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视域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2022-05-30王超薛佳楣张磊陈育德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31期
关键词:协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

王超 薛佳楣 张磊 陈育德

摘要: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有助于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更能体现其优势。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设计了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框架,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协同保障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计算机专业;协同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3044(2021)31-0161-03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与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必须要与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的学习需求相一致。在校企合作平台基础上,广泛开展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是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普遍采用的模式。在已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是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1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计算机专业与企业协同培养的模式是以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内外实习实训为主要形式,通过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毕业生顶岗实习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创新创业背景下,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中来,学校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能够很好地传递双创理念,以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为目标来改进培养模式。企业的参与能够弥补高校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的落后问题,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服务,并为部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毕业生提前提供就业岗位。但在实际的校企合作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学理念落后、学生基础不统一、企业参与度有限等因素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协同培养并不顺利,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模式单一、保障制度不健全、教学内容更新慢等[1]。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校企合作协同培养质量的因素。

1.1 校企合作模式单一、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虽然已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由来已久,但高校一直是充当协同培养模式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学校和专业对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校企协同培养的开展程度。目前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主,课程和教学内容都偏向理论文化课,学生学习的导向性非常明确,就是顺利通过考试毕业,对于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只是在毕业学年才开始考虑这些问题。企业虽然参与了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但模式相对单一,都是在学校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充当服务区加油站的作用,并没有深入教学全过程参与组织和协作。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只是一纸合同,并没有明确的保障机制支持,这很难调动学生参与其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

1.2 学生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必须要有学校、企业和学生3方主体的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开展,企业提供的资源要能达到学校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才能物尽其用,学校的培养模式也应关注毕业生3~5年的职业发展,学生则应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创新创业的意义。这些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鲜有体现,更多的是在低年级走马观花地到企业参观和校内外短期培训,只有在毕业季才有真正的顶岗实习学习过程,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受教育需求[3]。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在疲于应付考试和各类教学活动,企业组织的技能训练普遍效果不佳。

2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校企合作视域下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以行业领域产业升级为培养目标,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主体作用,根据政策导向和培养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架构设计,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成功率。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设计的核心在于发挥高校、企业和政府的联动作用,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保障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产业升级改造,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源和师资保障,最终为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注入多元化的创新动力[4]。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示意图如图1所示。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是一种“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即高校、政府和企业相互配合实现高质量育人。框架下的企业和高校要由政府负责协调和政策引导,充分总结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工序关系,发挥企业和高校育人主体地位。高校要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积极性,积极推动框架机制有效执行。企业要做好优势资源供给和按需培养,将市场优势资源引入教学并将企业发展的理念和人才需求作为合作基础。

3 校企合作视域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的参与主体有高校、企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生等,只有互相配合和联动,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造升级。在明确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后要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发挥高校的组织作用和深化企业的参与程度,这样才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3.1 突出高校专业的组织作用

高校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是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的重要主体,相关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的观念和行动直接影响着协同培养的教育质量。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紧跟产业升级需求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受教育需求,这就要求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方针,切实保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到实处,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5]。

首先,计算机专业要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基本教育理念,任课教师要积极配合校企协同培养课程,关注学生参与企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效果和积极参与和投身到教法培训和校企合作教材编写的工作中去,在校内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做好指导工作,配合企业导师完成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技能训练课程;其次,学校也要通过聘请和自我培养等形式不断扩充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教师任用和提拔保障制度,建立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要做好协同培养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认可和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训活动的学时学分,鼓励学生加入创新创业孵化器或参与“互联网+”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最后,计算机专业要善于建立符合自身培养模式的教学资源库,通过和企业合作建设的形式来建立一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和多媒体资源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库,为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3.2 充分发挥企业在协同培养中的资源优势

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校企协同培养的架构设计忽视了企业的参与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缺乏有效的保障制度来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在开展校企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政策扶持和保障制度建立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6]。

首先,在合作初期学校要开展宣传工作,通过企业专家座谈和培养模式设计討论等形式给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机会和动力,找到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交叉点,让企业成为校企合作的受益者而不仅仅是付出者;其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从企业补充师资、教学资源来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让企业结合自身人才需求来帮助学校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校企协同培养计划,并做好校企协同培养计划实施的实施者;再次,校企合作培养过程应考虑企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项目要多样化,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让不同经营领域和规模的企业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定制化技能训练项目;最后,为校企合作培养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如毕业生回访制度、企业参访制度、互派教师学员制度等。通过毕业生走访学校可以了解毕业生在3~5年的职业发展情况,找到当前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与市场需求的差异,为后续的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提供有效依据。企业参访制度可以构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平台,让企业有更高的积极性和话语权参与人才培养,让学校有更多机会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互派教师学员是指邀请企业专家来高校授课和实践指导,为教学带来最新的行业资讯和技能训练内容,派遣学校青年教师去企业短期培训,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合作企业开展创业项目指导活动,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去学校进行现场作业参观,对教学实践需求进行考察,并且对参访内容进行记录,以此作为优化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有效依据。

3.3 建立全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

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师考核和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项,通过教务处、院系和专业3级联动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每年的固定周期组织学生和教师互评,评判结果作为当年开展新一轮教学改革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质量监督制度,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教学的听课和评课制度,既要形成日常性的评价,也要形成定期的评价。

3.4 建立三创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传统的校企合作培养专注于课程体系建设和实习实训建设,在创新创业背景下要在创意产生、创新实现和创意指导3个方面构建三创融合的合作新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各个环节都要体现校企合作协同性,不仅是课程教学本身的途径,还要在产学研交流、创业项目孵化、师资培训等多个领域形成互补。高校要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育人中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双师指导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提高师资水平,在非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创意产生内容,给学生讲述相关的产业发展知识,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更好地理解,降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抽象性,起到校企协同育人反哺课堂教学的效果。企业派遣资深专家到学校进行创新实践类课程教学, 将校企协同育人开辟成“第二课堂”,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对校企协同育人进行相关补充与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补充,而不能在过度的讲解过程中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就业指导和创业实践训练中形成双导师制,企业和学校导师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4 结束语

校企合作视域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让培养目标更加符合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培养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和联动,只有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和资源优势才能促进创新创业工程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飒,杨小东.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4):73-75.

[2] 江爱华,施大宁,易洋,等.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师跨界发展:概念模型、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46-51.

[3] 李伟静.协同育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人才资源开发,2021(16):56-58.

[4] 宋佳.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1(9):102-103.

[5] 马青香.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97-101.

[6] 孙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6):101-106.

【通联编辑:唐一东】

收稿日期:2022-06-20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项目(专业认证专项)(ZYRZ2021-1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210842)

作者简介:王超(1979—) ,男,山东海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隐私保护、软件工程;薛佳楣(1974—)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软件工程;张磊(1982—) ,男,黑龙江绥化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陈育德(1981—) ,男,黑龙江富锦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图像识别。

猜你喜欢

协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高校理科专业协同培养通用技术师资人才的研究
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