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族石雕技艺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2-05-30刘鑫覃会优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新媒体

刘鑫 覃会优

摘要:水族石雕是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是研究水族民族文化、历史发展、艺术观念和生死观的重要参考。一些明清时期石雕墓葬群已被政府规划为文物保护单位,但仍有一部分古代石雕文物因为人为因素破坏、私自非法占用、自然因素破坏等遭受严重创伤,同时当下水族石雕技艺的传承存在宣传意识薄弱、宣传方式单一、传承手段保守、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从保护与传承的当代价值、现状等层面分析水族石雕,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保护与创新发展建议,为当地政府、高校、企业和设计师提供参考,有助于水族石雕文物的保护和水族石雕技艺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水族石雕;保护与传承;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03

2017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六)明确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对“非遗”水族石雕的传承,包括文物作品保护与创新形式传承两个方面,本着保护与及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使古代墓葬石雕作品在避免各种因素损害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创新形式的宣传与利用。当前,人们主要从互联网中获取各种信息,大量碎片化、时效性强的信息充斥其中,催生了各种新媒体宣传平台,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结合互联网技术,将数字化信息存储、展示陈列与创新设计、新媒体宣传等方式融入水族石雕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增强其社会影响力、促进创新形式的发展,增强“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文化语境。

1 水族石雕工艺概况及其当代价值

水族石雕起源于明清时期,分布在贵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榕江县、荔波县、独山县和都匀市的水族聚集区,是一种主要应用于墓葬建筑上的石雕技艺,集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于一体,以巧夺天工的造型和精美繁复的图案惊艳世人。其主要材料是当地出产的青石,传统的雕刻工具有凿子、锤子、斧子、刻刀、錾子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还出现了电钻、电锯、数控机床等新型雕刻工具。制作过程分为分割石料、线描勾图、凿刻图案轮廓、起底、粗雕、细雕等步骤。雕刻图案以动植物形象、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水族人民生活场景、二十四孝图等为主要题材,综合运用了浮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手法,视觉效果优美、艺术表现力较强。

水族石雕的当代价值应该引起政府和人们的重视,它不仅是研究水族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丧葬观念、审美特征的一手资料和重要参考,其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在为当代设计提供参考的同时又体现出中原文化、水族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的融合、渗透,而且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打造特色旅游村落,拉动经济增长,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水族石雕为石雕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依靠他们的实践在未来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 水族石雕保護与传承现状

2.1 政府制定保护政策,执行有待完善

水族石雕自从被收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等各县政府都纷纷对其提高了重视。从“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到石雕文物调查修复,再到采取数字化保护措施,还通过举办展览、比赛等形式加强宣传,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村落等方面入手制订详细且全面的“五年保护计划”,这是很好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水族石雕企业数量增加、“非遗”传承人人数增多且有年轻化趋势、成立专门的文物修复小组、发展旅游产业等。但是“五年保护计划”还有部分目标不够完善,尤其是数字化保护和宣传方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较少,导致水族石雕的保护与传承没有打破时空限制,活动范围仍局限于固定区域内。

2.2 部分水族石雕文物保护不当,受损严重

水族石雕文物主要存放在野外环境的墓葬群中,易受自然灾害、风化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墓葬群被政府划为文物保护单位,又因为具有紧邻村寨、处于水族聚集区等地理位置优势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保存较为完整。但是也有一些墓葬石雕作品因为所处位置较为偏僻,长时间无人打理,受风化等外力破坏较严重,石雕装饰图案变得模糊。一些村民私自非法占有古代墓葬石雕,将其构件拆解并应用于家装和公路铺设上,“有些村民直接将墓葬石板作为吊脚楼的奠基石或置于门前台阶等”[1]。还有些人因为垂涎石雕文物不菲的经济价值,铤而走险偷盗石雕文物,违反了《文物保护法》,不利于水族石雕作品的完整保存。

2.3 宣传意识薄弱,形式单一

当地政府、“非遗”传承人和水族石雕加工厂对水族石雕技艺的宣传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水族石雕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低于水族其他代表性“非遗”项目,如水族马尾绣、水书、水族剪纸。目前缺乏宣传水族石雕技艺的官方网站、影像和纪录片,水族石雕企业和工厂也忽略了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其他新媒体平台来宣传自己和水族石雕技艺,导致人们难以从网络平台获取水族石雕相关资料。

目前对水族石雕技艺的宣传还局限于博物馆、展览馆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且展览馆的数量较少,仅通过文字、图片等介绍和科普水族石雕的历史发展脉络、工艺和外观、传承人等内容,缺乏其他宣传途径,吸引力和趣味性有待增强。宣传途径单一导致受众范围比较狭窄,不利于水族石雕技艺在娱乐产业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政府和相关人员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平台,丰富宣传途径,更好地吸引受众关注水族石雕。

2.4 传承手段较为保守,产品形态固化

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榕江县都拥有不少水族石雕石材加工厂,如荔波县水利村便民石材加工厂、三都水族自治县水刀石雕厂等。工厂产出的产品以面向当地销售的石碑、石雕像、石桌、石凳等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从雕刻图案、雕刻手法和产品形态等方面传承了传统水族石雕技艺,不仅销量较高,同时也实现了活态传承。但是和其他“非遗”项目在插画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动漫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家装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的大胆创新和积极融入相比,水族石雕的传承手段比较保守,传播形象局限于传统石雕作品,难以扩大宣传范围、提高知名度。

