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建设探析

2022-05-31罗丽金凤

科学与财富 2022年1期
关键词:就业导向

罗丽 金凤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重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重要课题,其主要途经是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体系,通过对以就业为导向实训体系内涵的界定与重要意义的阐述,从以就业为导向实训体系的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课程、实训基地、应用型师资队伍、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机制等六个方面,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建设对策。

关键词:就业导向;实训体系;实训体系建设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主要原因为: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人数庞大,远远大于社会能提供的岗位数量。二是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高校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高校毕业生素质同社会需求存在错位。为了提高毕业生素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多种政策,许多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途径,它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应用型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内涵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1]可以说实训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了解企业生产或经营的特点,掌握企业生产过程或经营过程方面的知识,提升实践操作技能的过程。是建立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取得生产或经营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实训体系是为了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所实施的一系列实训环节的有机联系的集合,是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实训体系的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应用型师资队伍、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等。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体系是将实训体系的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应用型师资队伍、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等紧紧围绕市场与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调整,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

二、以就业为导向实训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及实习实践获得的就业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知识、技能等一系列综合能力,是其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能有效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2]。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法宝”,一直受企业青睐,因为它可以不断提升,持续地为企业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在实训基地的锻炼,学生可以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深刻理解,更好地掌握理论,并能很好地在实践中运用。尤其在就业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企业场景中不断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敬业精神等。因为在就业实训基地,学生和企业员工共同工作与生活,会遇到各种关系的处理,这需要学生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所处的环境,这是校内无法提供的。

(二)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可以更好地建立服务于企业的运行机制,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实训基地,一切按照真实企业的标准执行,如生产流程、设备设施、经营管理等,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可以对企业生产或经营的各个环节有真实的体验,相当于学生在正式进入企业工作之前就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正规的企业培训,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操作各种生产设备,了解生产工艺流程与企业经营管理,还具备一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管理意识,能快速地适应岗位,这些都是企业正式员工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培训周期和成本,为企业节省培训费用,縮短适应期,这对促进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可以从专业培养目标、实践课程设计、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有效衔接学科专业,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在科学有效的实训体系管理指导下,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并灵活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在实训基地的锻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熟悉企业的生产或运营,有效提升实训教学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求实现“零接轨”,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建设对策

(一)建立健全实训体系的组织保障

应用型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实训体系管理组织,便于统一管理,统一协调。这不仅有利于实训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整合,更有利于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将实训工作做实做好。实行校、院二级共管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确保实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教研室建设,发挥教研室的专业功能,开展针对性合作。同时,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使实训的各个管理环节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保障实训体系的高效运行与健康发展。

(二)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学校的现状、特点与办学定位,以就业为导向,清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避免人才培养目标的宽泛化。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市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同时要考虑学科专业的不同,立足于岗位群,以专业技能和岗位要求为依据,侧重实践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要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使人才培养具备的能力与素养指标具体化,可衡量,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应用型高校还应跟踪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就业信息,根据就业情况与毕业生的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让人才培训目标真正符合企事业单位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这有利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根据市场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建立,创新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与课程,科学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进度,对实习实践的时间、频率、形式等进行科学规划与有效安排,有机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技能与应用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企事业单位。[2]应用型高校要充分调研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掌握企事业单位用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将其作为教学主线,对教学内容模块进行调整,明确每门课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改革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专业实用知识、专业技能实训、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课程比例。加强实训课时,将专题中能够以实训完成的理论内容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安排学生进行实训,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认知职业环境,提升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兼备专业理论与技能、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还必须坚持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原则,走校企合作之路。[3]

(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基地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4]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实习和就业的功能,贯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基地要求结合市场需求与专业选择,甄选有一定规模的行业企业,使学校的专业符合市场要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应用型高校需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共赢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合作,为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高校可以利用学校科研平台,将企业需要的技术支持服务或现实需要解决的难题作为各类科研项目申报,这样不仅解决企业的问题还为企业节省科研经费,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实现共赢。在实训基地教学中,为确保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提供的岗位与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相同或类似,实训内容与学生所学知识紧密结合,真正缩短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距离,让学生具备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切实达到实训体系建设的目的。高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减少企业育人成本,解决企业用人问题。学生也能深入企业学习,提高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需要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师资队伍。高校的教师一般专业理论丰富,实践经验薄弱,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此相反,一般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专业理论相对较弱。因此,可以加强两者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高校要加大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对帮扶,鼓励教师给企业技术人员助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在引进企业技术人员时要改变观念,摒弃“唯学历”,做到“为我所用”,只要实践能力达到教学要求就可以引进。企业的技术人员授课实践教学,会立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传授企业需要的操作技能与管理规范,这样有利于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高校应建立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的机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每年选派一部分教师到企业一线,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将企业遇到的问题整合成案例融入到自己的理论教学中,丰富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教师到企业锻炼还可以承担对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解决企业管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编写实践型教材,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展项目合作,不仅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教研相互促进,也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有利于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与持久发展。另外,高校要加大对应用型教师的激励力度,在薪酬分配、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应用型教师倾向,使学校的政策导向以应用型教师为主,破除“五唯”。多方协力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六)健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机制

应用型高校应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将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分类细化,提取关键指标,纳入学生素质的重要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应易于识别,具有可测量与可操作性。实践能力评价指标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只有重视过程评价,才能有更好的评价结果。评价的形式需多样化,改变传统以笔试为主的评价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不仅以成果形式体现,还要注重岗位胜任力的呈现形式。同时实践能力评价指标还应根据社会需求与岗位要求动态调整,不断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具有风向标作用,可以有效引导教师与学生重视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引导教师与学生主动了解企业需求与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互联网资源库[EB/OL].[2019-02-20].https://max.book118.com/ html.

[2]朱文球,李長云,满君丰.以就业为向导的IT人才培养实训教学模式探讨[J].福建电脑,2008(11): 24-25.

[3]王永宏,张丽萍,于辉.高校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4): 138-140.

[4]潘巧书.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4): 204-206.

作者简介:

罗丽,女,汉族,出生年月:1979-12;籍贯:皖颍上;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学校院系:合肥城市学院人事处;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金凤,女,汉族,出生年月:1987-12;籍贯:皖安庆;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助教;学校院系:合肥城市学院人事处;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建设研究”(cj2018jyA013)

猜你喜欢

就业导向
就业导向下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