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立人:语文学习审美体验深化策略

2022-05-30全柳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语文学习

全柳芳

【摘 要】当下语文学习中,学生审美体验缺失,课堂上重知识理解、轻情趣审美,重认知应用、轻体验创造,忽视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的现状亟须改变。语文教学需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创设良好的情境,选择适切的方式,丰厚学生的审美体验,改变课堂学习的样态,实现师生的生命拔节。

【关键词】审美体验 语文学习 深化策略

当下语文课堂的学习偏重知识和技能,学生的阅读总是被寻找文本“说了什么”所替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感受美、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的需要常常被忽视。课堂上缺少美的体验,尤其是以美育人理念的实践还远远不够。语文学习过程缺少对文本内容、情感及价值观的审美体验,就很难真正融入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因此,语文学习要开辟多种路径,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强烈需求,搭建多维体验平台,深化审美体验,“让他们衷心乐意在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

语文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即体验。阅读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建立在审美和体验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就是尊重个体体验的对话过程。基于以上认识,审美体验,即人在认识、改造、完善自己的过程中,领悟生命及世界的意义。语文学习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熏陶学生”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目标以及促进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的伟大使命。

一、多维链接:拓展广阔的审美视野

审美体验从客观上说,要注重选择优秀、适当的审美对象;从主观上看,需要具备正确的审美态度和一定的审美素养。两者均需在审美体验的实践与应用中进行积累。语文审美体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语文与生活世界多维度链接,开拓广阔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有丰富多样的审美对象。从美学角度来看,内容丰富的语文教材、声情并茂的讲课教师、动态生成的课堂样态,都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审美的对象,具有无法言表之美。

(一)潜心会文:品味教材的文化美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彰显着深厚隽永的文化气息。其中,展示人类生活实践的社会美、给人以赏心悦目享受的自然美、促进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的科学美、展示人类智慧结晶的艺术美等作为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中介,语文教材在内容、设计及教学安排上呈现着文化自信,需要深入文本,潜心体味。

1.品读经典,培育民族自信

以文育人,重视传统文化传承,重视培育民族自信、民族认同,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显著特征。整套教材精选了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古代蒙学读物以及传统艺术文化等类型丰富的文章。整个小学教材中选编了129篇古诗文、13篇小古文,学生品读这些经典文章,潜心体悟,能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了解,培育民族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2.走进历史,继承革命传统

编入统编版语文教材的40余篇革命传统文本,能引领学生很好地了解历史,了解国家发展步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无论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歌颂伟大领导人的作品,还是《小英雄雨来》等歌颂英雄人物的作品,都是优良革命传统的经典历史素材,结合着教材中的历史素材,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真切感知革命先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精气神。

3.勾连整体,凸显“中国味道”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封面选取了中国习俗、节日、民间文艺等主题内容的传统画作,插图设计将中国元素巧妙渗透,引导学生阅读时关注细节、勾连整体,有助于学生感受浓浓的“中国气息”,品味“中国味道”。例如,古诗教材都配置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教师带领学生识读“中国风”插图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国画特点,也可以进行图文对照,加强古诗文诵读,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

(二)真情演绎:彰显师者的内涵美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注重个人修养,做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教师的形象美、语言美、思想美,也是语文课堂审美体验的重要内容。其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其教学语言的科学化、艺术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師要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情趣盎然、富有美感的表述,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的分析,恰到好处、耐人寻味的点拨,以及幽默风趣、富有内涵的内质,都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维对话:浸润课堂的灵动美

“教”在“学”的起点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是“新学”的起点,是阅读、感悟的基础。教学要立足“已知”,积极架构生活与文本链接的桥梁,丰富语文学习的“图式”,为学生学习奠定扎实的根基。

1.触摸文字,对话经验

阅读,是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能力、情感等在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旧知”和“新学”有效联系的过程,是经验与知识对接、碰撞、融合的过程。学生“裸眼阅读”中产生的“熟悉的陌生点”和“陌生的熟悉处”也是教学内容的落脚处,需要不断触摸,与经验对话,方能达到领悟的效果。例如:二年级下册《小毛虫》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到处生机勃勃”一句中“生机勃勃”一词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的动物、植物的样子,再联系人充满活力的样子,将这一“陌生点”与生活中的“熟悉处”链接起来,学生自然理解昆虫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对文字的体悟就更深刻了。

2.填补空白,联通信息

文本“留白”处,也能成就教学之美。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感知,与信息广泛联通,也能增强对文字的感悟,丰富其审美体验。与信息联通的途径很多,填补声音、图像、色彩以及背景资料等都是丰富感知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文本语言,有效打通文字与声音、图像等的内在链接,让学生走进文字,领略文字蕴含的丰富内涵。

二、因循渐进: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进行审美实践时,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尤为重要。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美育就是“情育”。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怡情养性”。教师把握情感教育这个基本点,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融合和升华,有利于审美情境的成功创设。

(一)唤醒生活记忆,激情

生活是链接教材文本与学生学习的桥梁。选择适切的审美中介,有助于学生进入审美准备以及审美体验的情境创设。而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语言描述、图像再现、情境创设,能唤醒学生生活经验、情感和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语言描述

