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视角下公共艺术多维助力豫园商圈再造研究

2022-05-30刘海玲罗曼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体验经济公共艺术城市更新

刘海玲 罗曼

摘要:文章从城市更新的视角出发,审视城市化过程中,公共空间的持续发展、消费者心理和文化需求的提升,以及体验经济时代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作用。可将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符号,通过艺术的方式注入城市商业空间,由此展现城市文化历史和现代商业的繁荣,并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多元相联系,将商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

关键词:城市更新;公共艺术;豫园商圈;体验经济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03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的参与能够让艺术融入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提高。一方面,艺术在各个主要的商业区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找与文化融合的方式,寻找与公众沟通和互动的途径。另一方面,艺术与商业空间的联动发展,既是艺术与经济、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公众与艺术交流的重要机会。同时,将传统和现代的艺术文化融入社会生活,也是对回归社会的重要支持。因此,在今后数十年的城市文化发展中,公共艺术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 城市更新的内涵及其发展方向

1.1 城市更新的内涵

城市更新是一种城市空间改造、重构和生产的综合过程[1]。吴良镛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概念,即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修复[2]。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更新的内容越来越多,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实践活动也越来越活跃。从单一的清理与开发走向复杂的清理、开发、修复与保护并举,从单调的物化转向综合的物质转变、经济恢复、社会发展、文化回归。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是通过转变城市功能、优化空间结构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因此,城市更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使文化和经济存在相似性。但与此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产业结构单调化等。破解这些难题,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学者观察到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与作用,并且提出城市文化脉络是更新发展的潜在动力。

1.2 上海城市更新的方向

上海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其更新方向值得深入探究。从1843年的开埠到1990年的浦东开发,乃至现在,上海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随着大范围的拆除和建设,城市更新领域的发展模式已经完全改变,未来的升级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3]。针对上海城市更新方向和豫园商圈发展的现状,公共艺术作为商业经济与城市文化艺术之间的桥梁,成了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学者孙振华在《公共艺术时代》一书中提到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4]。商业时代的发展要求大众艺术的参与,即它既要满足大众的期望,又要引起人们的注意,还要能够传达内心的思想和情绪。在体验经济时代,在传统的商业空间发展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将公共艺术引进商业空间,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艺术性,凸显其设计的主题,提高其文化意蕴和艺术气息,而且可以对其进行装饰和美化,使其成为公众社会生活、公众交流、文化交流的平台,进而推动商圈的发展。一般来说,公共艺术活动的目的从来不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当公共艺术受到大众欢迎时,不但其社会价值能得到提升,它连带的经济价值也十分可观。一方面,公共艺术可以给城市带来可观的直接性旅游收入;另一方面,公共艺术还能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形式增加城市的间接性财富,同时还可以表现在以公共艺术为导向的城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上。

因此,对快速发展的上海而言,公共艺术的融合不仅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还可以为城市的财政收入作出一份贡献。

2 豫园在城市更新中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2.1 豫园商圈概况及其历史变迁

谈到上海,不得不提及上海著名的景点——豫园。豫园是著名的城隍庙商业区,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概指由河南南路、人民路、方浜中路围合的区域。其以豫园城隍庙为中心,福佑路以南、方浜中路以北、旧校场路以东、安仁街以西为核心区域。豫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废墟发展为如今的繁华喧嚣、车水马龙之地,经济和文化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豫园充满了浓郁的海派文化气息,它不仅见证了上海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更是在各个时代不断革新和发展。接触过豫园商圈的人,都能感受到商圈的变化。它摆脱了陈旧的形象,变得更有活力、更灵动、更丰富了。这座老城的焕然一新,让人们告别了过去漫无目的闲逛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亲身感受上海的海派文化,亲眼见证豫园的变迁。1992年初,邓小平發表的南方谈话如一声春雷,在中国掀起了改革浪潮,推动了一个集园林、庙宇、商市于一身并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现代化设施的商贸旅游中心的形成。2002年,复星集团成为豫园的第一大股东,随着复星集团的加入,豫园百货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久而久之,人们慢慢意识到豫园不仅是一个商业中心,更是一个巨大的、多元化的产业圈。

2.2 豫园商圈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豫园发展过程进行追溯和研究,可以发现在上海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豫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豫园本身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上海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追随者。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上海这座城市也在不断变化。与此同时,豫园为了适应历史潮流和城市改观,不断提升自己。时至今日,上海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豫园作为一个传统的旅游商业区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历史潮流。现今上海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也对豫园商圈改造提出了新要求。在商业环境变迁、商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豫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型商业形态的出现和传统商业模式的转变。例如,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大型商场的崛起对原有的传统商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消费水平显著下降,其商业优势也被逐步削弱,不断革新的营销手段如电子商务、网上营销、网上线下的整合等均给传统的商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这不仅是营销手段、营销战略变化的结果,更与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的改变息息相关。面对新的变化与挑战,豫园应克服同质化的竞争,找准文化定位,采取以文促商、“商旅文”互动、差异化的品牌营销战略,走特有的市场营销之道。

