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2022-05-30董国财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杨靖宇抗战民族

董国财

2020年,由央视出品的纪录片《他们与天地永存》感动了无数观众,纪录片将抗日时期16位英雄人物和集体的英勇事迹,以平实的叙事方式搬上荧幕。两年后,该纪录片的第二季《你是我的英雄》已经开始了拍摄,不久就会和大家正式见面。两季故事,真实还原历史底色,再现了中国人民十几载的艰苦抗战和不朽的爱国情怀,让我们得以仰望那段壮怀激烈的岁月,聆听英雄内心的声音。

龚自珍说过:“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前不久,发生在南京玄奘寺的事件引发了众怒,虽然当事人受到了惩罚,但此事留给我们的反思却不能一挥而去。近年来,有些人否认、歪曲中国历史,甚至有些人選择性地遗忘历史,归根结底就是对历史的疏离,对沧桑正道的背叛。前世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只有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素材看点·记忆】

南京之殇

2022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即将到来的12月13日,也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至1938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30万。

余昌祥老人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老人在世时,常常向人们讲述那段沉痛的记忆:那时,他还是个10岁的孩子,为了活命,他和祖母不得不躲进一个下水道中。余昌祥曾目睹了日本兵虐杀中国人的场景,“日本兵在城里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父亲在那期间也不幸被残杀,之后连尸首都没找到。我亲眼看到日本兵用刺刀对着中国人的喉咙。一刺一捅,人就这样丧命了。”

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的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过去一个星期的恐怖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我做梦也没想到过日本兵是如此野蛮,我想人类历史上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如此残暴的事了。”“就像在野外猎杀兔子一样,许多百姓在街上被日本兵随意杀掉。从城南到下关,整个城市到处是尸体。”“真叫人难受,但我认为,应该把事实记录下来,让大家了解真相。”1938年1月23日,约翰·马吉拍摄的胶片画面被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缝在驼毛大衣的衬里中,偷偷带到了上海,影片被命名为《南京暴行纪实》,先后在日本、德国等地放映。这份长达400英尺、分为8卷的胶片,是留存至今的、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是全世界最早、最多的有关这段历史的图影血证,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

1997年,美籍华裔历史作家张纯如第一本用英语讲述“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在美国出版后反响强烈,迅速跻身《纽约时报》畅销书冠军。该书还附上了数十张珍贵的图片佐证,而这段历史在当时的西方国家还几乎无人知晓,张纯如让真相大白天下。

藏在电影里的历史

2022年8月2日,老战士郭荣熙在浙江诸暨市人民医院逝世。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作训科参谋,是长津湖战役中带领爆破小分队首炸水门桥的传奇英雄。2022年2月,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片方发布了英雄原型特辑,郭荣熙作为水门桥之战的亲历者,向观众讲述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历时28天的长津湖战役,被公认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会战之一。这场战役,让一向所向披靡的美军陆战队第一师遭到志愿军的毁灭性打击,美国人将这场战争称之为陆战历史上的“地狱之行”。“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战争走向完全改变。

实际上,这场战役赢得并不容易,无论是装备还是后勤保障,与美军相比,志愿军可以说是以卵击石。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志愿军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最终拿下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长津湖所在的地区被称为是北朝鲜地区最为苦寒的地方,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1950年,朝鲜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寒冬,温度降到了30摄氏度以下。由于长期驻扎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再加上缺少棉衣棉鞋,没几天,战士们就出现大面积的人员冻伤,很多人的脚趾头都冻掉了。除英勇战死的英烈外,三个“冰雕连”仅有两人生还。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在长津湖战役中,冻死在雪地里的战士宋阿毛留下的绝笔诗,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牺牲在长津湖战役中、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的心声。

素材运用

诗人田间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小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面对侵略者,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或拿起钢枪,或拿起纸笔,或高声呐喊,毅然奔赴在抗战的路上,这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而幸福的生活。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如今,侵略者的枪声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里,卢沟桥上的烙满时光印记的石狮子,亦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山河日新,国力日强,但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当我们享受着当下的平静生活时,我们永远不可能忘记那些惨遭迫害的同胞,也永远不可能忘记那些抛家舍业、奔赴战场的英雄。勿忘国殇,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正是对历史的最好告慰。

【适用文题】我和我的祖国;敬畏历史;见证……

【素材看点·英雄】

张自忠: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天津没守住,我走了;北平没守住,我走了;华北没守住,我走了;今天,我张自忠不走了!”这句话中提到的人,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50个同盟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牺牲的最高军衔将领——张自忠。

