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析

2022-05-30曾雪银晓芳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21期
关键词:川崎丙种球蛋白皮质激素

曾雪 银晓芳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源于院内收治川崎病患者110例,首次丙种球蛋白大剂量治疗后有效患者为敏感组85例,无反应患者为无反应组25例,对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后续治疗进行探讨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現为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改变;无反应组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于敏感组(P<0.05);两组丙种球蛋白(IVIG)首治时间、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丙氨酸转氨酶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结果,PLT、WBC是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P<0.05);无反应组25例追加丙种球蛋白,其中18例患者追加1次同剂量丙种球蛋白(2.g/kg)者退热,7例患者在追加1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g/kg)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退热。所有患者均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结论: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临床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较高,PLT、WBC是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患者确诊时一旦出现PLT、WBC异常,应警惕无反应型发生。追加治疗中激素可使用,效果明显。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颈部淋巴结肿大;糖皮质激素;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

【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2)21-0064-04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5岁以下的孩子好发,它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的非特异性血管炎,以小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为主,可形成冠状动脉瘤,造成血栓性梗塞、狭窄甚至心肌梗[1]。川崎病是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川崎病患者若不接受任何治疗,其冠脉损害的概率高达20%~25%。在发病初期(10天以内),给予丙种球蛋白(IVIG),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治疗KD的有效措施[2]。此法不但能快速退热,还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据相关文献报道,IVIG的使用可降低KD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至5%~6%。更有文献报道,10%左右的患儿对IVIG使用无反应,IVIG首次给药36小时,部分患儿仍然有持续的发热或再次出现发热,称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3]。国外文献报道目前存在10%左右的无反应型KD,但是目前国内尚无大规模的文献报道,对风险因素缺乏系统性的分析[4]。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进行调查和研究。详细内容见下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川崎病患者110例,以首次丙种球蛋白治疗是否有效进行分组。敏感组85例患者,男性65例,女性20例,月龄(24.25±2.15)个月;无反应组25例,男性17例,女性8例,月龄(24.33±2.09)个月;对比研究前获得患者基线信息无差异(P>0.05)。患者的签署研究同意书。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在我院完成本次治疗;年龄在18岁以下。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疾病;心肺疾病;过敏反应;中途退出治疗。

1.2 研究方法

110例患儿根据IVIG 2 g/kg使用1次治疗后视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组:(1)在治疗后48小时内,如果温度低于38 ℃,则被归为敏感组;(2)48 h后,如果体温仍然在38 ℃以上,或给药后2~7天后再次发热,并符合至少一项KD诊断标准者,则被归为无反应组。

研究方 法:分析总结了两组儿童的一般情况、第一次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时间、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丙氨酸转氨酶(ALT) 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实验室指标。针对后续治疗方案追加效果进行追踪分析。

1.3 观察指标

KD诊断标准:以《儿科学》教科书第9版、美国心脏协会(AHA)2017年川崎病诊断标准[5]。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诊断标准:发病初期(10 d)接受IVIG 2 g/kg治疗,并在48 h后体温>38 ℃ ,或给药后2~7天后再次发热,并符合至少一项KD诊断标准者[6]。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22.0作为数据处理工具。计数资料表示为[n(%)],检验为χ2计算;计量资料表示为(x—±s),检验为t计算;多因素分析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表现对比

主要临床表现为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改变;无反应组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于敏感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单因素分析

两组IVIG首治时间、WBC、PLT、Hb、中性粒细胞比例、CRP、ESR、ALB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因素结果,PLT、WBC是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P<0.05)。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中录入单因素分析当中P<0.05的变量进行赋值,表3为赋值结果,见表3、4。

2.4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再治疗

无反应组25例追加丙种球蛋白,18例患者追加1次同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者退热,7例患者在追加1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者退热。所有患者均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治疗。

3 讨论

KD是一种以血管炎为主的疾病,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最大,可造成冠状动脉病变,造成缺血性心脏病,甚至有生命危险。KD在急性期的治疗中,以控制炎症为主,并预防其对冠状动脉的损伤[7]。KD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但其缺乏特异性,且多为常见症状,需与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猩红热、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等多种病症相鉴别[8]。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处理,可能会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概率。为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及早进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9]。若能从早期常规检查中发现 IVIG无反应性 KD,则可以更有针对性的选择治疗方案。