传统与现代、商业与文化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豫园商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方面,经营者期望打造一座充满活力、富有朝气与魅力的新豫园;另一方面,它又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这便导致豫园商圈的发展举步维艰。如何与其他商业区互补,如何定位商圈的发展,以及吸引什么样的消费群体,都是豫园商圈发展亟须解答的问题。近日,黄浦区政协发布了一份关于豫园商业街区的调查报告《优化豫园商圈业态定位和功能规划、努力挖掘豫园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潜力》,调查结果表明,豫园商业街区文化设施匮乏,文化资源利用率低下,文化资源缺乏依托,这也是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它被中庸、复杂的商业气氛所掩盖;另一方面,它作为海派文化和老城厢文化品牌的作用也在逐渐淡化。传统与现代的单纯依附与重叠,使其陷入了“非古非今、非中非西”的窘境。豫园商圈不能脱离传统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也不能盲目地按照其他商业模式发展。

3 豫园商圈在上海城市更新中的发展方向

在上海城市更新背景下,豫园商圈需要顺应上海的潮流趋势。公共艺术作为媒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强烈的渲染和引导功能,是体现当代城市精神的主要载体。在旧城厢商业街区的改造中,公共艺术是豫园商圈的一种新动力,可以不断创造出具有新文化内涵的商圈,以增强大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对新的城市精神的塑造,提高商圈核心竞争力。

3.1 利用公共艺术满足物质文化需求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后的第四种经济形式,其注重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和消费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在体验经济时代,以体验消费需求为动力、以创意驱动、以公共艺术为载体的商业空间创意,既能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如今的大消费时代,商业空间业态变革不断加速,消费主力军越来越年轻化,精神文化需求愈发明显。公共艺术介入商业空间,不但可以使商业空间富有文化内涵,而且可以提升商业空间人流量,带动实体消费。一方面,商业综合体可在公共区域或中庭举办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活动,在营造商业空间品质氛围的同时,延长消费者的驻留时间,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另一方面,商业综合体固定的艺术展览空间,不间断地举行各类艺术展览活动,既可丰富商业与文化的连接形式,又能够吸引消费者及艺术爱好者。

综合来看,将公共艺术与人文精神融入商业空间,可以提升其整体的形象和品质。此外,商业策划的公共艺术能推动商业品牌的传播,增强公众的认同感与认知性。优质的公共艺术能带来时尚轻松的气息,营造空间的商业氛围,发挥空间的人气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商业环境优质、租户租金上调,均能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

3.2 利用公共艺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豫园商圈的定位本质上是文化定位,业态的定位实质上是文化选择。商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在于适应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活方式。豫园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将老城厢文化、海派文化、乡土文化、城市文化等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和符号。在特定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公共艺术通常都会注意到人文环境、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其目标是实现公共艺术的参与与各种要素的有效整合,增强场地的适宜性,丰富文化的内涵。公共艺术设计可来源于空间文化,来源于空间民众,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富含民主意义的文化要素。在城市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公共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开始了对大众需求和经验的探索。

从商业空间公共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许多艺术家都在不断尝试、创新、拓展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的表达方式。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尝试表达大众的想法,也尝试在艺术和各种空间环境中建立起文化价值的联系,通过增强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文化和艺术的归属感,提升其内在的人文价值和内涵。艺术属性是公共艺术固有的价值,与当代艺术学派所倡导的特立独行的艺术主张有所区别,它是以集体美学为基础的。公共艺术所涵盖的领域,超越了传统的艺术观念所能表现的形态和内在的精神内涵,正快速地渗透到与大众有关的社会生活中,并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公共艺术发展至今,涵盖艺术学、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4 结语

城市更新理念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尤其在当下城市化的氛围中,人们对城市的更新有着越来越清晰的认知和多元化的需求。公共艺术具有历史性、人文性、时代性等一系列特点。公眾艺术的影响力可以对城市的艺术环境进行设计定位,从而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和协调作用,进而加快城市总体的发展和落实城市总体的规划。公共艺术与商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这一尝试恰恰是对大众艺术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探索和追求。在探索过程中不难发现,商业与公共艺术的互动与合作形成了一种联动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多赢的表现。从这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不仅能看见现代商业模式发展的新方向,也能看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来说,公共艺术是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城市的更新需要以保留历史底蕴和人文艺术为基础,不断推动商业模式的演变,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海.城市更新的空间生产与空间叙事: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1,20(2):10-15.

[2] 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2):75-82.

[3] 庄少勤.上海城市更新的新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2015(5):10-12.

[4] 李聪.城市公共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探究:以广州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1):59-60.

作者简介:刘海玲(1989—),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城市公共艺术。

罗曼(1981—),女,辽宁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与公共空间设计。

猜你喜欢

体验经济公共艺术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TOD/城市更新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