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的三维思考

2022-05-31赵改萍王瑞楠

三晋基层治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层治理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赵改萍 王瑞楠

〔摘要〕有效的基层治理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中,能够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价值,不断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基层治理创新,要基于个人价值追求、不同地区环境塑造、媒体时代价值判断的实际需要,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治理实践之中。要从基层党组织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网治支撑、自治实践出发,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从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治理;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2)02-0005-04

〔基金项目〕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探析”(2020SY300),主持人赵改萍。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基层治理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成员意志与力量的共同价值观念,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则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遵循。当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基层治理相互融合,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的价值意蕴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支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能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贡献智慧和精神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统领性,为维护基层社会秩序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内核,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系统里发挥统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层治理当中,发挥其“主心骨”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思想意识,激發社会主体的责任感,极大地提升基层治理有效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新时代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就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广大群众的需要为目标,反映群众声音,凝聚群众共识,团结群众力量,这是促使基层社会得以稳定运转、基层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治理的实践,是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共同建设和协幸福美好家园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系统性,为基层治理定向导航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备自身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中最深层次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基层治理过程中,要在“国家—社会—个体”的价值结构下实现沟通与合作,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融入基层治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挥强有力的思想引导作用,为百姓安居打好“地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渗透在基层社会中,对基层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给予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成为公民基本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的整合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基础,个体与整体相协调更有利于基层治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时代性,为基层治理激活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基层治理在治理的各个环节中要与时代紧密相连,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引领和回答时代问题,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激发改革创新动力,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形式与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的软实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的现实需要

在基层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引导个人价值的正确追求、引领不同地区良好有序的发展环境、提升行为主体的信息判断与选择能力等方面,促使基层社会施治有序。

(一)个人价值追求的需要

社会成员由于在成长背景、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个体的价值判断、追求、选择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凝聚共识,将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整合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中,融入基层治理工作中,促进社会关系进一步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使得部分人过于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忽视对自我精神的构建,价值偏好出现明显的“个性化”和“功利化”倾向,追逐金钱和谋取权力成为他们的“喜好”〔1〕。一些个体在谋求自身发展时,更加偏重自身利益,忽视其他人的利益,有时会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场面。因此,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有助于超越狭隘的小我利益的局限,提升个体综合素养,增进社会关系和睦融洽。

(二)不同地区环境塑造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整体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升,人民群众对于精神领域有了更高的追求。受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限制,虽然人民群众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但也面临社会主体之间价值标准出现分化的情况,这种“各持己见”的状态需要相似的价值标准范式来解决。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从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思想主体角度出发构建具有共识性的价值标准,满足群众需要,解决群众问题。同时,通过地区间的社会交往与互动,用局部影响整体,产生联动效应,发挥合力作用,维护社会秩序。

(三)新媒体时代价值判断的需要

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内容碎片化、资源海量化等特点,使得非主流文化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价值观念,更对主流价值观念产生挑战。与此同时,主流文化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被人们接受与认可的效果明显,但也存在被随意拆解、组建、传播的可能性。网络媒体中已形成了一批自有的“原住民”,在面对热点问题、话题上,自主选择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极强的个性。尤其是在面对“救与不救”“扶与不扶”等社会舆情热点时,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在价值判断与选择时一些人会产生犹豫与徘徊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以正确的价值观念矫正负面的、消极的、不合理的思想观念,引导社会成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弘扬向上向善社会风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2〕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基层治理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和价值支撑作用,抓基层、打基础,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

(一)以强化组织建设打好基层社会根基

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党建中,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与战斗力,切实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打造过硬的基层队伍,要坚持开展学习活动,不断筑牢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根基。例如,有的基层党组织坚持把党员教育活动常态化,带头扎实开展学习评比活动,不断强化学习教育;严格规范执行“三会一课”、坐班值班等制度,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另一方面,要做实基础工作。基础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履行职能的基本支撑,直接关系到各项任务推进与落实的质量和成效。例如,有的基层党组织从实际出发,修建了集政策宣讲、教育培训、心理咨询、老年人日间照料、党群议事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常年开放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乡村治理充满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强化法治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在学法、守法、用法的过程中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用法治的力量引导人们向上向善,从而充分发挥法治在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法律是国家规范制度的体现,学法能够提高个体法律素养、规范个体行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树立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法治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项内容。把加强法治保障、培育法治精神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力求做到人人知晓、户户明确,形成认可、敬畏、遵守法律的自我意识。同时,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把社会主义的价值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良知渗透到法律规范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例如,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为化解基层矛盾,通过开办《法治在线》栏目,讲述发生在百姓身边的调解案例,组织专家律师网上讲解调解知识,使老百姓了解了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法治素养。

(三)以开展德治教化保持良好社会风气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既要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也要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其一,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宣传新时代、新理念、新发展、新故事,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例如,有的基层党组织组建文艺演出队,经常组织举办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文化形式和内容,宣传身边的人和事,深受群众欢迎。其二,注重发现身边典型、推选身边典型,并形成常态性机制,发挥优秀典型人物示范作用,以榜样激励讲正气,唱好群众和谐戏。优秀典型人物是良好社会风尚的导向标,是传播优秀价值观的鲜活教科书。例如,有的基层党组织开展村民道德模范表彰活动,评选出美丽乡村建设好领工、好监督、好环卫、好村民、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孩子等道德模范人物,并设有善行义举榜,在潜移默化中带动乡风民风持续好转。其三,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更接地气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要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以善用网治支撑推进基层治理信息化

现代科技为“中国之治”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3〕。网络治理是“智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要加强对网络传播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对人民群众网络价值观的引导,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高效化。一方面,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通过有效引导使积极正确的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加强网络行为主体的媒介素养,明确网络是非观念,文明自律上网。例如,可参与“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中,并在生产传播中弘扬主流价值观,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和谐网络社会构建。另一方面,构建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打开互动交流的媒介窗口。例如,有的基层党组织利用微信群来服务群众,设有贾庄党支部群、贾庄法治群、妇女之家群等微信群,快速、及时地将信息推送到居民手中,实现信息倍增效应,不仅提高了村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而且大大推进了基层治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五)以提升自治能力强化基层社会共治

自治是基层治理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基层群众自治伴随着新中国发展历程而生长起来,是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民主实践。在发挥各类群众性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功能过程中,推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共享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社会文明。自我管理方面,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下,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的管理下,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动村风民风整体向荣。例如,有的基层党组织创造性地构建了融说事、议事、办事、评事、奖事于一体的“五事共商”村民说事评议工作法制度,在工作中做到“说”出发展、“说”出和谐、“说”出文明、“说”出清廉,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借鉴。自我服务方面,发挥基层自治团体的软性管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优化基层社会秩序,画好基层社会共治的同心圆。具体可通过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为居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有效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自我教育方面,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是一个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寻乡贤、学乡贤、用乡贤,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乡贤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其嘉言懿行影响人民群众观念与行为。同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开展文明宣讲活动,营造健康文明新风尚。自我监督方面,在建立居民(村民)监督委员会,完善治理协商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道德规范融入行业守则中,促使工作人员依法依规依纪做事,恪守职业道德,也使得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用群众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宁友金,王永友.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融入社会治理:价值、困境与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1):34-39.

〔2〕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符合人民所思所盼〔N〕.人民日报,2020-09-20(01).

〔3〕陈一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21-01-22(09).

责任编辑燕斌斌

猜你喜欢

基层治理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混血家庭的悲剧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