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自然系统下的疗愈景观设计探析

2022-05-30黄子瑶李瑞君

设计 2022年15期
关键词:构成要素景观设计

黄子瑶 李瑞君

关键词:第三自然系统 疗愈景观 构成要素 景观设计 设计改造

中图分类号:J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8-0150-04

引言

人类发展至今,周身早已充斥着鳞次栉比的建筑群落。现代主义建筑的大规模扩张使世界各地拥有着相似的天界线(图1)。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生活节奏的快速。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的并不全是舒适和惬意,也使人们时常背负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在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后,回归自然成了我们现代人的追求,人可以通过亲近自然来达到心理压力的舒缓,这就是自然的疗愈作用。自然又可以分为“第一自然”“第二自然”和“第三自然”。文章赋予第三自然系统“疗愈”的功能,并结合时代语境,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压力之下人们对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真正需求。

一、概念解析

(一)第三自然系统

几千年来,第三自然系统都是人类优化生活、陶冶精神的手段之一,其在模仿第一自然系统中自然景致的同时,还兼具着第二自然系统的实用性能。这里有必要对前两种自然系统做出解释:第一类自然系统指完全的、没有人为痕迹的原始自然,主要表现为山川河流、自然峡谷、原始森林、草原旷野等自然景观。

第二自然系统是人类生产活动造就的产物。尽管地理因素各不相同,但人类依然凭借着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孕育出了生活的篇章,农田、牧场、鱼塘等农耕形式应运而生,组成了第二自然系统(图2)。

第三自然系统是人类审美的产物,是在前两种自然系统的基础上以美学为切入点加以改造,主要表现形式为人造园林、人造庭院和人造花园(图3)。这些人造园林不仅追求美学价值,在实用性上也非同一般,人们在园中耕耘药圃以获取药材、调养身心,所以人造园林也具有一定的医药用途。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中有不少都种植有药草,“诗圣”杜甫就曾在诗中描绘自己草堂的药圃“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欧洲教堂的庭院中也有种植草药以济世救人的传统。第三自然系统是对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类生活的直观反映,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园林景观虽形式各异,但其所承载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无二至。

(二)疗愈景观

1.疗愈景观

时至今日,尽管疗愈景观的概念依然缺少学界的明确定义,但国内外学者对于疗愈景观的相关概念定位都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学者埃克灵(Eckerling)认为疗愈景观是通过让使用者感到舒适、安宁等手段,以达到疏解压力,恢复健康的目的;国内学者杨欢、刘滨谊等则认为,疗愈景观包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部分的内容,而这两个部分有分别在减缓心理压力、制造积极情绪和减轻身体疼痛两方面发挥着不同的正向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解释疗愈景观:它应包含有助于使用者消除疲惫、缓解压力的自然条件,又不可缺少提供人们沟通交往、自由活动的开阔场地,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颖感与创新性,以起到减轻压力、舒缓身心的作用。

2.疗愈花园与康复花园

疗愈花园,翻译自英文“Healing Garden”。实际上,早在中世纪,西方就出现了具有疗愈功能的修道院花园。其中药草园作为一种花园形式,在修道院花园内独具特色(图4)。它是由十六块长方形土地组成的花园,十六块土地内各种有不同种类具有疗愈功效的草本植物,使用者可以亲自参与种植,即所谓的“园艺疗法”。

相比普通花园来说,康复花园更善于通过自然美学来达到减轻压力、舒缓疼痛的功效,引导人们的情绪向正面发展。

二、疗愈景观的构成要素

(一)自然要素

亲近自然是人们消减心理压力和生理病痛的方式之一。著名心理学家罗杰·S·乌尔里希(Roger·S·Ulrich)研究发现在医院里,住在能够欣赏到自然景色房间的病人比其他病患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且需要的镇痛剂更少。换言之,自然风景能够起到促进患者恢复健康的作用,身处一个舒适安全的自然空间内,患者自身调节压力的能力会变得更为显著。

