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服药困难的心理因素探索

2022-05-30丁汝焓何洁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服药棉花阶段

丁汝焓 何洁

一且以来,儿童服药困难都是让不少父母心烦焦虑的问题。了解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分析儿童服药时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可能有助于家长理解孩子为什么抗拒服药,从而帮助孩子有效服药。

生理和认知特征

由于新生儿及一两岁的婴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还不完善,注意力较分散,因此家长只要掌握适当的喂药方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药物上转移开,并避免孩子呛咳,就能有效喂药。但对于3-6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的身体运动能力和思维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通常会通过回避和抗拒来拒绝吃药。

受认知图式的影响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6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相比于感觉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在思维认知上有了质的提升,会更多地使用象征性符号思维。也就是说,他们更善于用心理符号或词语来代替或表征一些不在眼前的东西。因此,当家长提到“喝药”时,孩子会很容易想到药物难闻的气味和苦涩的味道,甚至还会回忆起之前不愉快的喝药经历,从而产生立刻想要回避和抗拒的念头。

虽然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四个阶段,但各阶段之间是连续的。因此,很多三四岁的儿童仍然保留着婴幼儿时期感觉运动阶段的认知特点,这也是“偷梁换柱”这一喂药方式奏效的根本原因。当孩子看到喜欢的饮料,捏一捏发现是一样的触感,搖一摇发现是一样的声音,就能欣然接受装在饮料瓶中的药了。

但如果不巧这种药的味道非常苦涩,孩子就可能会修改自己对这个饮料的“图式”了。图式是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它使我们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孩子关于饮料的经验原本是“甜甜的、好喝的”,而苦涩的药很可能会改变孩子的这一经验,让孩子形成“饮料有时会很苦”的观念。因此,“偷梁换柱”的喂药方式更适合口感好的药物。

执行功能处于发展阶段

执行功能是另一个能帮助家长理解孩子服药困难的认知概念。执行功能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进行有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3-5岁和青春期是执行功能快速发展的时期。执行功能是一个内涵相对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抑制控制等方面。其中,抑制控制指的是为了达成某一目标而压制不适宜的优势反应的能力。

一个很经典的儿童实验——棉花糖实验,考察的就是儿童的抑制控制和延迟满足能力。实验规则是:在一些孩子面前放棉花糖,告诉他们,可以选择现在就吃掉棉花糖,也可以选择等待实验者回来之后再吃棉花糖,后者可以额外得到两个棉花糖作为奖励。实验结果显示,有些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他们在额外奖励的刺激下坚持等待;然而一部分孩子在实验者回来之前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棉花糖。与棉花糖实验一样,尽管孩子知道服药之后有奖励,但控制自己乖乖喝下难喝的药仍难以做到,对于生病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当承诺吃药后会给予奖励的方法不管用时,家长需要及时转换思路和方法,充分考虑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特征。

人格和心理特征

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3-6岁儿童主要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把自己看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一方面想要独立做事情,一方面又可能因做事失败而产生内疚感。这时,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给孩子提供独立做事情的机会,并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比如“宝宝是大孩子了,大孩子自己能够乖乖吃药”。如果父母只将孩子吃药当作自己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而不去考虑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主性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采取言语威胁或强制灌药等做法,很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善于观察学习和模仿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和模仿是儿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因素,它指的是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而学习。6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出现自发性的模仿,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语言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借助语言来记住和理解榜样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进行观察学习。当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或者动画片中的角色因为勇敢吃药而受到表扬时,可能会开始主动吃药,甚至不需要家长承诺吃药后的奖励,因为这是一种不需要强化的、主动的学习形式。当孩子看到家长吃药或保健品时,可能会好奇并模仿,这也是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吃药的好机会,家长可以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正确吃药对健康的好处,并向孩子分享自己的吃药心得,以及让吃药过程更舒服的小妙招,比如在喝完药水类药物后喝一些水,正确送服胶囊和片剂类药物的方法等。

消极情绪和亲子依恋情感的影响

儿童在生病期间很容易出现焦躁不安、恐惧等消极情绪,他们可能对周围的环境更加敏感,同时也更容易缺乏安全感,表现出挣扎和抗拒吃药的行为。面对孩子抗拒吃药的情形,家长一方面担心孩子不吃药延误病情,另一方面又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很容易情绪失控,进而影响亲子依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安全稳定的亲子依恋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对家长形成安全依恋,他们会将家长作为“安全基地”,并因此感到舒适和愉悦,他们能够从这个安全基地出发,自如地探索世界。当孩子因生病而烦躁哭闹、抗拒吃药时,家长需要认识到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自己的错,同时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可以处理好吃药难题,耐心安抚孩子,尽量让孩子感到安全舒适,等待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喂药。在这一过程中,家长需要理清自己的思路,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这不仅有助于维持安全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还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消极情绪。

“儿童是药物治疗领域的被忽略者,儿童用药一直是家长和医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都面临的问题。”一项针对600例6个月到12周岁患儿的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总体服药困难的比例高达67.6%,而在判断儿童是否服药困难的四种情境中,儿童因紧张、抵触而抗拒服药的情况最常见,比例高达73.2%。家长可以从了解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入手,分析儿童抗拒吃药的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儿童有效服药。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恐惧不安的情绪,让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在感受到安全和被接纳的基础上吃药,并在孩子吃药后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结合绘本、游戏等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更深入、具体地认识到治病与吃药的关系,并让孩子也参与到吃药的准备过程中,从而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掌控感,成为一个可以管理自己身体健康的小主人。

猜你喜欢

服药棉花阶段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服药禁忌
棉花是花吗?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棉花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服药先分阴阳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