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2022-05-30徐伟

新课程·上旬 2022年28期
关键词:中华德育传统

徐伟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小学德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有了新的标准与要求。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优化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有效融合,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对学生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当科学、合理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展开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渗透策略,以期能够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在小学阶段,德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德育中,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充分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在小学阶段的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相互结合已经成为当下所关注的焦点。

一、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有许多外国文化已经渗透至我国青少年群体。小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保护与弘扬意识,这也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阻。对于小学德育而言,在教科书中较少详细描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小学生难以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小学德育中,需要教师有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在恰当的时间,以合理的视角,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程度,促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价值,进而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意识与习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德育课堂教学的气氛普遍轻松,但是学生对德育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却并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德育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对德育现代化的发展会产生阻碍。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课堂有效整合,从而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有效改变学生对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的认知,在拓展自身逻辑思维宽度与广度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其构建立体化的个人道德素养,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小学生高质量成长与发展,有效推动我国小学德育现代化进程。

二、在小学德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探究

(一)深入挖掘文本教材,阐释相关传统文化

现阶段,伴随着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现代化教育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关注度更高。在编制小学德育教材时,虽然已经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德育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但客观来看整合的程度仍较低。德育教材仍然注重对德育知识概念等内容的讲解。因此,为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深度融合,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在深度挖掘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其与传统文化进行关联,进而在展现教学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性格及品质,帮助学生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挖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悬挂、张贴在学校的走廊、公告栏等,主动向学生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我国传统节日向学生介绍有关节日的来历、习俗等,充分发挥教育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结合德育活动,整合传统文化元素

对于小学德育来说,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初期,其性格相对活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依靠传统的方式开展教学,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下,无法深度融入课堂。因此,新时期教师需要整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有效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热情,产生对传统文化探索的欲望,并能够在探索过程中由内而外地迸发出民族自豪感。另外,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诗歌、古词等经典著作的朗读比赛,进而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内容进行串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帮助学生有效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提升个人德育修养,并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加强课前和课后的渗透,提高传统文化的整合

在小学德育过程中,科学、有效的课前阅读指导极为重要,同样合理、规律的课后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前者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学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后者能够加深学生对小学德育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应当注重课前、课后两个阶段的学习,提高传统文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整合。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首先针对与所讲知识点有关的传统文化故事、案例等进行总结,并将这些内容借助多媒体、微课、在线课程资源等形式向学生讲解,将其与德育知识点建立关联。而在课后渗透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所讲内容,安排与之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作业的主题等,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在小學德育中,课后作业的布置和练习是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效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小学德育教师能否科学地布置安排课后作业也将关系到小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中,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表现在课后的课程作业中。教师需要加强课后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丰富性,并在课后作业中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德育学科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德育课堂结束后能够独立、自主地阅读德育家们的故事趣闻,并针对最感性的故事记录自身的感触与理解观点,在教学开始前可以发言分享,以讲故事的方式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接下来的德育课堂教学。

(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渗透传统文化的氛围

对于小学德育而言,传统模式下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有效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德育的需要,同时对德育知识的宣讲、技能的培养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营造小学德育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教师应考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规律以及自身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开展合作式学习、游戏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其中。如在清明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让小学生感悟战争的残酷,珍惜当下的生活。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烈士们的英勇事迹,相应的爱国情怀也将得到提升。再如,教师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活动,在实践中体会屈原对国家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重阳节时教师带领学生慰问孤寡老人,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社会中需要对弱势群体投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并在日常也更加关爱家中长辈。通过此种方式,将可有效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德育的成效。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小学德育中,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德育教师的具体职责,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有效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使学生了解德育的学科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德育以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文本教材,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结合德育的活动内容整合传统文化,加强课前、课后的渗透以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在德育教学中有效引入传统文化,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