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促教 以“理”导学

2022-05-30潘海燕

求知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说理发展思维情境

摘 要:数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这与数学学科知识的严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就难以提高学习效率。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数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引导效果,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强化认知、挖掘潜能。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明确知识的本质,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说理;情境;发展思维

作者简介:潘海燕(1982—),女,江苏省盐城市登瀛小学。

新课程改革意在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人员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能力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学习。问题是多元化、多角度的,学生可以通过问题逐步探索知识的本质,透过问题明确知识间的联系。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抓手。

一、丰富教学中的问题资源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其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处于循序渐进的状态[1]。问题驱动教学可以使学生以问题为切入点,找到学习的突破口,这对学生的全面学习、综合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问题驱动模式,丰富问题资源,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中内化知识、吸收知识。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多种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了体现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价值,教师应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课堂将呈现好学、乐思的景象。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需要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并发展自身的计算思维。在计算之前,学生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简单的问题导入新知识学习课堂,简单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让学生在回答中树立自信,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加深难度,助力学生深入探索知识。

例题:动物们要在森林开运动会,其中小兔子参加赛跑项目,小兔子在上场时每行有12只,排了14行,求小兔子的参赛數量。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在学生列出算式之后,再指导学生列出竖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估结果,在预估之前,可以询问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估算正确答案,引导学生探索多种预估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在讨论交流后选出代表进行阐述。在阐述时,教师就会发现,学生会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拆分为较为简单的综合运算,这样可以提高预估的准确性,如14×12可以转变为14×(10+2),这样的式子估算起来更加简便。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探索相应的计算方法,并进行总结,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技巧。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方面难免存在问题。为了引导学生逐个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教学情境[2]。问题教学情境将问题与有效的情境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发散思维,在情境的引领下逐步探索知识。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氛围更加活跃、轻松,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也更集中。例如,在学习有关乘除法的知识后,学生将学习分数乘除法、小数乘除法,分数与小数之间可以有效转化,然而小学生在理解这部分知识时容易出现困难。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将问题进行转化,以此来降低理解难度。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问题:为了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利用木材装饰教室,木材的长度为4.7米,截取木材的1/8,求截取木材的长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创设与之类似的问题情境:教室装修需要长度4.7米的木材,在装饰角落时,木材较长,需要将木材分成8份,求每一份的长度。针对这两个问题情境,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在学生列出算式之后,让学生对比算式:4.7×1/8和4.7÷8。这样学生在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意义相同,从而明白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关系。当然,教师要保证设置问题的准确性,在提出问题之前,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使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比较熟悉,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内容设计问题,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以教学“可能性”这一部分内容为例。这一课程的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人们可以接触到诸多具有可能性的事件,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生活中的抽奖活动就属于一类可能性事件,如以下抽奖内容:抽奖活动的奖品有毛绒玩具2个、小汽车玩具3个,总共有20张抽奖票,分别求学生抽中小汽车玩具的概率、毛绒玩具的概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探索中奖的可能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将发现抽奖的规律,并对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确定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摸牌游戏:选定6张扑克牌分别为黑桃2、黑桃3、黑桃4、黑桃5、黑桃6、黑桃7,求抽到黑桃4的概率。这一问题中,黑桃4只有一张,因此抽到的概率为1/6。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判断事情可能性大小的技巧,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以及学习当中,能对可能性问题进行相应的预判。

四、结合问题发展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作用,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拓展知识,使学生能够结合问题充分发散思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思维也将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圆”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普遍认为圆并无明显的实际意义,主要将其看成圆圈。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呈现圆与其他图形,如正六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等,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在观察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圆具有‘一中同长的特点,多媒体中的其他图形是否也具有这一特点呢?”然后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各个图形的中心点,对比各中心点到顶点的距离是否相等。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一中同长”。基于此,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圆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深刻理解了圆的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圆,并且将画出的圆形裁剪下来,同时也裁剪出其他图形,并与圆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的方式,学生将深入理解圆的性质。此外,圆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图形,教师可以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圆的作用。例如,生活中的自行车以及汽车的轮胎都是圆形,如果将其换成其他图形是否可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将对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圆的特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创设多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结合实际问题,深入探索知识,可以使学生将相关的知识有效整合,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合问题开展说理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还应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将所学知识利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整理思路,明确语言表达顺序,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问题创设说理课堂,引导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理清知识脉络,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例如,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表达,通过说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等。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并阐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技巧,同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验证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技巧是否适用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问题如下:教师要制作两种中国结,一种是小中国结,另一种是大中国结,小中国结需要用4分米的彩绳制作,大中国结需要用6分米的彩绳制作,现在两种中国结各做16个,求总共需要多少分米的彩绳。教师将问题中的分米改为米,问题即转变为:小中国结需要2/5米,大中国结需要3/5米,两种中国结各需要做16个,求总共需要多少分米的彩绳。针对问题,教师让学生列出两个问题的算式,在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结合运算顺序找出简便算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简便算法的优势,并给出相应的理论依据。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两道例题的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说理”,能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明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异同点,进而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5]。

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逐渐改革、创新,意在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小学数学是较为基础且重要的一门课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结合数学科目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教学模式,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前提,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分析知识,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创设问题情境、丰富问题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情境,并结合自身所学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应用知识、內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需要提出科学、有效的问题,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问题,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新时代的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与观念,不断探索与创新问题驱动教学的应用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张贵花.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法的应用与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31):143-144.

晋芳珍,柴阿莉.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21(82):52-54.

汪美琴.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1(25):131-132.

蔡爱珍.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求知导刊,2021(25):43-44.

贺贺.以“问”促教,以“理”导学: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实践研究[J].智力,2021(1):61-62.

猜你喜欢

说理发展思维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检察法律文书说理现状分析
护患情境会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论法院判决书的说理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国民商事裁判文书中的证据分析
南海外交战:“说理”“论法”并重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