语文课堂中创设审美情境最朴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精心组织的表达方式、唤醒学生生活记忆的讲述内容,能较好地为审美体验打下基础。例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中,要体会母亲给“我”一元五角的内涵,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及当时作者一家的窘迫生活。此时,教师可以深情地讲述父母收入少、工作艰苦,母亲一次次被生活压垮,又一次次挣扎着上班的场景。学生聆听着教师的描述,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自然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疼爱自己的种种场景,对文本的体悟就走向了深入。

2.图像再现

对于学生缺乏的经验积累,课堂上可以借助媒体再现图像,补充认知,激发情感。比如,教学写景、状物类文本时,教师可以出示相关图片,由图到文,图文对照,让学生在真切的感知和对大自然的陶醉中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的体验满足了学生内心感受自然之美的需要。

3.场景模拟

课堂教学中,模拟生活场景,能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为审美体验提供支撑。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等课文时,教师可根据故事内容,选取美妙灵动的音乐,设计美轮美奂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声像融合的生活场景中进入角色,展开自然、深入的审美体验。

无论运用什么方法激发情感,教师都要注意积极建立文本与生活、旧知与新知、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注重知识、内容、情感的有机融合,做到“文、生、境”和谐统一,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开好头。

(二)深入情境体验,移情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是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由于角色的转换,因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让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随着审美对象的引入,审美情感也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角色朗读、表演和角色替换等路径,加速审美体验的过程。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点,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如教学第三节卫生部长与白求恩大夫的对话时,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朗读中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一想:敌机在上空轰鸣,炮弹在周围爆炸,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白求恩同志心里怎么想?之后,可以进行角色替换,鼓励学生选择站在伤员、护士及战场上的士兵等角度,尝试劝一劝白求恩大夫,在对话中深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白求恩大夫不怕牺牲、救死扶伤的伟大精神。学生将“心”比“心”,将自身感受和文本内容进行联系比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好地实现了“移情”体验。

(三)开辟多种渠道,融情

在审美过程的结束阶段,应注意情境的深化、实现情感的升华,以形成审美过程中高扬有力的收束。这种升华是情感起伏的高潮,也是审美理性的體现,闪现着理智与思想的光芒。

1.点面结合

审美体验需要根据文本描述的人和事,由点及面,拓宽审美情感的范围,从广度上求深度,达到认识和情感的深化。可拓宽空间的面,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各地过春节的习俗,与老舍笔下的春节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中国年味”,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拓宽时间的面,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拓展想象,根据不同季节中每天清晨、中午及傍晚等不同时段的景色变化,仿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2.由表及里

审美体验,还需要在感情波澜起伏中助推思维进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事情到事理的体验过程。既要关注对文章主线的梳理,也要注重从事件表面进入本质的理性分析,还要注重为审美情感注入理性思考。当然,还要注意把握有序和适度,做到因文而异、相得益彰。例如,教学《挑山工》一课时,教师应抓住挑山工与游人在路程与速度上的反差,设置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只要一心向着目标,一个劲儿向前走,就能到达目的地。工作如此,生活如此,人生亦是如此。让学生对藏在这个平凡生活故事中的深刻事理展开深入了解。

3.感物连类

联想,是审美体验走向深入的助推器。阅读过程中,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由一种感情衍生出另一种情愫,是增加丰富的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体验的必由路径。《腊八粥》一文中,“我”母亲的母亲煮粥是一种风俗,“我”母亲煮粥是为了纪念她的母亲,“我”则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代代相传,情感层层递进,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奏响感情的和弦,这种体验让人沉醉。

当然,感物连类的联想还有产生于类似事物间的、不同事物间的,以及有联系的具体形象间的。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因文而异,灵活选用,是发挥其最好效果的重要原则。

三、审视映照:深化审美理解

审美体验,重在能力培养,需要关注语文特点,选用恰当的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与“我”的反复映照,在内容、情感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相互比对融通,促进深度体验。

(一)自我映照,深度体验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内涵丰富,以美的语言表达及高尚的人物形象熏陶、感染学生。文字尤其注重以情动情,人物情感真挚、强烈,对学生来说,既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又是人格塑造的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接触文本,从触摸文字、感知形象,到体悟情感、辨别事理,尤其加强角色“代入”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字,走入文本故事,用心与其中的人物对话,想其所想,做其所做,真切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体悟真情实感,助推文本阅读走向深入。

(二)思辨鉴赏,超越提升

语文审美体验中,教师还要积极开展思辨鉴赏活动,促进学生认识走向理性,体味文本中蕴含的理性智慧:(1)赏言:在初步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词句,体会其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2)玩味:语言常常给人“言有尽而意未尽”之美妙感觉,这源于阅读者对作品意蕴的细细揣摩,教师可通过“你的阅读感受如何”“赞同作者的想法吗”“作者是怎么表达的”等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文本耐人寻味之处,通过品读、揣摩,感受文字内涵之美,再辅之以朗读、表演等,将自己独特的体会表现出来。(3)入境:教师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将自己的观点与文本内容进行碰撞,鼓励发表不同想法、据理力争,甚至可以开展激烈的“课堂辩论赛”,引导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实现超越,达到语言表达能力、思想认识水平共同提升的目的,向着语文学习更高更广的天地前行。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语文学习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激发小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激情的新途径探析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