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的小学教育

2022-05-30倪方六

科教新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义学小升国子监

倪方六

古人几岁开始上学

《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但《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可见,先秦对入学年龄无统一要求。

明清时期,“大龄入学”传统一直未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人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人学”。

唐代孩子的入学年龄比其他朝代提前一两岁,与现在差不多,即六七岁人学也可以。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甚至二十岁读小学的都有。

学不好会挨揍

古代对学生的管理较严厉,大多家长也认同“不打不成器”。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家常便饭。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明代的乡村小学,连学生家人都会跟着受罚。明黄佐《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体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

如何考试

古代小学主要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宋代国子监小学“条制”要求:“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俗话说的“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在古代还真有。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具体考试时间,各朝代、各学校都不同。

到清代,小学考试形成了制度,根据教学方式与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公课、月课一月一考,朔望课半月一考,季课一年四考。另有会课的多次考、义学的抽考等。

教育不公现象严重

古代没有中学,小学一般是“七年制”“八年制”或“十年制”,最短的也要三年。古代是“小升大”,小学读完直接升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

然而,并非每个小学生都能“小升大”的,乡村小学生就不可能。即便是在国子监读书的“官二代”,也有名额限制,如宋代便将大学的升学率控制在50%。

古代教育不公现象也很严重,宋代以后,教育不公問题受到重视。元明清三代,小学教育走向兴盛,特别是元代,大力推广乡村小学,要求“遍立学校”,五十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大增。

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府或慈善人士开办的义学(义塾)得到进一步发展。义学是免费的,解决穷苦人家孩子的“上学难”问题,可视为古代的“希望小学”。

猜你喜欢

义学小升国子监
参观国子监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晚清兰州府义学初探
慈善公益视野下的清代山西义学运营实态
别做职场的“跳跳族”
你是不是职场的“跳条族”
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
清代山西义学经费来源初探
北京的国子监——元、明、清朝的最高学府
中国古代大学: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