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特色档案——校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和优化路径

2022-05-31褚文娜王海文张惠

兰台内外 2022年13期

褚文娜 王海文 张惠

摘 要:历史是现实的渊源,校史档案翔实记录了高校师生办学历史的曲折历程和奋战足迹,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研究是一项复合性、交叉性的研究课题,需要充分借鉴、运用信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系统和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研究高校校史资源的内涵功能、实践成果及其开发路径问题,有效利用其教育载体的作用,使宝贵的校史资源切实发挥出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特色;校史资源;开发路径

校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载体,在校史中记载的一代代大师是大学精神的脊梁。在国家日益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培养的背景下,不少高校意识到拓展校史文化育人途径的重要性。广大校史工作者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切实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校史档案部门要围绕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校史资源,做活、用活校史资源,以校史档案为载体,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不断开拓丰富校史资源开发路径。

一、高校特色校史资源的内涵及校史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1.高校档案资源和校史资源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档案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档案具有“直接形成”“原始记录”“有保存价值”三大特征,可以说是文化的“母资源”,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机构,具有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基础职能。没有经过编撰和研究的档案是封闭的,只有经过进行选择、编撰和研究,才能使档案在更大范围内被传播、被认知,才能最终被传承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使校史档案内在的某些特征快速生成并凸显出来。

高校校史既是高校发展历程的记录,也是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文化的积淀,延续大学精神是校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缔造者、践行者,新一轮高校发展离不开大学精神、大师精神的滋养与推动。校史资源是学校传统文化的发展足迹,也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史、奋斗史,记载了学校办学以来的演变历程,其表现为某种思想和精神的师生风采等。自198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以来,高校校史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真正意义上对校史进行考证、分析和提炼的研究,在近些年才初具形态。

高校校史是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价值不仅在于载体本身,还在于载体上记录的信息。信息资源本身的有限性和开发资源的无限性特点,要求校史研究者要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必须不断进行档案编研。档案编研包括传统的文献编撰、编辑以及档案文献汇编,还有编写档案参考资料等。另外,还要积极开发档案资源的知识和信息的内容,注重研究公众对档案文化价值的取向。

档案编研在校史资源的存储、传承和构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档案编研工作是以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学校、社会利用档案的需要为主要目的,通过对档案文献的二次开发利用,使档案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客观真实、内容丰富、方便利用的新的文化成果。因此,兩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档案史料为基础,以编研载体为呈现,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成果为传播,以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为平台,构建出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史资源。

2.大力开发高校校史资源的意义

《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中说“写校史是总结办学经验,对师生进行爱国教育的良好机会”。校史是大学文化之基,求真务实是根本。一切记录高校历史变迁的文字、图表、声像、建筑、景观等都是校史资源。通过对高校特色档案资源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形成全方位的展现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特色、治学精神等研究成果,利用这些丰富档案资源对学校广大师生进行知校、爱校等爱国主义教育,极大激发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热情,以此优化教书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传承办学精神。校史档案资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髓、时代精神和人文知识,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载体。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校史资源开发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目前,各高校在校史文化上对青年学生的育人作用有着正确认识,但在档案工作中,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造成了特色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依然跟不上学校育人发展的需要。

1.高校校史资源建设工作进展不快,开发研究成果质量难以保证

(1)校史研究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

校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校史编研力量不足,校史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校史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校庆的需要,时间上略显仓促,研究撰写队伍临时搭配,多数是双肩挑干部,非专职从事校史研究人员。这些人的精力有限、动力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必然会影响到校史编研质量。虽然要求档案人员人人搞编研,可校史研究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2)从档案部门内部来分析

档案工作者对如何挖掘高校档案的文化作用意识不强并缺乏实践。很多档案工作者仍然将思想意识停留在档案工作等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具体业务,或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大量投入,但对馆藏的校史档案在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发、利用上缺乏力度和深度。

