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探索

2022-05-30赵玉明

新课程·上旬 2022年20期
关键词:工匠劳动者劳动

赵玉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达成深度渗透,既能挖掘劳动资源,又能丰富语文劳动教育素材。为了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学习更多的生活劳动技能,语文教师要时刻牢记:劳动课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通道,语文是学生成长教育的基础学科。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能为学生找到更加丰富的成长路径,使其观看自然风景,聆听劳动之音,有所感怀,懂得生活。语文学习和劳动教育结合,能为学生提供适应生命成长所需要的教育途径。学生的“耕读”探索能使其成为“有理想、懂实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劳动创造了社会价值,造就了现代的人类,古往今来,有众多诗歌和文章都赞美了劳动,歌颂了劳动者。陶行知先生对劳动的意义、价值和路径,以及劳动对教育的积极作用等都有所阐发。而在今天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实现劳动品德的提升、劳动智慧的增长,并拥有强健的体质,是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教育新目标。通过语文与劳动的结合性教学,“劳动者是最光荣的人”这句话将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涵养“大国工匠”、培养“未来劳模”的教育指导思想,是一种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生产,融合传统劳动习惯和意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队伍的良性教育思路,也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教师通过多元整合、跨界协作,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通和融合,可以达成更好的生命教育目标。本文将就此加以探讨,研究这一创新的教育领域,为同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挖掘高中语文劳育素材,学会劳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者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人,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鲜活的劳动教育素材,这对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设计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了解劳动实践活动的内涵。为了促进学生快速成长,首先应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劳动素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劳动,为什么要劳动,如何传承劳动中的工匠精神,从而能汲取老一辈革命志士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团结向上。比如,在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而且要让学生对袁隆平院士心怀崇敬之情。劳动者最光荣,袁隆平院士有丰富的科研经验,他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平时经常来到实验室,亲自到田间进行实验操作,这种伟大的质朴意志,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的精神,正是老一辈革命者躬耕自律的真实写照。中国也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劳动者的不懈努力而变得越来越强大的,因此,从高中语文教材中找到劳动教育素材,并将其融合到日常社会生产和实践中,通过学习袁隆平在水稻实验田研究杂交水稻生长情况时的点点滴滴,能聆听劳动的乐声,学习劳动者的品质,展现劳动者的风采,致敬生命的创造者!

二、感受劳动教学题材审美含义,劳动者最美丽

教材中关于劳动题材的课文有很多,有的是文学名著,有的是散文篇章,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蕴,同时也揭示了劳动和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语文学科中有很多关于劳动题材的课文,也有一些与劳动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劳动中所蕴含的改造世界的美感和劳动本身的韵律之美,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审美启迪。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劳动知识有相关性,同时学生还能通过语文课文的生动描绘,受到独特的审美熏陶,在语文课上学到更多关于生活和劳动的知识,感受与劳动相关的优美文字,学会从劳动题材课程教学中延伸独特的审美能力。比如,在学习《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延伸性的讲解,由于学生平时没有机会观察农耕或者季节变化的经验,对田园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乍一听到古诗中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并不理解,教师可给他们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实际是“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片,感受到了季节变换时大自然色彩更迭所带来的美感和震撼。

然后教师给学生讲述农耕的乐趣,农民伯伯在一次又一次的农耕中获得了收获,从而能感受到生命力的强盛和伟大,在描写这些农作物生活、生产的场景时,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愉悦,作者在讲述每一个场景的景物时,娓娓道来,诗中有一种闲适的快乐。把劳动与语文诗词相结合,能表现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伟大意志,文人的诗句诠释了劳动最光荣的理论,而文学作品对劳动的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坚持体验生活,勇于奋斗,改变生活的决心,让学生在阅读时得到了独特的审美意趣,并且感受到了正能量。

三、结合语文课程学习,体验劳动中的情感

有的语文课文中有劳动题材的内容审美表达较含蓄,但是却引人深思,不仅能让学生自行领悟和欣赏文章精华,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其中所内含的深沉的爱。引导学生能从教材中引出生活,又能从教材中走到生活中去,应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勞动者,帮助家人分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既能激发其热爱劳动和参加劳动的热情,又能让语文教材和劳动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勤劳奋斗的劳动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就现有的教育教材内容加以探讨,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劳模事迹以及劳动精神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等,不仅能凸显语文学习中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而且能让学生意识到是劳动人民建设了美好的中国。从语文学习中延伸到学生身边的劳动人民,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学生父母的劳动精神尤其令人感动,也是最真实、最生动、最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劳动案例。比如,课文《台阶》中所写的父亲,就是一名平凡朴实而又感人的劳动者,父亲的一生都在没日没夜地从事繁重的劳动,种田砍柴、捡鹅卵石、编草鞋、背青石板,通过一生的勤劳和奋斗才做成了九级高台新屋,台阶建好之后,父亲的身体累垮了,作者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最终对父亲孜孜以求、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领悟,恰恰是学生在看到这篇文章时的感受。劳动不仅可以展现在物质层面,还能展现在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层面,《台阶》中父亲的形象恰恰说明了平凡的劳动人民所做出的不平凡的社会贡献,令人感觉很温暖,也很感动。

四、学习劳动精神,感受工匠精神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民族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有无数的劳动者进行社会实践,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劳动实践教育并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融合课堂内外,学好高中语文和劳动学科,从而能使学生养成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观念,并培养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看待语文课中的劳动精神以及劳动者的社会实践内容时,不仅应该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认知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把握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工匠精神恰恰是智力和劳动教育相得益彰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在手工业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内核。比如,在学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文章时作者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工匠精神,深入剖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且把工匠精神和时代品质的具体内容写得令人深思。文章中的“天眼之父”南仁东专注研究“中国天眼”近三十年,用自己漫长的人生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伟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为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奇迹,而这些奇迹的诞生恰恰是由中国人民永不放弃的顽强精神所铸就的。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而学生在语文劳动课程的整合学习中也应该意识到,做人做事要精益求精,要本着工匠精神,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事,成为民族复兴的合格接班人。

生活是一种教育,劳动就是生活,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全面加入劳动元素,有意识地把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这不仅是新时代的呼唤,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现代教育教学新思路的一种尝试。结合语文学习,选择其中的劳动题材文章,按照新的形式和要求进行全新的解读,帮助学生认识劳动、重视劳动、尊重劳动者,并崇尚传统的劳动美德,从而能让学生通过语文及劳动的融合性学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为未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合格的劳动者。

注:本文系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2021年度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变革研究——以临夏中学社团活动为例”(课题立项号:LX[2021]ZX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马彩霞。

猜你喜欢

工匠劳动者劳动
劳动者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