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素养教育下的高职思政教学研究

2022-05-30陈定勇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思政教学职业素养

摘要:职业素养指的是将职业规范与业务锻炼相结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形成的一系列个性品质,是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执业者在职业范围之内所展现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一方面要依赖于宏观的调控政策,另一方面需要职业院校在思政教育中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在当前的思政教育中还存在与职业素养强化存在不相契合的地方,包括目标定位失当、社会环境影响着思政教育的实效、教学方式使用不当,效果不强等问题,今后要从课前充分准备,将职业素养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将职业素养的培育贯彻到思政教学的始终,完善评价方式,科学回应社会影响等方面做出改善。

关键词:职业素养;思政教学;社会需求

職业素养指的是将职业规范与业务锻炼相结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形成的一系列个性品质,是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执业者在职业范围之内所展现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近年来,职业素养一词频繁出现在相关政策文件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的主要需求。“随着对教育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如何平衡好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间的关系,怎样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一方面要依赖于宏观的调控政策,另一方面需要职业院校在思政教育中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程是培育学生思想境界和正确道德观念的最关键方式。在当前的思政教育中还存在与职业素养强化不相契合的地方,使得教育效果不足。

一、职业素养视域下开展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多数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思政教学的改革,与之相对应的是,各行各业的创新趋势也不断增强,市场上呈现出人才匮乏的局面,主要问题集中在应届生的职业素质不强这一方面,使得企业与学生之间出现双困的局面。思政课程的改革要一改传统的理论讲解的困境,基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来开展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能真正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基础以及知识,可以深刻体会职业精神与道德的实际内涵”[ 2 ]。以就业所需要的素质来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其日后的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内容,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时,也会运用信息技来进行,以增强思政知识的吸引力。但是,目前,院校的思政教学内容多是思想方面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过强,徒有多样的形式也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在课堂上对于知识学习缺乏深入思考。而职业素养内容的融入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转变其对思政内容的认知,为其指明思政学习的方向,在多类型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增强学习积极性。在思政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能够转变学生的思政认知,将其职业成长与思想水平提升结合起来,两者相辅相成,助力其实现全面发展。

(三)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与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中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向社会供给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社会、产业和企业的具体要求,以保证其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适应企业和岗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将重点放在学生竞争力的提升方面,使其能够在学成之后可以承担促进国家发展的任务。职业素养的强化应当放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角色的变化,在其职业技能和素养方面强化培养力度,有效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将培育职业素养与思政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提升其职业规划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促进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职业素养的强化可以帮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岗位与企业、企业与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极大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实力。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失当

思政教育一般采取集中的理论授课,未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专业培训中采取单一的职业素养教育,二者的融合度不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即如何建立起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将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很多院校在思政教学的目标设计中将重点放在价值导向上,很少有院校将思政教育与职业导向融合起来。就思政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来说,不论高职院校在实践中抓住哪一个目标,都不为错,但是对于一个层次目标的重视同时忽视了另一层次的教育目标,导致本应在思政教育中相向而行的价值成长和职业能力成长目标无法得到统一。在此种教学目标之下,并未能凸显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融合起来,不利于其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形成。

(二)社会环境影响着思政教育的实效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方便,同时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这是时代发展的标志,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个人的道德水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与兴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同时,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方式更为多元。信息化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不良的社会观念也在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世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在在校期间积累大量的经验,部分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有较大局限,盲目地认为职业素养就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未形成正确的观点,对思政教育与专业素养之间的促进关系认识不到位,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重技能而轻思政的问题,导致思政教育难以取得实效。

(三)教学方式使用不当,效果不强

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所运用的系统的方法和方式,在增强学生素养的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创新与形式变革的统一。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存在实效不强的问题。教师仍然是课堂中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并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职业素养的培育要基于学生自身的能力成长要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未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后期的教学工作也难以取得实效。同时,思政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职业素养的问题时,讲解过于宽泛,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也未凸显出专业特色。目前,基于职业素养的思政教育内容孤立,缺乏针对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师要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积极探索、改进、引进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教育方面,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将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的可接受性和敏感性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将知识转移与价值管理联系起来,通过科学评估提高教育影响力。

三、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策略

为了高效解决高职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方面的问题,有必要开拓新的融合路径。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教学充分融合起来,注重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学生的积极性。

(一)课前充分准备,将职业素养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

在高校中,任何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作用。其一,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认识,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契合点,精心设计相关内容,突出市场需求对学生的期望,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来设计多样的教学重点。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将具体的施工案例融入其中,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将人际交往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既能够强化思政理论素养,还可以提升就业意识。对于环境艺术专业来说,可以将环境与人文相结合,将人文价值理念与景观设计充分融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密切关注学生所思考的问题,增强他们对思政课的关注度,在师生互动之中提升素养。同时,教师要注重在高职课堂上不能过于追求内容的复杂性,应当将内容设计与学生的思想、需求、专业特点充分结合起来,寻求最为恰当的契合点。此外,教师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实现教学相长。

(二)创新教学方法,将职业素养的培育贯彻到思政教学的始终

职业素养指的是学生在从事职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理念、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在特定的行业中能够完成类化的迁移与整合,从而使院校供给的学生能够符合产业和社会的需求。这些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表达、团队协作、人际关系管理、专业技术能力等。在多种能力的培养目标下,应当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则是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也是应有之义”[ 3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课外、校外等多种活动的形式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在课堂之外可以普遍开展主题讨论、案例实践、知识竞赛、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活动,实现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之下,培育岗位所需的多种能力和意识,实现其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选取相应的经典案例,发动学生自主去搜集资料,并开展小组讨论,最后用分组汇报的形式来分享成果。在多元的方式之下,不仅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够激励学生自主研究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完善评价方式,科学回应社会影响

为了检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整合的质量和效果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可以将专业素质评估纳入评估体系,这也是职业教育质量效果的有效保障。首先,从评估内容上实施专业素质评估机制,不仅可以评估专业政策课程中的政治理论知识,还可以突出专业素质评估作为专业政策课程的作用。第二,在评价形式上,以往的评价主要是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但通过改变评价方法,以学生课外参与社会实践和日常行为作为评价因素,真正检验学生将思想政治课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能力。

最后,从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原始评价的角度,拓展到多方评价的路径。将教师评价和社会实践纳入实际评价,提高评价机制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可以唤醒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使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职业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合理结合。在评价中也要密切结合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在教学评价设计中凸显社会需求的重要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到思政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对于经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团队协作能力尤为重要,不同职业之间的区别性需要教师在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同时突出某些特质的评价,以强化其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要通过多种内容和形式在专业教育中加入思想政治内容,达到专业技术与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双重效果”[4]。在思政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需要积极探索和挖掘教学机制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為社会供给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除却在具体行动上做出改变之外,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师之间也应当构建起协同联动机制,以保证彼此之间在信息交流上的无障碍和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魏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路径解读[J].科技资讯,2019,17(18):252-254.

[2]赵忠法.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9):242-245.

[3]吴薇.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3):99-102.

[4]廖丽琴.高职物流专业融入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教育思路探析[J].黑龙江科学,2022,13(7):77-79.

(作者简介:陈定勇,贵州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思政教学职业素养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