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

2022-05-30杨广祥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4期
关键词:活动体验大思政

[摘要] 思政课要以“大思政”为旨向,突破课程边界,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建设全面育人的价值高地。全面梳理“大思政”教学的影响因素,坚守“促进主体发展”的教育主张,在思政教学中探索高质量实施关键课程、学科课程融合、班队团活动融聚、学段融通、家校社融汇、生活融入的“大思政课”实践路径,不断改进育人方式,推进课程改革。

[关键词] 活动体验;大思政教学;主体发展

“大思政课”指明了思政课的发展方向,对全体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35年的区域实践与探索,深入梳理“大思政”教学的影响因素,我们发现:教师队伍对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推进过程影响最大。当前思政教师队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普通教师多,骨干教师少;埋头教学多、深入研究少),队伍不稳定、参加培训少等导致思政教师未能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审视思政教学的重要价值,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各种教学环境中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的成效。“双减”背景下,教师在校时间延长,工作量增加,对于兼职思政教师来说,更没有精力去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而思政课又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才有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思政教学实效性不强。第三,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班团队活动、家庭及社会的融合机制建设也是影响大思政教学的重要因素。统筹好教育主体的整体性和不同学段教学规律的关系,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互融合,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辅相成,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的融教育格局,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的成效。

扬州市教科院陈萍副院长从1987年就开始研究德育课程,从扬州起步,带领全国多个地区的思政教学团队进行深入实践,在高质量实施关键课程的基础上,探索出“大思政”教学的“5融”路径,推动了思政课程改革。

一、高质量实施关键课程

35年前,陈萍老师开始研究德育课堂,注重情境创设,沉浸情感体验,让德育课堂焕发活力。1995年,省教育厅为迎接国家教材审查委员对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的审查,请教材作者陈萍执教《做有礼貌的好孩子》。华东师范大学吴慧珠教授评课时说:“陈萍老师在情境演练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施多元评价,这是中国最好的思品课……”2000年,第八次新课改启动,陈萍老师依托班级集体,组织三方活动,初建活动体验模式。2000年后,陈萍老师参与课标修订,编写、审查教材。2003年,陈萍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年会、全国德育成果颁奖会执教示范课《有多少人为了我》。聚焦德育课堂的现实问题,开始进行“品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活动探究”“品德课程实施中的公民教育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课题组发表系列论文,出版专著20部,确立“促进主体发展”主张,辐射多个省份创建活动体验型思政课实践样态。 2012年之后,项目组通过课堂沉浸、实践体验、思辨研讨、学段融通等方法,探索活动体验型思政教师研修模式,创生“四大支柱·四轮驱动”区域推进方式。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可靠接班人、为国育合格建设者的重任。新时代,党中央提出要从世界百年变局、现代强国大局、民族复兴全局、时代新人格局的高度重视思政课。思政课有魅力,教育才有力量。2019年开始,我们凝聚多方力量,建设“大思政”教学支持系统,组成学段融通、学科跨界、班团队互联、家校社共育等多元共同体,打造“互联网+”平台,建构学生、教师、教研评价体系。35年深耕思政课堂,活动体验型系列思政教学案例被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等推广,团队成员公开教学500余次,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引领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思辨、主体建构、知行合一;推动了教师教育理念更新,促进了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多个区域思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二、多维度探索“5融”路径

我们以班集体为依托,以高质量实施关键课程为基础,探索出学科课程融合、班队团活动融聚、学段融通、家校社融汇、生活融入的“大思政”“5融”实践路径,为学科育人寻找到适切的策略,实现价值立意与实践路径的统一、學生认知发展与思政课程教学任务的统一,形成了学生“走出教室学思政”的风貌。

(一)学科课程融合

2021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概念由此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课程思政是对“教书育人”这一教学本质的回归。我们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科学、艺术等各门课程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例如,黄元虎老师全面梳理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里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形象,主要包含革命领袖、高级将领、战斗英雄、基层干部和时代楷模。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引领,其具体教学策略:关注背景,体验家国情怀;图文结合,感悟外表形象;披文入境,触摸内心世界;揣摩细节,领会崇高精神;联系生活,沐浴人性光辉。在语文教学中强化思想引领,在儿童心灵中植入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的感情,既帮助学生“专业成才”,又促进学生“精神成人”。

(二)班队团活动融聚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需要发挥学科课程的重要价值,也需要利用好班团队等活动课程的重要阵地。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班团队活动是活动课程中的思政课,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主要包含晨会、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是新时代班主任(辅导员)必须上好的思政课。

班主任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很多班主任都兼任道德与法治课,完全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与班团队活动有机融合,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杨广祥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家乡新变化》一课后,在班级组织开展了“魅力真州新八景”活动,引导学生寻访“古真州八景”,评选“新真州八景”,立志为家乡建设“再造真州八景”。活动坚持情感体验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挖掘班团队活动丰富的教育内涵和特有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班团队活动“思政课”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志向。2008年,《魅力真州新八景》获得了江苏省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最佳寻访作品奖,还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杂志上。

(三)学段融通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其政治性和一体化建设被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大思政”教学就是要打开学段之间的绿色通道,形成大、中、小学在教材、教学、评价、实践、师资队伍、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全方位融通。