3 水族石雕保护与创新发展建议

3.1 及时修复受损石雕作品

古代石雕文物作品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如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丙燕村的威远将军墓是为了表彰墓主人的卓越战绩而建,一旦遭到严重破坏便难以修复。当地政府积极介入水族石雕文物保护工作,对破坏、损毁和私自占有水族石雕文物作品的公民给予相应的资金处罚和刑事处罚。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明确规划“非遗”传承人或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水族石雕文物作品的保护工作。对水族各县区留存至今的非私人拥有或没有子孙后代传承的古代、近代水族墓葬石雕作品进行田野普查登记,定期进行实地考察、修葺和维护,及时修复因风化和雨水侵蚀而损坏的水族石雕作品,以免石雕作品的花纹和雕刻逐渐模糊甚至消失。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探讨水族石雕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2 “非遗”进高校,融入设计课程

积极响应国家“非遗”进高校政策的号召,推动水族石雕技艺融入高校设计教学。高校中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参与有利于水族石雕技艺的传播和创新设计。不仅可在课程教材中加入水族石雕的雕刻手法、透视表现、构图表现、雕刻题材、美学思想等相关知识的介绍,促进其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还应组织水族石雕“非遗”传承人、职业艺人与高校合作,让他们进入高校担任雕塑专业的校外指导教师。这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雕刻手法与理念在高校的雕塑设计、产品设计及其他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渗透,校外导师融入高校课堂,定期组织学生到野外水族石雕作品建筑群和石雕工厂开展田野调查与实地操作,亲身体验水族石雕的独特魅力,并提交考察汇报。

3.3 将“非遗”与文创结合,丰富传承手段

文创产品设计是当下流行的具有文化属性的潮流产品形态,是兼具审美性、功能性与文化内涵的高附加值产品,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消费语境和日常生活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吸引大批年轻消费者,促进传统文化快速传播。文创产品企业、设计师和高校学生可以依托水族石雕技艺设计出文创产品,填补市场空白,既能达到文化传播目的,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水族石雕具有较高的藝术审美价值,为文创产品提供了优秀的视觉形象参考。学习水族石雕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思想,形成水族石雕文创品牌,使产品既有精致美丽的外观,又有贴合生活的实用功能,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与消费者的审美。

3.4 将数字技术融入宣传

3.4.1 数字化陈列展示

数字技术在信息存储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凭借卓越的便捷性、高效性、超越时空限制等优势被广泛应用,通过对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的整理储存实现对“非遗”的数字化陈列和展示,可以极大地提高其传播效率、扩大受众群体。目前水族石雕技艺缺乏系统、全面的数字化资料,不仅在知网等网站能搜到的相关文献较少,而且政府官方网站和各大新媒体平台也缺少对水族石雕的介绍。展览馆对外展示水族石雕文物作品时可以进一步丰富展览方式,利用先进的VR技术,通过全息影像让观者深刻感受水族石雕的相关知识和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和学习。通过开发水族石雕主题APP和微信小程序、构建水族石雕技艺官网、开通运营水族石雕新媒体账号等方式,实现对水族石雕的数字化展示,注重优化视觉效果,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

3.4.2 新媒体平台宣传

“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化、内容即时性、传播主体多元化等特征……通过互联网以较低的成本将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全球的受众。”[2]新媒体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手机、电脑等工具的普及使其拥有了比传统媒体更庞大的用户群体。当下较为流行的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等,并且各种“非遗”项目在新媒体中的出镜率非常高。“在新媒体时代,运用短视频、VR/AR等新媒体创意传播形式,对‘非遗文化的内涵、渊源进行诠释。”[3]如展示苏州评弹的账号“方圆 琵琶三弦叮咚响”在抖音上拥有超40万粉丝,评弹艺人通过新媒体与观众互动,有效推动了苏州评弹技艺的广泛传播。

相比之下,水族石雕在新媒体上的宣传还有待加强,政府、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应该有意识地搭上新媒体这趟快车,可以注册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和哔哩哔哩账号等来宣传水族石雕技艺、水族文化、文创产品,拓展文创产品企业的销售渠道。企业、“非遗”传承人和其他水族石雕研究者、爱好者可以采用自媒体账号直播的形式,“面对面”地向观众展示户外的水族石雕文物、水族石雕制作过程等。利用新媒体可以使地域性的“非遗”走进大众视野,增加人们对“非遗”的了解和热爱。

3.4.3 与其他艺术形式跨界融合

“非遗”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机融合推动了“非遗”在年轻人中的广泛传播,它将二者的受众群体互相转化,实现了合作共赢。现在经常能在一些电视剧、电影、综艺、动漫中看到“非遗”的身影,创作思路多种多样,或提取视觉元素进行再设计,或以其为背景展开故事,或直接多角度讲述“非遗”本身。无论哪种方式,都做到了让古老的“非遗”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让人眼前一亮。推动水族石雕与动漫、电影、插画、家具、建筑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丰富水族石雕的宣传方式,有利于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水族石雕。

4 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非遗”文化的宣传要符合时代特征,只有做到积极宣传、贴近大众生活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非遗”才能更好更长久地传承下去。当地政府、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应该继续完善和深入对水族石雕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认清水族石雕的当代价值并以实际行动提供支持,及时修复受损文物,积极尝试以各种形式(文创产品、动漫、电影等)呈现水族石雕技艺,促进水族石雕在高校课程中的渗透,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平台宣传水族石雕,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 何晓倩.贵州水族墓葬石雕装饰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7.

[2] 朱金鑫.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以天长“天官画”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2):210-214.

[3] 罗业云,陈辰子.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意传播[J].新媒体研究,2021(2):19-44.

作者简介:刘鑫(1999—),男,河北邢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覃会优(1968—),男,贵州荔波人,博士在读,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新媒体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