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航拍中国》看国产航拍纪录片的影像传达与创新

2022-05-30白龙吴坚

新闻潮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

白龙 吴坚

【摘要】纪录片《航拍中国》实现了国产航拍纪录片影像传达的诸多创新。该片不仅以鸟瞰视角为观众提供全局的视觉感官体验,还释放出拍摄自由度,使拍摄镜头更富张力。该片巧妙运用社会和历史场景的人文符号,注重现代性与自然生态的和谐,让自然景观增添不少人间烟火气息。另外,纪录片也呈现出独特的影像美学,不仅擅于捕捉几何形状与线条,也为观众提供对称与重复的形式美学体验。

【关键词】航拍中国;航拍纪录片;鸟瞰视角;人文关怀;影像美学

由于航拍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成熟运用,曾经“此景只应天上有”的远离之美如今唾手可得。作为一部国产航拍纪录片的高水准佳作,央视纪录片《航拍中国》自2017年播出以来,每一季的收视率和口碑均获得优异成绩。该片优势不仅体现在单集投资高昂的大手笔上,其覆盖国土全境的航拍线路,也实现了中国航拍纪录片影像传达的突破创新。

一、自由飞行下航拍影像拍摄的技术创新

航拍是人类近代以来尝试的一种影像创新。第一张航拍照片诞生于1858年,是纳达尔从海拔1600英尺的系留气球上拍摄的法国巴黎城市景观,随后,摄影师们动用过热气球、风筝、双翼飞机甚至是鸽子来实现航空摄影。曾几何时空中透视只出现于圣经话语范畴,存在于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宗教论断和上帝造物的内涵看法之中,随着飞行器的诞生,航拍的视觉变革为所有人营造出了新的视觉探索空间。

(一)构成云端之巅的“上帝视角”

航拍的空中体验给观众带来的视觉独特性,是一种从上直下看世界的鸟瞰视角。即便曾经作为鸟瞰的地图也只有少数人有能力进行全景描述和洞察,对于大众来说,极少能体验到空中视觉呈现出的视觉差异。航空摄影揭示了地球表面上不同比例的图案,超越外观表面以及人们与世界互动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鸟瞰使视觉感受不再是不平等的。正如该片出现的腾冲火山群、霞浦滩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垄一样,人们只凭视野有限的感官体验无法对身处环境的地理构造、空间分布和立体场景有更为整体的感知,但借助于飞行器之“眼”却能够一览无余。

(二)带来拍摄自由度的纵深扩张

航拍实现了对不可见场景的探索,灵活的影像捕捉往往获得出乎意料的镜头画面。在艾斯纳看来,“以任何速度到达任何地方,在空间之中实现自由移动的摄像,是一种超越现有相机技术的镜头,实现了电影终极艺术目标”[1]。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日臻成熟,拍摄活动已不再受限于拍摄者手持摄影的肉身束缚,尤其是在捕捉跟拍运动感较强的追逐场景时更显优势。如《航拍中国》的不少画面就出现了紧张带感、有张力的运动镜头。从贵州凯里斗牛、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的俯冲滑雪,再到冬季那达慕赛马等运动场景,灵巧的无人机航拍设备从上方跟踪拍摄而不干扰摄影目标,捕获的航拍画面稳定且高清流畅。航拍灵活自由还体现在长镜头的巧妙使用上。能利用横向移动、纵向爬升和俯冲,无须多镜头拼接就可实现一镜到底,形成远中近景逐渐演进的连贯画面。在第二季成都人民公园的喝茶场景中,航拍器随着茶艺师傅的步行路径,连贯地将掏耳朵服务、画家彩绘扇子、三大炮小吃制作、长嘴壶茶艺表演四个场景串联起来,一气呵成地将成都人“摆龙门阵”的悠闲生活缩影呈现出来。