静脉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显著减少川崎病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的损害。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主要作用是通过阻断自身抗体、抑制淋巴细胞及增殖、调控 Fc受体的表达、功能、抑制补体[10-11];其次,丙种球蛋白有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生成和免疫抑制的功能;T细胞和 B细胞激活和分解的作用也是同样的。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对 KD儿童氧化应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但在少数情况下,第一次治疗的结果并不理想,分析其原因:(1)在川崎病的发生中,有许多途径参与了炎症反应,而丙种球蛋白仅能抑制一些主要的传导途径[13]。(2)儿童体内的免疫功能细胞激活,体内产生大量的炎症细胞,而丙种球蛋白含量则相对低。(3)川崎病的个体效应细胞 Fc段发育不够成熟,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不能完全发挥[14]。

研究中,主要临床表现为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改变;无反应组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于敏感组(P<0.05);及早发现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KD,并及时进行治疗,可以降低对儿童的损害。临床报道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KD患儿临床表现中,颈部淋巴结肿大患儿发生率显著较高,而本研究中所得结果与此较为一致。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以往文献报道的差别很大,有待于更多的更进一步的研究[15]。在疾病和危重的诊断中,及早发现疾病和危险因子是非常重要的。已有文献报道,糖皮质激素可用于儿童 KD,并能有效地控制其全身症状,而对经济状况较差的病人,亦可采用糖皮质激素,但应及早应用,以促进其良好的疗效。同时研究中因素分析结果,两组IVIG首治时间、WBC、PLT、Hb、中性粒细胞比例、CRP、ESR、ALB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结果,PLT、WBC是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P<0.05);结果表明,PLT、WBC有可能是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KD的治疗可以采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研究之中,无反应组25例追加丙种球蛋白,18例患者追加1次同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者退热,7例患者在追加1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者退热。所有患者均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治疗。KD患者血浆中单核细胞趋化素1及 TNF含量的降低是糖皮质激素治疗 KD的重要因素。已有的文献报告表明,糖皮质激素对人体温度的调节效果更好。另外,使用糖皮质激素与2次IVIG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防治效果没有差别[16]。许多学者和专家建议追加丙种球蛋白,但仍然有少部分儿童在接受第二次注射后仍然没有任何效果,此时可以与糖皮质激素结合。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细胞膜糖皮质激素受体,从而使细胞膜稳定,抑制受体激活,从而阻止炎症因子的产生,但同时也会破坏成纤维细胞,阻碍血管的修复,从而使血小板聚集,从而促进血栓的生成[17]。对于糖皮质激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应用和剂量,但需要联合应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综上所述,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临床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较高,PLT、WBC是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川崎病患者确诊时一旦出现PLT、WBC明显异常,应警惕无反应型KD的发生。追加治疗中激素可使用,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黄玉娟,黄敏. 川崎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预测模型研究现状[J]. 临床儿科杂志,2022,40(7):481-487.

[2] 张玉杰,白海涛,陈培玲. 血清铁蛋白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预测价值及新预测模型的建立[J]. 中华儿科杂志,2021,59(12):1080-1085.

[3] 张慎荣,周芳,邵启民. 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疗效[J].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57-60.

[4] 陈丽琴,宋思瑞,张晗,等.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易感基因研究[J]. 临床儿科雜志,2019,37(10):721-726.

[5] McCrindle BW,Rowley AH,Newburger JW,et al. Diagnosis,Treatment,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2017,135(17):e927-e999.

[6] 谢丽,沈凌,黄蓓. 选择性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J]. 儿科药学杂志,2021,27(6):24-27.

[7] 黄向阳,张琼惠. 氯吡格雷辅助治疗儿童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效果[J]. 儿科药学杂志,2021,27(2):24-27.

[8] 张丽. 川崎病的诊断要点[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8):569-572.

[9] 韦海涛,汪希珂,陈林,等.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探讨[J]. 贵州医药,2019,43(8):1285-1288.

[10] 田秀丽,李成荣,李秋,等.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急性期川崎病IgGFc受体和TLR4表达的影响[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3(3):201-205.

[11] 张孝兴,李倩,周巍玲.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完全与不完全川崎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1,32(11):1654-1658.

[12] 刘晶,杨波.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的影响[J]. 海峡药学,2020,32(8):159-160.

[13] 彭宇,刘小惠,段炤,等.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耐药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170-176.

[14] Koichi M,Tetsuji K,Yoshihiko M,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plus prednisolo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Post RAISE):a multicentre,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2018,2(12):855-862.

[15] Huang C,Wu F,Chang Y,et al. Comparison of risk scores for predicting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resistance in Taiwanese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2021,120(10):1884-1889.

[16] 李海霞.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聯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13例临床分析[J]. 健康前沿,2018,27(5):151-152.

[17] 雷雯,王凯凯,王卉. 川崎病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构建[J]. 宁夏医学杂志,2021,43(1):86-88.

猜你喜欢

川崎丙种球蛋白皮质激素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生发Ⅰ号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斑秃患者秃眉的临床观察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33例早期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