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30徐红蕾何笑蘋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红色文化景观设计

徐红蕾 何笑蘋

摘要:文章阐述红色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基本含义,发现红色文化和乡村景观的融合能够达到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效果。通过研究现有的成功案例,分析案例的设计手法与原则,总结出引发思考、以人为本、可持续性和重视地域四个设计原则,以科学的设计原则为基础对红色乡村景观进行研究,旨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为乡村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景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4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民生国计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乡村土地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九成以上,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四成。乡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乡村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就是乡村。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 991 162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 787 562人,占36.11%。从历次人口普查的城乡人口统计图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农村人口在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拥入城市,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建设乡村刻不容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从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中产生的,有着丰富的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乡村景观设计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景观设计中,既能够继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又能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近年来,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以及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影响的逐渐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绪高涨,红色文化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好时机,乡村建设也可借此东风迎来新变局。

1 红色文化与乡村景观

1.1 红色文化

红色本是一种色彩,1848年法国大革命将红色旗帜作为革命的象征,这也影响了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因此,红色在中国被赋予了政治和时代色彩。“红色文化”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首先革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其次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性特征,红色文化集中形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后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既包含实体的遗址、文物等物质文化,也包含革命精神等精神文化。

1.2 乡村景观

“乡村”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创作的五言律诗《石室山诗》,“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石室山诗》中的“乡村”指的是人类生活聚集的区域,诗人认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区域与大自然中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观是隔绝开的。现在对“乡村”的解释为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景观”一般意义上指自然的或人造的景象,是一种视觉效果,与视觉密不可分。从静态视角看,景观包含了地球自身的土地和土地上存在的物质与空间;从动态视角看,景观还包含从古至今地球上存在过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痕迹。从基础概念看,“乡村景观”可以解释为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后,逐渐聚集在村落范围内生产生活,对自然景观产生影响后形成的景象。从现实角度看,“乡村景观”是乡村全域范围内经济基础、生态环境、人文精神等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具体包含乡村自然景观、聚落景观、农田景观、道路景观等[1]。

2 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2.1 建川博物馆聚落

成都市建川博物馆聚落由企业家樊建川创建,位于中国博物馆小镇——大邑县安仁镇的迎宾路,占地5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建川博物馆聚落现共建有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系列博物馆,其中抗战和红色年代两大系列的博物馆典藏和展示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建川博物馆聚落的抗战系列除了室内展馆,还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室外广场:抗战老兵手印广场和中国壮士群雕广场。抗战老兵手印广场占地面积4千平方米,由一片一片的钢化玻璃组成,每片玻璃上都用腐蚀方法印有红色手印(见图1)。每个手印都来自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其中很多人已经去世,玻璃的排列顺序形成了一个“V”字,寓意着胜利,广场入口处立着石碑,上面书写着“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广场地形开阔,玻璃墙也很通透,整个环境并不会让参观者觉得压抑,但当参观者置身于广场中,会不自觉地放轻脚步、收敛神情,玻璃上的一个个血色手印仿佛使参观者看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感受到了抗战老兵们不屈的灵魂。中国壮士1931—1945群雕广场占地9千平方米,塑造了毛泽东、陈毅等抗日英雄的群像(见图2),他们中的一些人倒在了胜利到来之前,雕塑群站立的地板是中国地图,每一位英雄雕塑所在的位置是他们战斗或牺牲的地方,设计别出心裁、用意深刻。广场正前方的石碑上印着日本投降书,上面还摆放着许多游客纪念的花束,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情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除了优秀的广场设计,建川博物馆聚落内的基础设施和导视系统也十分完善,交通流线横平竖直十分规整,道路四通八达,并且大部分场馆门口都有红色的观光车站,每个车站都设置了整个景区的平面图,景区内的导视牌指向清晰且数量众多(见图3),这些设施都真正考虑到了参观者的需求。