(三)建构鸟瞰空间的感知体验与连贯意义

像建筑设计杂志Dezeen拍摄的《海拔》纪录片所描述的那样,无人机拍摄改变了城市的空间景观,变成人类额外的一只眼睛,从而抵达无法去到的地方。在列斐伏尔看来,人类在坚持自主支配和生产创造空间的追求从未停止,航拍创造的鸟瞰空間将“主体感知空间的活动、生命空间的活动,与客体科学技术空间结构之间的分裂通过空间意识形态建立起来,而这些意识形态将科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一起,使空间时间连贯一致”[2]。航拍者、导演将自己对鸟瞰空间的理解,转化为一套自上而下的空间叙事和空间生产策略,将曾经疏远的自然空间赋予了一种时空结合的象征性抽象概念,越来越与人类的社会空间联系在一起。航拍能把不同空间串联到一起,如该片对第二季江苏苏州昆曲传习所的拍摄,航拍器穿越了室外—室内的不同场景,避免了蒙太奇剪辑手法对时空的分解和镜头的重新组合,完整展示从昆曲演员的日常练习再到登上舞台表演的场景演变全过程,让时空概念融为一体。可见航拍在垂直空间发挥优势的同时,在水平位置的移动拍摄也能轻巧操控。

二、人文元素的巧妙运用与有机结合

与《野性中国》《时间的风景》等风景纪录片不同,《航拍中国》记录片不仅突出了瑰丽景色,更关注到人作为个体的微观叙事,融入众多人文元素,把航拍镜头聚焦于中国鲜活的个人、群体和社会活动。该片通过航拍镜头,深入民族地区和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观众在了解自然奥秘和探索未见之境之外,还能体会出人和生命的力量。

(一)释放对比与平衡的人为感知张力

该片善于利用宏大的空景与人物、生命体进行比较,以此呈现宇宙无限与人的渺小,这是一种无声叙事。宏大与渺小对比,往往能形成一种隐喻。如拍摄华山青龙背攀爬的登山者,航拍镜头持续爬升,大场景之下就形成了一种隐喻。登山者尽管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但芸芸众生依然身处探索路中,未来之路依旧漫长。该片并没有把航拍的生态影像视为大自然简单的素材拼接,而是重视人的元素运用,折射出人类驾驭、掌握自然规律的智慧所在。在展示宁夏彭阳、云南哈尼梯田画面之时,航拍叙事的侧重点也转移到了人的力量,强调正是先民通过在荒芜贫瘠的山地面前长年累月的开拓,用层层叠加的梯田书写了自己民族的开垦史,这才造就了梯田奇观。

(二)社会、历史、人文元素的有机结合

为了避免观众沉醉于构图、线条和色彩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人文地理内涵,《航拍中国》纪录片努力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选用了不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典型民俗活动、节日庆典和体育赛事,如诸葛村迎板凳龙灯会、景洪泼水节、赛里木湖环湖自行车赛、黄河金岸国际马拉松等社会文化现象。近距离的飞行器航拍能使人文特写更为细腻,既有历史场景的对话、市井人家的互动交往,又有民族文化的多元呈现,从而避免了大场景纪录片始终以“上帝的视角”所呈现的宏大叙事疲劳,用镜头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如从福建姑田的游大龙、成都宽窄巷子的游客体验,再到广州泮溪酒家的早茶场景,多是近距离地展示人间烟火。

(三)现代性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影像叙事

法国地理学家古鲁曾使用有机的现象学航拍方法,在东京三角洲的城市与河流之间建立起多种社会关系模式,在自然景观和建筑形式之间营造出一种和谐之美。这种航拍构思也广泛体现在《航拍中国》纪录片中,如对港珠澳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大桥等宏伟人工建筑,拍摄者借用航拍的俯瞰视角将现代化的建筑空间与海天一色的自然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于此,纪录片还对于熟悉场景与陌生空间的契合度拿捏精准,既出现了各地代表性建筑、地标和景点,又呈现出小众独特的自然风光美景,实现了城市与乡村发展面貌的平行叙事。现代性与自然生态发展的平行叙事,进一步呈现出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向推进。

三、航拍影像的美学创新

航拍器材没有自己的美学主张,它的运动受人的意志支配。为此,摄影者要不断地思考如何处理图像,寻求创新超越。

(一)几何形状与线条构图的艺术美感

几何线条是纪录片出现较为频繁的视觉构件,航拍技术的运用能将线条的艺术表现推向前端。用富于变化的几何线条作为自然界的形式母体,可以彰显一种流动的生命力量,给观众极简却又极致的直观视觉体验。该片导演组善于利用山川河流、民居建筑等视觉元素塑造出别样的构造视角。如兴义万峰林的锥形样貌、福建霞浦滩涂的渔船组合、环绕南京美龄宫的梧桐树“项链”形状以及永定土楼承启楼圆形构造,不仅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独特状貌,还传递着新与旧、刹那与永恒以及自然与文明的美学主题。他们从中国境内大江大河、林海草原和道路建筑之中选取有棱有角的画面造型,注重线条和纹理的视线引导,配合不同时段的光影投射,形成极具动态张力的构图布局。从福建武夷山九曲溪、广东南岭西京古道,再到四川若尔盖黄河九曲第一湾,曲折蜿蜒的河流和道路都是形成自然线条的独特场景。