1940年5月,日军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面对悬殊的敌我兵力,张自忠没有留在后方指挥,而是亲自带兵与敌决战。他下发了亲笔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他在被包围时绝不退让,弹尽粮绝的紧要关头,日军包围圈的东北角尚有一个缺口,部下多次劝他退走,他都厉声拒绝。当时已身负多处伤口的他说:“我这样死,对国家,对人民,良心平安。”5月16日下午4时,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年仅49岁。

张自忠牺牲后,日军指挥官大为震惊:一位中国军队的总司令竟然阵亡在前线!日军对张自忠的英勇由衷敬佩,于是列队脱帽向他的遗体敬军礼,并用上好的棺木盛殓安葬后竖立灵牌。不久后,第三十八师师长黄维刚将张自忠的忠骸抢回。护灵车队路过宜昌时,城内10万群众自发送殡。日军飞机三次飞抵宜昌上空盘旋,但是无一人躲避。日军飞机离开,未投下一弹。

杨靖宇: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先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的杨靖宇,为了打破敌人封锁,他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了很多密营,用以储存抗战物资。但在生死关头,第一军一师师长程斌叛变,带着敌人把抗联的70多座密營一一破坏,一夜之间,杨靖宇的队伍陷入弹尽粮绝之境。

1940年2月23日,和大部队打散且数天没有进食的杨靖宇遇到几位上山打柴的村民,便拿出钱让他们帮忙买些食物和棉鞋。没想到,其中一位村民竟然将遇到杨靖宇的消息泄露给了敌方。敌军接到情报后,马上将杨靖宇所在的濛江县附近的密林包围起来。带队的敌军头目向他喊话:“如果你肯投降,一定会得到重用。”杨靖宇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还在各地转战,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也将抵抗到底,开枪吧!”劝降不成,敌人恼羞成怒地朝着杨靖宇藏身处猛烈开火,杨靖宇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惨无人道的敌军割下了杨靖宇的头颅回去邀功,还极其残酷地剖开了他的遗体,他们不能理解,被包围追击了五天五夜、没有丝毫机会弄到食物的杨靖宇是怎么在冰天雪地中生存下来的?解剖的结果是,杨靖宇的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没消化的树皮、棉絮和枯草梗。

方大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这一带寂静无人,正是战场地带,伤亡的兵士想必都已由双方运回了,只剩下一匹死去的骡子,肚肠还流露在腹外。”写下这段话的是“七七事变”爆发以后第一个来到战场的新闻记者方大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方大曾的脚步紧紧追随着中国军人反击的炮火,哪里有战斗,他就奔赴哪里。从1937年7月到9月,方大曾的足迹遍布河北与山西各地,向全国发出了大量关于抗战的报道。在创作最活跃的两三年里,他留下了大量在摄影技艺上可与其同时代的摄影大师布列松、何奈·布里、尤兰史·密斯齐相媲美的作品。作为首位到达“卢沟桥事变”现场的摄影记者,他拍摄的大量具有玛格南图片社风格的影像,是当时国内主流媒体乃至西方媒体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手信息。人们在方大曾的摄影和文章中,看到了日寇的残暴,也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忠勇。

1937年9月,25岁的方大曾赴当时战事最吃紧的保定采访后失去音讯,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踪迹,一切戛然而止。方大曾失踪后,他的母亲一直不肯搬离老家,在老宅中苦苦等待了 32 年,直到去世。周围的人问过方大曾母亲为何不搬家?她说:“我要等着我的儿子,因为我跟他约定了,他以后是要回来找我的……”

素材运用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屈辱,于沉睡中惊醒的中华儿女,从心底里发出了“不愿做亡国奴”的呐喊,于是,从白山黑水到南国丛林,从长城脚下到太行山上,苦难深重的中国大地上终是汇聚起一股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在一场场正义与邪恶的大决战中,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后代的光明,用不屈的斗争拼出了民族的未来:赵一曼牺牲时只有31岁,陈翰章牺牲时只有27岁,高喊着“中国无被俘空军”壮烈牺牲的飞行员阎海文才21岁……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问世间何谓英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抛头颅洒热血,为国为民为天下,这样的人就是英雄。英雄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你有满腔热血,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或伟大复兴而上下求索,就是英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民英雄的身体可以消灭,但他们的名字会伴随江河万古流。

【适用文题】民族的脊梁;留在心底的声音;唤醒……

【素材看点·纪念】

建川博物馆:留住一个民族的苦难

四川省建川博物馆有一个令人震撼的“壮士群塑广场”,约3000平米的中国地图上,200多位抗战名将、烈士的铁像,站在他们战斗或牺牲过的地方,一眼望去,令人肃然起敬。其中一尊是左权烈士。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为掩护一起突围的干部群众,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享年37岁。左权将军牺牲时女儿左太北年仅两岁,“告诉太北,我在前线战斗……”这是他留给女儿唯一的一句话。就在广场揭幕的那一天,“父女相见”,左太北泪如泉涌,抱着雕像痛哭:“爸爸,让我抱抱您!”

