多种因素对梅花生长的影响。

论外形,梅花没有牡丹典雅富贵,论香气,它没有蔷薇香气醉人,论实用价值,它似乎也不如诸种蜜源植物、药用植物那样突出……然而,梅花以独有的傲骨冰心,赢得了古今众多文人的钟爱,成为雅士珍赏的对象,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国文化中牢牢地占据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林逋赏梅梅树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煮梅
路边最美的风景
赏梅寄忧伤 跌宕生多姿
林逋,北宋第一“宅男”是网红
无字遗书
林逋梅妻鹤子
桂花与梅
清平乐·年年雪里
白梅树往永恒之所纵身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