(二)对称与重复元素的形式美学体验

运用航拍无人机,能完成多个对称场景的拍摄,让观众体验到对称均衡的美感。如该片导演组在新疆一集中,对特克斯县的展示,就是一种创新。特克斯县城围绕《易经》八卦图来布局设计,呈放射状圆形,在俯视视角下,有一种对称均衡平稳的美感。还有广州的天河CBD中心轴的走向,导演组也是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密集的现代性建筑群当中。这种类似安德森的对称式构图,让主体看起来更为突出。导演组在福建“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的航拍运镜,也尝试将对称和不对称元素组合在一起。重复的视觉元素拥有统一性和规律性的布局,利用全景展示规模庞大的重复元素更容易抓取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形成带有节奏的协调性画面。该片出现的陕西的苟池盐湖、江苏的兴化垛田、福建埭美的红砖古村落,再到云南澜沧江边上放飞的孔明灯,都是以人造的重复元素构成一种成“系统”的特定景观,这种系统化、阵列化的重复元素营造和烘托出具有宏大气势的主题,也在喻示着人类社会的卓越成就和文明进步。

(三)光影与色彩交相辉映的艺术主张

《航拍中国》往往能在黄金时段捕捉到最佳的光线效果,从而营造出明与暗的绝佳对比,这种捕捉阳光的非凡能力令摄影主体的质感、轮廓、颜色、形状有了活力和生命,让观众能在实境中感受乡土中国的脉搏。如表现黑龙江篇的镜泊湖景区火山口地下森林时,该片有效利用阳光透过云彩的瞬间之美,形成光线折射变形的丁达尔效应画面,而森林轮廓和色彩也因有了光影的艺术散播呈现出别致风采。这种光感效果营造的神秘感和立体感并不是孤立呈现,也注重与线条、色彩配合来烘托场景。如在新疆篇中该片将开都河的曲线之美与日光倒影结合,构成和谐自然的光影美韵。而表现安集海大峡谷时则是将砂泥岩的色彩之美与映射光线结合,描绘出一幅大地抽象画。作为一部纯正的4K纪录片,《航拍中国》在处理主题和色彩表现力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与乔治·里埃埃所坚持的观点类似。色彩的呈现不仅仅是在场的对比,这一点,该片导演组注意到了。他们利用穿越时间的色彩对照来反映四季变化的九寨沟,采用延时拍摄的办法展示上海陆家嘴带有现代气息的摩天色彩,不仅有大自然留下的迷人色彩,人为的缤纷色彩呈现也同样撩人,这是赋予人们希望和美好的表现手法。新疆石河子彩色棉花采摘、福建永春县的制香场景,以及云南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的鲜花互市,这种带有中华民族汗水印记和真情实感的斑斓色彩,带来更巨大的情感力量和未来隐喻,共同描绘出中国社会奋斗之下有梦想、有收获的喜悦色彩。

四、结语

真正优秀的航拍纪录片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大场面、空场景的视觉感官体验作品,更要结合现代技术、人文和美学方面的综合元素,通过镜头之间精彩的艺术再造来释放创造意义,让观众从情感、意识、欲望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航拍中国》无疑成为未来国产航拍纪录片的一个优秀典范,它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观众,以“我”的视角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观看奇观,形成对唯美线条、全景空间的视觉感官刺激,也唤起观众对中国的锦绣山河、现代城市未来前景的向往,勾起背后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Eisner,L H.Murnau.By Lotte H. Eisner[M].Berkeley & Los angeles:Univer? 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84.

[2]Jasmin Weinert. making sense of lefebvres“the production of space”in 2015.a review and personal account[EB/ OL].(2015-08-21).[2020-06-18].https://blog. ethnologie. uni-halle. de / 2015 / 08/%E2%80%A8the-production-of-spa ce/#footnote_3_222.

(編辑:沈桂才)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苍凉背后的火光——迟子建散文中的隐喻意象赏析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