更令人震撼的是“抗战老兵手印广场”。一排排玻璃上,印有4000多名抗战将领或老兵的鲜红手印。那些手印许多都已经五指不全,多是被飞弹损毁的。其中有一枚属于张朗轩老人,这位川军老兵于1938年参加藤县保卫战,5000多人基本上都阵亡了,老人幸存回川。血色往事,60多年来老人只字不提。广场建成之前,老人突然辞世。为完成老人生前的心愿,人们在太平间印下了他僵硬的手印。

这座博物馆的主人叫樊建川,在商海几经打拼成功后,却将全部财产用来建立了50多座以纪念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并且承诺自己百年之后,所有的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铭记历史才能烛照未来”,樊建川说。他希望大家能够永远铭记那些伟大的抗战英灵和那段艰苦的峥嵘岁月,这座以一己之力建造起的大型抗战历史博物馆,留住了民族的根。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每一个藏品都有故事

2006年,为了让自己,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的历史,吴先斌自掏腰包建起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无望和无救的。”博物馆入口处墙上镌刻着田汉的名言警句,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展厅悬挂着的72张神情各异的幸存者照片,均为吴先斌采访时所摄,记录着当年那段黑暗的大屠杀史;雪白的墙上,参观者笔迹各异的签名和留言,则带给人一种无声的震撼。吴先斌说,他这个馆里现在已有3700多件珍贵文物,4万余册抗战类书籍,其中关于抗战历史的孤本、善本就有2000多本。

让吴先斌感到颇有价值的是一张侵华日军自己拍摄的南京仙鹤门大屠杀的照片。照片上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是日军在南京屠城屠乡的有力证据。“为了购买这套资料,我坐了10个小时的火车,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整套资料共花去5万元。我不觉得价钱高,虽然以前有记录日军在南京仙鹤门暴行的文字史料,但图片史料比较缺乏,而‘一张照片胜过1000个单词。”

陈列厅里有一张皱皱的名片,落款是: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司令陈中柱。1938年底,陈中柱担任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少将司令,此后几年里,他积极与新四军配合,坚持开展对日游击作战,威震敌胆。1941年初,日伪军开展了大扫荡,激烈的战斗中,陈中柱身中六弹壮烈牺牲,头颅被日军割下,用作请功。2012年8月,陈中柱远在澳大利亚的女儿获悉父亲的名片后,专程赶到博物馆,写下一段话:“爸爸,我今天见到您的笔迹和印章,回忆往事,又像见到您一样。”

素材运用

以色列驻华大使进馆参观后,为樊建川写下一段话:“这是一个平凡的人,干了一件伟大的事,他留住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的开馆,则被记入了“南京市建国六十周年大事记”。曾经,“企业家吴先斌开办民间抗战博物馆有什么社会意义”是江宁区学生初中升高中会考模拟试卷的一道试题。吴先斌认为,这是这座城市授予他的一面“没有公章的奖状”。

一个屹立不倒的民族,不但能穿越动荡年代的苦难,还要能在和平年代播种希望!樊建川和吴先斌就是那个把火种播向中华大地的人!他们修建的不止是民族记忆博物馆,也是照亮民族未来的灯塔;他们保留的是战争遗物,守护的却是人类和平;他们收藏的是过去的记忆,打开的却是通往明天的隧道。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博物馆,甚幸!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人,甚幸!

【适用文题】平凡者的光芒;一张照片;城市的风景;记录真实……

【素材看点·沉思】

铭记民族苦难,奋力踏浪前行

铭记国耻,就要牢记历史教训。当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在中国国土上的那一刻起,遭受殖民侵略的耻辱瞬间变成伤及每个中国人的“子弹”,穿透了皮肉、穿透了胸膛,也穿透了一些人的脊骨。也是从那时起,无数人勇敢站了起来,不畏强暴,勇于赴死,为民族赢得骨气与尊严。今天,我们牢记这段耻辱、伤痛的历史,就是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更要知耻而后勇,为民族复兴汲取奋斗与拼搏的力量。

不忘战争,就是为了维护和平。历史终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悲劇绝不能重演。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才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才能促进全世界永享和平安宁。这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真挚心声,而那些妄图歪曲事实、扭曲历史的人,终究会被时代抛弃,其图谋也终究不会得逞。

牢记历史,就是为了开创未来。经过几代人的发愤图强、艰苦努力,如今的中国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在以后的前进道路上,肯定还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遇到各样荆棘坎坷,但历史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只要万众一心向前进,定能踏浪而行,驭浪而胜。

(资料来源:人民网)

猜你喜欢

杨靖宇抗战民族
我们的民族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