2.2 延安南泥湾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区的东南方向,是延安著名的景区。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3]。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部分,是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南泥湾背靠延安的红色文旅资源,自身又是中国农垦事业和南泥湾精神的发源地,天然具备发展红色乡村的条件。如今的南泥湾已经建成了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完成了众多基础设施建设,成了集纪念、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景观聚落。

南泥湾景区有着独特的田园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其内部有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址、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等纪念遗址和展馆。从景观设计的细节来看,景区内还有丰富的文化雕塑,基础设施也处处体现和呼应着南泥湾的特色文化。景区内有党徽广场和稻香门两个标志性景观。党徽广场位于南泥湾桃宝峪村口,面积17 789平方米,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13.8米的中国共产党党徽雕塑(见图4),这个高度的雕像使参观者在参观时必须使用仰视的视角,显得庄严肃穆。13.8米的高度还有着更深的含义,“13”代表着我党在延安经历的十三载春秋,“8”代表着八年抗战,雕塑宽19米、长21米代表着建党于1921年。稻香门位于南泥湾景区的西大门,是由一捧巨大的金色麦穗构成的拱门,整体造型线条流畅(见图5)。党徽广场和稻香门分别代表南泥湾景区对本土红色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继承和挖掘,把本土文化提炼出来并用现代化的手法进行呈现,造就了南泥湾景区具有标志性和记忆点的景观造型。南泥湾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在外形设计上也体现了本土文化,如景区导视系统和公共卫生间的设计都融入了窑洞和红星的元素(见图6)。除此之外,南泥湾景区还建成了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在保护当地生态的同时增加了休憩空间。

3 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原则

3.1 引发思考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征程中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的道路上,无数的同胞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在乡村建设的道路上同样有无数人牺牲,因此对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景观设计不能只进行浅层的图形提取,更要去挖掘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使景观能与参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参观者对文化的思考,做到引人深思。在建川博物馆聚落的抗战系列中,一些景观设计就通过巧妙的设计语言达到了引人深思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

乡村景观依托人类的生产生活而存在,因此乡村景观的设计必须融入“人”。乡村景观设计需要面对的人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本地原住人群和外来旅游人群。本地原住人群的参与性需求主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这类人群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要求更高。外来旅游人群的参与性需求则集中在当地与众不同的自然或文化景观上,对景观设计的趣味性要求更高。设计时,要协调好两类人群不同的参与性需求,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破坏本地原住人群的生活,也不能为了实用性彻底放弃经济效益。

3.3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1980年提出以来就一直是国际社会的常见议题,1997年我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乡村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阵地,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乡村景观的设计改造关系到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更要坚持可持续性。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当开发,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人文环境也要以保护为主,在创新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重视地域

地域是指一个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都趋于同质化的区域。地理环境的同质化体现在气候、地形、动植物种类等方面;文化特征的同质化体现在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风俗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地域性,脱离地域性的设计就如同没有根的树木。鲜明的地域性使得乡村有了区分,乡村景观设计只有植根这些地域文化,才能够抓住乡村的根,挖掘和开发场地内的地域文化,才能提高设计的文化价值,提升整个设计的辨识度。南泥湾景区挖掘本土的地域性文化,把本土的红色文化和乡村文化相结合,设计出了具有代表性和记忆点的景观,提升了与其他同类型景区的区分度。

4 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导,乡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乡村景观汇聚了乡村自然、生态、人文、生产等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设计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應用,是当下发展红色文化和建设乡村的有效手段。遵循重视地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引人深思的设计原则,将景观领域不常见的红色文化引入乡村景观的设计当中,为乡村景观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新的特色化方案,能为红色文化的发扬和保护提供新思路,从而建设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 岳永超.红色旅游背景下北方乡村景观的保护性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7.

[2] 刘莎莎,杨光,温旭东.“南长北锦”话锦州 多维度谈古玩节[N].锦州日报,2022-07-20(B01).

[3] 王晓涧,苗青,王美琪,等.延安依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红色饮食的构想[J].河南农业,2015(22):58-59.

作者简介:徐红蕾(197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何笑蘋(1997—),女,甘肃张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红色文化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