(3)校史档案资料缺失,难以形成客观、系统、内容详尽的校史文化档案

受社会变迁、机构调整、教育改革、人们的档案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加之时间久远,使得建校早期的校史档案馆藏非常少,许多高校都是经过几轮合并,造成原始档案分散、丢失严重,致使校史档案存在不全、不广、不清的问题。特别是照片档案,许多照片上没有“六要素”的标识,导致许多老照片基本不能使用。

2.校史编研工作的不足

一是重视校史材料汇编,对校史的学术研究不够;二是一般档案材料多,特色的材料少;三是纸质档案材料多,其他类档案材料少的局面。

3.师生学习校史渠道单一,校史宣传教育活动载体不丰富

利用校史资源对师生进行学习宣传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参观校史档案展览和重大节庆纪念日海报宣传等传统的文化活动上,师生的互动参与度比较低,新媒体时代校史文化普及方式欠丰富,经常性的校史学习教育活动平台载体匮乏。

三、高校特色档案——校史资源开发的优化途径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开发校史资源,如校史研究队伍、档案编研、校友互动、新媒体宣传平台、大学精神纪念广场、大师雕塑等校史景观建设等,大力拓展校史文化育人途径。

1.加强组织领导,专兼校史研究人员相得益彰

高校应当把校史编研工作纳入常态化、固定化的学术研究范畴,成立校史研究中心,配置专业研究人员,要有独立编制,可以把档案馆与校史馆(校史研究室)两馆合一,并做到“三个到位”,即人员配置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奖励政策到位。发现培养有特长的研究人员,并长期聘任兼职校史研究员。

2.实体校史馆和网上校史馆线上线下融合

校史馆是学校历史与现代的丰富资料要素建设而成,被看作是学校的活档案。校史馆是对师生员工进行“知校、爱校、荣校”教育的固定场所,也是校史教育的主要阵地。校史馆是校园文化领域的核心地域,蕴藏着被大学生理解、阅读和品位的文化内力。

当代校史馆发展趋势是校史馆=公共传播+多维空间+共享互动+实物体验+知识传播+获得体验感!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校史、校情信息和资源进行再一次整合和梳理,将其生动化、形象化,对青年学生形成独特的、强烈的感官冲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并通过人机交互系统机制的设计,有效让大学生进行内容与情景互动。

在新媒体时代,实体校史馆建成后,就应着手网上校史馆的建设,网上校史馆的展示内容方便随时增减,展示空间不受限,开放时间也不受限制。网上校史馆的开通,可以使师生校友、社会各界人士更加方便快捷地在网上浏览学校的历史,了解学校的历史,对于扩大学校影响力、宣传学校具有重要意义。

3.扎实做好新媒体时代校史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有效开展编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是手头要有比较丰富的档案资料,编研工作的持续开展又会发现档案的缺失和空白点,据此又对基础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并推动和检验档案基础工作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广泛研究学校档案内容,汇编整理档案史料,参加编修、史志等研究和服务活动,才能进一步提高档案馆的科学水平和社会声望,这也是有效保护档案原件和档案史料长远流传的有效措施。

4.深入挖掘梳理校史档案,有效开发、编研校史档案文化产品

组织力量编撰高质量的校史文献资料是高校开发利用好校史资源的关键环节。校史档案是高校重要的校本资源,必须设立专项汇编保存,否则万一其重要信息资源丢失,就会给学校未来的开发利用造成重大损失。要及时整理、出版一系列档案编研成果,如年鉴、校史沿革、机构改革史、各时期校友名录,以及学校组织史、校史读本等,定期梳理校级和二级机构领导名录、二级院系史、高层次人才名录、非常设机构名录、教学成果名录、科研机构名录及历年学科专业名录等校、院史档案资料的汇编,这些书籍、资料为校史研究、展览宣传、画册制作等提供重要的素材支撑,让“沉睡”在档案文献中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以此不断深化校史研究成果,助力学校文化育人。