以不同学段教学层面的融通为例,2021年12月,在扬州市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四位教师围绕“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时代新人”主题,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展示了“大思政”教育的“扬州样本”。小学教师围绕“革命精神”和“传承红色血脉”,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这个问题为切入口,以带领学生参观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为情境线索,通过课堂展示、讨论交流、分享汇报、畅谈家风故事四个活动,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初中教师以热映电影《长津湖》导入,以杨根思和杨根思连队的英雄事迹为明线,以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精神为暗线,结合教材《凝聚价值追求》中民族精神内容开展教学。通过前期实地走访、连线采访、班级讨论、分组竞赛、诗朗诵等活动将课堂逐步引入高潮,实现学生认知提升、情感共鸣和行动落实。高中教师围绕“赓续红色血脉  坚定文化自信”主题,以小说红岩故事导入,追寻《红岩》英雄人物原型许晓轩烈士的足迹。同学们走进许晓轩烈士纪念馆,追寻革命足迹、学习红色家书、讲述革命故事,从行为中学习烈士精神,传承、践行民族精神,实现知行统一。大学教师以“弘扬建党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从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传承与发展、时代弘扬开展教学,将党史中英雄事迹及当代青年抗疫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使课堂更富吸引力、信服力、感召力,让青年学子感同身受,引发情感共鸣,增强责任担当。

(四)家校社融汇

《中華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有优势,又各有难以企及之处。家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目的更明确,实施更系统,行动更专业。“大思政”教学汇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引导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感悟、体验社会,互为补充,汇成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江苏省教育厅与美国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陈萍在扬州组织法治教育实践活动。2006年,扬州市汶河小学五(8)班“文昌路夜晚灯光太亮”问题听证会在省政协礼堂参加国际交流。市建设局请学生展示听证会,采纳建议并实施。实践活动推进了30多项公共政策改进。近年来,扬州市先后制定实施了“八大提升行动计划”,以中小学校为主阵地,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切实发挥仪式教育作用,着力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积极组织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请老红军、扬州好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举行“身边的感动”主题活动,涌现出最美中学生管仲培等先进典型,帮助未成年人养成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良好习惯。

(五)生活融入

“大思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以生活的眼光、生活的视野、生活的方式,体验、澄清、认同、内化核心价值观,引领自觉践行,从而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扬州市开展“道德体验日记”评优活动,汇成《道德体验心语集》。在《家庭篇》中,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扇家庭生活之窗。同样为亲人洗脚,城市孩子写道:“我柔顺的小手抚摩着妈妈那布满硬茧的脚板。我和妈妈都没有说话,没有谁愿意打破这种宁静。我感觉到爱正在我和母亲之间流淌,原来感受人间真爱是那样的美妙。”农村孩子写道:“这时我才发现妈妈的脚那么粗糙,上面生了很多老茧。我心里非常难受:妈妈呀,你农忙时插秧割稻,农闲时在外上班,舍不得休息,脚磨成这样都是为了我呀!我怎么才发现呢?”

三、全方位共建发展平台

习近平提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教学需要依托思政课等学科课程、班队会等活动课程,也需要各种实践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促进主体道德的自主建构,培养知行合一的一代新人。

扬州市邗江区各学校聚焦学生、家长与教师“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理念,充分发挥“接待、组织、培训、活动、研究和展示”等六大功能,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活动、有课程、有制度、有文化”的“六有”要求,高标准建设“共成长体验馆”。体验馆充满了生命在场的印记,成为学校流动的靓丽风景线,也成了学校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坐落在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里的中国家庭教育博物馆,是全国首个校内的家庭教育博物馆,博物馆整体设计凸显江南园林元素,通过图文梳理、实物陈列、视频呈现、场景模拟等方式,由古及今专题式、通史式剖析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特色,展示中国家庭教育风貌。家长和学生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时光隧道,探索中国家庭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汲取智慧、启迪心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把班主任作为思政教育的关键力量,大力加强班主任核心能力建设,全面增强育人队伍。陈萍参与创立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并任首任理事长,专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竭诚为全国近500万班主任发展作贡献。在中国教育学会领导下,专委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专业优势、队伍优势,全方位、多视角,深入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智慧和力量,主办全国系列研讨会18次。陈萍主编期刊《中小学班主任》,分为“班级育人”“课程育人”,旨在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提供学术指导,促进专业发展服务,为全国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展示专业智慧和工作成果提供平台。目前《中小学班主任》官网平台注册逾70万人,举办线上线下“班主任每周论坛”239期,引领全国450万班主任及教师专业成长。陈萍多次应邀在教育部国家级培训中讲课,多次向行政部门建言献策。《光明日报》刊登陈萍的观点“要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通道”。2017年,促成扬州市委、市政府发文开评特级班主任。随着扬州经验的推广,江苏常州等地陆续开评特级班主任,改进培养与激励政策。近年来,上海越来越重视班主任发展平台,开辟班主任参评正高级职称、特级教师专项。

“大思政”格局是全面统筹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立体育人格局。新时代,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推进,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导向、素质提升、综合发展的全方位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宋道雷,谭金欣,叶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成效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教师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21(4):42-51.

[2]张晓东.大思政:建设全面育人的价值高地[J].江苏教育,2021(83):12-16.

[3]吴红燕,郑佳乐.小学“思政+”整合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12):137-140.

猜你喜欢

活动体验大思政
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关注活动体验助力知识建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大思政”视野下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以“活动体验”式德育塑造丰满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