在第三自然系统下的疗愈景观设计中,绿植、土壤、地势、水源等元素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环境感知论所表述的,自然环境可以被人的思想、心情所影响,从而具有某种意识上的倾向性。疗愈景观要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自然元素的堆叠与疗愈功效,还必须保证使用者能够在景观中获得舒适愉快、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感。同时,对空间中声音的把握也是极为重要的,善用自然景观中的风声、水声、鸟叫虫鸣声,使用人群在获得听觉享受的同时也会备感亲切。

疗愈空间包含多种多样的景观类型,如前文提到的疗愈庭院、康复花园等,它们都具备良好的生态系统,通过绿植、土壤、地势、水源等元素达到疗愈功效。

(二)运动要素

运动对于宣泄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以及消减生理疼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有效促使脑肽、内啡肽等激素的释放,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生理病痛、促进病患心理愉悦的作用 。人们通过运动减压,也通过运动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健康的体魄。且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说,一个景观空间中包含了运动功能,那么相应的,使用者对于该空间认识的不确定性和易混淆性也降低了(图5)。

运动功能如若要在疗愈景观中发挥作用,那么其应该具有能与自然功效相结合的人文功效。具体表现为通过社交、运动等方式方法,激发使用者對生活的积极心态,引导正向情绪的发生。对于长时间压抑着心理压力的人群来说,强度较低的运动更适合舒缓心情,使之产生轻松愉悦的精神体验。在运动空间和社交场地周边,运用不同植被划分出区域,使之在发挥亲近自然、消除噪音、净化空气等作用的同时,也能够保持一种秩序感。

运动与社交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在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中体验运动带来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更新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将疗愈景观的潜力发挥到最大。

三、基于第三自然系统下的疗愈景观设计

(一)疗愈性概念介入

疗愈空间的概念最早为人们应用在护理学和心理学方面。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护士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发现,那些居住在卫生及通风环境较好空间的患者普遍拥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对于患者的居住环境做出改善,结合日光与良好的户外景色,使患者置身于干净卫生、整洁清爽的空间中。

今天我們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压力之中,景观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接触自然最为便利的途径之一,单一的观赏功能渐渐不再适应时代环境。通过前几个章节中对于疗愈景观概念及组成要素的分析,笔者得出结论,即在设计实践中疗愈景观必须尊重使用者情绪的差异性,并结合差异性选择适合的疗愈方式。兼具疗愈性能的景观空间通过和谐有序、自然清爽的环境助益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项目现状分析

疗愈景观公园的选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七圣中街街区,北邻中海油大厦,西面与北京服装学院隔着京承高速相望,南邻云南大厦假日酒店,东邻圣鑫家园住宅区(图6)。选址极具代表性又不乏普遍性,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群密集的城市空间结构。

公园占地面积91339平方米,交通便利,毗邻京承高速、芍药居桥等交通路线的同时,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公共交通中转站,北京地铁十号线、十三号线,公交515、567、696都是可以选择的公共交通方式。项目地周边住宅区密布,且因为紧邻新云南假日酒店,来往人群以工作会议、面见客户等商务活动为主,以至商业化程度较高,外来游客增多(图7)。这个区域人群密集高,缺少绿色景观,缺少调节情绪放松身心的地方。

公园地块原本是停车场,近两年逐渐闲置,成为一片空地。共享单车兴起后,城市道路中一些未停放在指定区域的、阻碍城市交通的单车便被整理收集至此。目前该地块一共停放了近2000辆共享单车,看似缓解了城市中共享单车阻碍道路、乱停乱放的情况,实则引发了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市容市貌也受到一定影响(图8)。因此,可以把这个地块打造成一个具有疗愈功用的公园,给周边的人群提供一个休闲的去处。

(三)景观设计策略

1.聚焦人性化需求

相比起普遍的景观设计而言,疗愈景观对于人类需求的关注有着更高的要求。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需求共分为五个等级,即“人类的各种需求由较低层到较高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只有满足低层次需求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性化需求并不单指某一个需求种类,相反,由于这五类需求存在层级关系,疗愈景观就必须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再来考虑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满足。景观中满足的需求层级越全面,对于人性化需求的满足度就越高,越具有人性化关怀。