5.注重典型榜样的宣传作用

以校史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档案很多,不能只停留在资源的保管和利用上,如何快速激发大学生爱国、爱校热情的典型宣传很重要。因此,对校史档案的开发最重要的是以专题性、主题性为特征的档案编研,把凸显学校特色的档案归类立卷,如名师档案、杰出校友档案和学生代表档案,特别是收集、整理获得特殊贡献或特别奖项的在校学生档案显得很有必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是最接地气的身边人,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的表率,更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6.加强学校口述档案资源的发掘

以前(尤其是建校初期)的档案资料因各种原因缺失较多,在校史编研过程中,如何更全面、客观地还原历史原貌,需要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弥补历史的细节、挖掘历史的断点、澄清历史的疑点,从而加强学校口述档案资源的发掘。

7.建立校史专题数字化档案库

许多校史档案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数字化备份或不易保存,还有一些实物档案,如旧印章、旧钢印,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记录本、信封、纪念册等历史代表文本等,需要更新数字化副本或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保存下来,为日后提供更多的资料支撑。加强对现有校史档案的保护和梳理,可以把馆藏档案中的纸质类文本、书刊、声像材料、录音资料、实物等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转化为方便利用的电子文件材料,通过编制索引目录,在大容量存储介质上保存虚拟校史档案资源库。

8.构建多管齐下的传播格局,拓展师生学习校史的渠道

第一,将校史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上岗培训、党建活动等,进一步提升师生对高校校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奋发有为的使命感。同时,在大二学生中开设校史选修课,以此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互相促进。

第二,与离退休干部处合作,以校史故事为背景开展校史文化讲座,邀请离退休老领导、老专家现身说史。

第三,与校友办合作,加强知名校友与在校青年大学生的交流互动。知名校友是高校办学成就的一种显性体现,要大力发掘、宣传知名校友档案资源。一是整理知名校友资料编辑成册,深化对知名校友的宣传工作,定期编辑出版校友风采杂志;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里增设校友论坛栏目。邀请他们返校做专题性讲座,与学生们现场互动,身临其境的感觉,令学生自信心大增,以此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第四,大力挖掘学校名师档案。要求学校每个学院(或科研中心)挖掘出1~2名模范专家、学者,建立院级名师档案,并不断补充材料,上报档案馆。之后,由档案馆会同学校有关管理部门研究选出校级名师,经过进一步挖掘整理完善资料,撰写出《大学大师故事》,利用新媒体宣传平台,讲好师德故事,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崇德修身、潜心教书育人。

9.积极构建人才培养过程中全覆盖的档案资源体系,加强二级学院和学生档案的收集整理

高校的学籍档案涵盖录取、入学登记、学习成绩、科创实践等学位学历毕业信息,一直备受重视,档案相对比较完整齐全。但学生的人事档案一般随毕业生到了工作单位或当地人才交流中心代为保管,学校就没有他们个人的人事档案。摒弃传统学生档案管理方式,面向各院系收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材料。细化学生类档案归档范围,拓宽学生人事档案资源覆盖面,增设二级学院类学生档案,如二级院徽及释义、社团旗帜、奖状奖杯,同时加大对各二级院系承办的大型教学比赛和科研活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中重要奖项材料的收集,海报、证书等。

四、结语

利用校史档案写回忆录、著书立说、演讲报告、文艺创作、举办各种展览等宣传教育活动,都是具有强烈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拓展校史资源,建设好校史館,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汇集广大师生校友的智慧,创新校史教育、宣传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庄黎丽.校史档案助力文化育人路径研究——以上海商学院校史馆建设为例[J].兰台内外,2021

[2]陈锦全.立德树人视角下新时代高校档案馆育人功能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孙庆华.大学校史文化育人路径探析——以上海高校大师剧建设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4]马陆亭.“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J].江苏高教,2021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高校特色校史资源开发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GD-ZC-2020-31)。

作者简介:褚文娜(1963—),女,汉族,河北丰润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档案专业;王海文(1965—),男,汉族,宁夏盐池人,本科,文学学士,高级政工师;张惠(1982—)男,汉族,宁夏盐池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档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