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好的纪念是坚持和光大情感教育研究“第二届‘面向未来:情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学术研讨会

2022-05-30杨一鸣马多秀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7期
关键词:学术情感研究

杨一鸣 马多秀

为纪念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创者和实践者朱小蔓先生,传承和阐扬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坚持、推动和光大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研究,8月10日,由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承办,全国情感教育研究协作组协办,第二届“面向未来:情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朱小蔓情感教育纪念论坛以线上和线下方式顺利召开。

本届论坛邀请来自北京中学夏青峰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曹一鸣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赵志毅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刘慧教授、金华教育学院吴惠强教授、宝鸡文理学院马多秀教授担任主旨报告嘉宾,同时邀请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无锡西漳中学、南京晓庄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成都大邑北街小学、苏州工业园区东延路实验学校、宝鸡文理学院、北京中学的多位长期从事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界同仁发表专题演讲。此次论坛的学术汇报精彩纷呈,有近400人次莅会参与。

本次论坛发布了朱小蔓先生主编、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情感教育研究丛书”。这是小蔓先生生前组织出版的最后一项学术成果,其中包括《当代学校德育对话录:情感的关切》(朱小蔓等著)、《教育学的想象——情感教育研究三十年》(朱小蔓等著,待出版)、《班主任的情感素养与班级公共生活》(王慧著)、《教师职场的情感交往研究》(王坤著)、《论德育的精神性》(钟晓琳著)、《当代乡村教师自我教育之路》(钟芳芳著,待出版)。丛书执行主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一鸣博士代表学术团队介绍了丛书出版的背景和具体内容,期待未来中国情感教育研究星火燎原,并对四川教育出版社表达了学术敬意。四川教育出版社一贯重视出版教育学术成果,将丛书的出版视为推动当代中国情感文明建设的一次文化行动。学术分社的卢亚兵社长在深刻理解和阐释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当代情感教育研究丛书”的学术价值,对丛书在推动情感教育研究上可能具有的学术潜力表达了出版信心。首都师范大学钟晓琳博士、天津师范大学王慧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坤博士和南京晓庄学院钟芳芳博士以作者身份,分别对本套丛书的策划、组织和出版表达了对朱小蔓先生和四川教育出版社的诚挚感谢,并就未来坚持和光大情感教育研究表明了学术心迹。

本次论坛首次发布了《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研究年度报告(2021年)》。该报告从四个方面对近两年来涌现出的情感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是情感与情感教育的本体论研究;二是情感教育的认识论研究,包括教师情感教育、幼儿情感教育、社会情感能力和情感性德育;三是情感教育的实践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办学理念、课程教学、教师教育、德育、学校管理、家校合作等6个方面;四是关于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研究。在对当前中国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反思与检讨的基础上,该报告对未来情感教育研究提出了具体方向和建议。《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研究年度报告(2021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学术事件,既是对情感教育研究现状的全面检视,又是推动未来情感教育研究发展的学术指引。

本次论坛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感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情感教育的实现路径与策略、教师情感品质与能力的专业提升、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等4个方面的议题展开讨论。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感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夏青峰校长,以培育时代新人为主线,追求学校生态达至“和美”,强调以整体的观念、平衡的智慧、包容的品格把握教育根本、遵循教育规律,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学习中心和创新沃土,使学校具有温暖、解放和滋养的特征。金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中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吴惠强教授围绕指向情感教育的家校共育问题,分析了家校共育的情感基础,认为没有情感互动的教育生态是苍白的,提出了家校共育的四个情感策略,即引导“共育主体”树立促进儿童生理、情绪、思维协同发展的“新全面发展观”,明确家校共育的情感目标,重视儿童的“情感发育”和“情感生长”,以及在互动中培育良好情感。南京晓庄学院钟芳芳博士提出以“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相互滋养、同源互构、相伴成长达到情感的共鸣与联结”为理念,以艺术陪伴的方式在实践中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精神成长,通过心灵对话、艺术表达提升处境不利儿童的感受力、想象力与幸福力,促进处境不利儿童实现“精神焕彩”。

关于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情感教育的实现路径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曹一鸣教授指出,要辩证地认识中国传统数学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强调选取恰当的数学内容及形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数学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钟晓琳副教授通过回顾当代德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提出情感教育与德育课程改革的契合点是要关注“活生生”的人,通过透视当代德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充分彰显情感维度的实践探索,提出德育课程改革要坚持探索情感教育的研究方向,以关系型思维促进儿童道德学习的真实发生。成都大邑北街小学陈春介绍了北街小学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邑本土文化,强调文化中情与趣的融合,从提升教师课程素养和拓展学生成长经历两个方面深入开展情趣教育的实践探索,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阅读重点诗词歌赋等方式培养教师的情趣、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通过对接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心理、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教师情感品质与能力的专业提升,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中陶会生命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刘慧教授以朱小蔓先生提出的教师形象期待为思想支架,强调新时代教师应具备道德影响力、关爱儿童、创生学习情境的能力,提出教师要学习做“爱的联结”的使者。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院长、中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马多秀教授从培育教师的教育情怀的角度切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对14位“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的访谈,得出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是教师个体品德修养的展现,涵盖了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包括认知清晰、情感认同、意志坚强和实践扎实四个方面。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慧博士围绕“教师如何培養学生的高尚情感”,强调教师应培育学生的同理心、自我感、正义感以及爱国主义等情感,提出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中情感素质及其能力的表现、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设计拓展情感经验的活动等方式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感。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郑益乐副教授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思想,分析了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以爱之名苛责儿童、以拯救式心理施爱、对儿童选择性施爱、“廉价之爱”盛行等,指出教师要把握好爱的分寸、对弱势儿童进行保护性教育、给孩子特别的爱、营造关爱共生的人际氛围等,进而让教育回归爱的本真,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师爱品质。

关于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赵志毅教授和北京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范小江分别回忆和分享了与朱小蔓先生一起工作的难忘经历,讲述了朱小蔓先生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睿智的处事才能,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同学情、师生情,以此深切缅怀朱小蔓先生。无锡西漳中学副校长高慧枫以无锡惠山区整体开展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的实验探索为背景,介绍了西漳中学从组建团队、选择自然班为实验班、阅读情感教育理论、构建区域共同体等行动,在六年时间里绘就情感实验地图、创建“百情图”班,培养一批优秀班主任、推动整体教育质量提升,将情感教育从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的生动经验,深刻诠释了“教育的一切奥妙都蕴藏在情感中”的思想内涵。苏州工业园区东延路实验学校高级教师、江苏省年度优秀班主任、苏州市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吴菁以成就生命善意的教育探索为主线,结合自身的教育故事,提出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关怀性原则、基于人的发展的最大善意原则、基于情感场构建的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情感交往、学生参与具有情感性的体验活动、家校社的资源共享与协同等方式成就生命善意。

本次论坛有情有理、内容丰富、成果斐然、影响广大,为全国热爱情感教育研究、崇敬朱小蔓教授的专家、学者搭建了学术平台,加强了彼此交流与合作,推进了情感教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论坛的实践让我们再次确认:对朱小蔓教授最好的纪念,是坚持和光大情感教育研究;推动情感教育研究最好的方式,是传承和践行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生命有尽,事业无涯,相信只要我们一代代传承,当代中国的情感文明建设一定能够结出硕果,我们共同的教育理想一定能够化作丰富多彩的实践样态。

猜你喜欢

学术情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情感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