疗愈景观可以聚焦使用主体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并根据使用主体的差异性分别采用不同的疗愈景观构成要素,即前期提到的自然要素与运动要素,使人性化需求得在疗愈景观中到满足。生理方面可以注意环境空间中公共设施安全性的保证,减少尖端物体的存在,在亲水平台设置护栏等;心理方面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中,一方面通过亲近自然或运动的方式帮助使用者消减不安、消除的情绪,一方面通过增强环境空间的包容性与乐趣感来实现满足。

2.注重环境的空间感受

环境的空间感受包括空间布局与五感两大方面。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早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奠基者奥古斯丁就意识到“任何事物不得其所 ,便不得安定 ,得其所便得安定”。“自然的正常进程服从于自身的自然律。” 人类早已将自然环境秩序感刻在了基因里,对于井井有条的空间布局有着天然的安全感与舒适感。疗愈景观具有促进康复的作用,因此更应该注意采取和谐有秩序的组织方式来对环境空间进行规划。

五感的触动对于疗愈景观而言十分重要。五感设计理念并不仅仅包括生理上人类五官感知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 味觉”,也升华为心理层面的“愉悦感、尊重感、幸福感、高贵感、安全感”。 生理上的五官感知组成了景观设计的人性化需求,而心理上的五种感觉则是对于人性化关怀更为深刻的反思。疗愈景观通过和谐自然的空间环境来达到五感的平衡统一,进而达到疏导情绪、舒缓身心的疗愈效果。

3.具有趣味性的疗愈性

景观景观设计中的趣味性设计,多指第三自然系统下具有一定互动性、乐趣感的设计空间。如果说自然要素与运动要素是疗愈景观空间中抚慰情绪、缓解疼痛的最佳良药,那么趣味性则是人与景观环境之间的调和剂,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步骤。景观的趣味性通过“体验”来实现,而“体验”则需要使用者与环境空间产生互动,以增加人对空间的认同感。在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同时得到满足,以达到空间的疗愈效果。

(四)景观设计实践

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在公共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引入疗愈的概念,希望营造出便利的、利他的、轻松愉悦的疗愈景观,让城市居民在从学校或工作单位回家的短短途中经过公园时稍作停留就能得到情绪的舒缓。设计通过人造景观营造出具有疗愈功效的景观环境,聚焦社会问题,改善城市功能,强化积极的社会效益。

在设计中,疗愈景观所需求的两大疗愈方式——运动疗法与自然疗法,是首先需要考虑的点。不同的疗愈方法适用于不同情绪状态的人群,有些使用者以忧伤、失落、消沉的低度负向情绪为主,疗愈方式主要为感官上给予刺激和鼓励。有些使用者则以焦虑、慌张、悲愤的高度负向情绪为主要表现,疗愈方式就更适合在安静、祥和的环境中进行。根据两种疗愈途径,场地划分为两大功能空间,即运动空间和绿色空间,分别具有动态疗愈与静态疗愈两大疗愈功能,又在两个空间中细化为十二个功能区,各自分担不同的使用功能(图9)。公园的主要建筑建于运动空间中,依然遵循亲近自然的设计原则,建筑采用半开放式设计手法,用同心圆的形式将整个建筑主体划分为内外“两圈”,并在两个圆圈之间的露天区域种植绿色植物,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即便在室内也能够感受自然之美(图10)。

1.动态疗愈空间——针对低度负向情绪使用者

动态疗愈空间主要面向低度负向情绪的使用者,采用运动疗法对患者进行感官上的刺激和鼓励,通过运动转移使用者对于消极事件的注意力,并刺激其分泌多巴胺,引导情绪向正向发展。另外,基于实际因素,即项目地在改造前具有存放共享单车的功能属性,本次设计改造也將单车存放问题纳入考虑范围。骑行本身即是运动行为之一,适当的骑行能够起到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因此,将共享单车的存放问题与运动行为联系起来,兼具功能性与现实性,也是本次设计中的一大特色。

为了丰富运动体验,增加空间活力性与趣味性,笔者对动态疗愈空间进行了微地形的构建与塑造,设置了大小不一的数个微地形,这些微地形有的旨在丰富空间,为使用者的运动行为增添乐趣,有的则具备一定实用性——停放共享单车。这样既为骑行者带来与城市中的平地骑行不一样的体验,也让共享单车有了美观、有秩序、节约土地资源的停放方式,实现了空间的多重利用。另外,为了增强自然元素在运动空间中所占的比重,用玻璃钢在沙地中仿造出河流的形态,既保证了骑行的安全性、便捷性,又保证了运动空间不会与自然之间产生割裂感,同时玻璃钢所营造出的倒影又与河流相映成趣,实用又美观(图11)。

2.静态疗愈空间——针对高度负向情绪使用者

静态疗愈空间主要面对的患者类型为具有高度负向情绪的人群,因此采用低刺激的、较为温和的疗愈方式,通过与自然亲密接触来达到情绪疗愈效果。在这一空间里使用人群主要通过亲近自然、体会园艺等策略来控制情绪向正向发展。主体建筑正面是一个景观广场,为人们提供了漫步的场地(图12)。这里采用了将草地与砖地交叉使用的地面铺装方式,把“自然”转化为具体形式的审美视觉感受,并且与周围生活空间及使用群体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用环境空间来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给予他们正向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达到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效果。

主入口处也属于绿色空间的范围内,在这里笔者采用了大量的水体景观烘托自然氛围,在一片绿色之中设置了一方防腐木临水平台供使用者亲水嬉戏,平台之上是半开放式的仿生形态玻璃阶梯,出于安全性考虑,又在阶梯上铺置绿色防滑毯,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图13)。

静态疗愈空间中使用大量宽阔草地,为使用者提供置身于草地之上的自然体验。草地根据使用功能不同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具备审美价值的草坪,种有丰富的植被种类,一年四季皆有景色,这类草坪只作观赏用。另一种则是具备使用价值的草坪,较为开阔且较少种植灌木植物的草坪,这一类草坪允许使用者在其之上行躺坐卧,亲近自然(图14)。

3.细节设计

本次设计实践在空间的功能区域划分方面首先根据使用者负向情绪的差异性分为动态疗愈空间与静态疗愈空间两个主要功能区,后又根据使用人群各自的情绪特点对空间具体功能进行了细分,增加其实用性能。动态疗愈空间基于使用者低度负向情绪细化出极具运动特征的骑行广场、微地形和实用性空间,即老人、儿童活动区与咖啡吧;静态疗愈空间的使用主体是具有高度负向情绪的患者,因此仿生态绿地、亲水平台、绿植观赏区和大面积的草地空间就成了其主要的组成元素。

为了让本次设计实践在具体施工方面更具可能性,作者对空间设计中绿地空间、微地形以及水系的形成方式提出了具体形成方案。由于本次设计原场地为裸露的土地,表土丰富,又有元大都护城河土城沟穿流而过,因此笔者分别采用表土堆放和从原水渠引流的方法初步形成骑行微地形与园中水系,再采取先锋植物对土壤和水资源进行净化(图15),达到污染控制,土地利用率提高,场地绿化,防护绿地的效果,促使景观结点的形成。

结语

在生活品质日益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景观不再是简单地对生活环境的优化,还需要聚焦社会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更新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将疗愈景观的潜力发挥到最大。疗愈景观以第三自然系统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具有疗愈功能和审美结构的环境空间,缓解了城市隐痛,为居住者提供了与自然对话的机会。通过上述理论研究,可以总结出两点疗愈景观设计的策略和方法:第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针对城市问题和社会隐痛给予不同的解决方式;第二,根据不同功能划分不同区域空间,针对不同受众人群设立动区、静区、开放区和半开放区等功能区,并利用植物进行划分,保持环境协调性。

设计的本质在于解决问题,优化生活。疗愈景观作为设计的具体方式之一,也具备着同等重要的使命。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疗愈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完善中满足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构成要素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