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2022-05-30习芳娟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7期
关键词:习惯小学生文章

习芳娟

阅读能力是衡量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不仅影响着小学生的成绩,还会对其未来对各种文本的理解和“三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但从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小学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本身并未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更深入的探究。

一、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拓宽学生眼界

小学生受年龄和各方面能力的限制,其学习生活始终围绕着学校和家展开,这使其同社会之间的接触相对较少,也无法通过接触更多的事物丰富见识和思想。基于此,教师便可以利用閱读让学生广泛接触外界,相对于互联网来说,书籍的种类和内容能够得到高效的把控,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界负面因素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阅读对学校之外的世界产生更深的感受,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小学生的阅历,并充分激发小学生投入阅读和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二)强化写作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科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作文要求小学生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而这些则需要小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由此可见大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强化其写作能力。基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探索能够增加小学生写作素材的路径,进而优化阅读方式、丰富阅读内容,为小学生阅读素材的进一步积累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这一支持下,其所写的作文能够有效改善言之无物的问题,进而促进其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章和书籍,并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中语句的基础上灵活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而最关键的则在于小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深层次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借鉴和适当仿写,所以从实质上来看,阅读能力的提升势必会伴随着其写作能力的增强,进而提高小学生语文整体学习水平。

(三)提升理解能力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若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势必要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理解,但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之所以会出现理解方面的差异性,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课后积累以及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章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阅读技巧,并对文章内涵形成深层次的认识,这对其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更好地投入语文教学实践中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认读水平

为了促进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增强,教师应当基于互联网打造多元化的阅读空间,进而构建科学有效的阅读环境,使学生能够投入良好的阅读活动当中,充分体会环境对其的积极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是其开展阅读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条件。

1.完善阅读设施

学校应当在校园内部积极创设各种阅读设施,具体包括阅览室以及图书馆等,这样便能够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小学生对阅读的需求较大,并且其在学校的时间存在一定限制,这导致学生能够阅读的时间相对较短,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阅览室等各种阅读设施的建立则能够将阅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而促使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当前我国正在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学校应当积极寻求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以往陈旧的阅读设施进行升级和改造,为小学生阅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打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便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要求。

2.调整阅读结构

除了要完善阅读设施以外,教师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对阅读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以保障其阅读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使其能够更加集中统一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获得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年级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每个班级在每一周都能够保障2节阅读课,这样便可以为其充足的阅读量提供保证。阅读量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良好的时间条件,支撑其能够投入到大量的阅读中去。除此以外,学校应当根据小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为其提供选择的空间,使其能够在自由的状态下阅读,这样便可以为其阅读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引入阅读资源

阅读资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阅读成效,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对引入阅读资源的合理把控,确保其阅读的内容以及难度都能够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这样便可以为小学生营造优质的阅读环境。除此以外,学校需要根据现有条件对其图书馆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实时动态的更新和升级,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明确其所引入的书籍类型,此举符合小学生的阅读需求,能切实激发其阅读兴趣,最终达到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教师在引入阅读资源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自然发展的需求,并在图书馆中按照书籍类型的不同开辟相应的板块,进而根据学生观看和借书的数量判断哪些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书。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积极同社会组织和公共图书馆等合作,大力组织开展阅读推广和校外图书分享会、讲座等活动,这样便能够进一步拓宽阅读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充分突破校内资源方面的局限性,为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提供充分的支撑。

(二)培养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文章中指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引,进而更加高效顺畅地开展阅读活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为其后续高质量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1.优化阅读流程

为了实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目标,教师在正式进入教学环节之前应当先优化具体的阅读流程。

首先,当面临一篇全新的文章时,教师需要先引领学生进行速读,针对文章整体展开迅速的阅读和浏览,这样便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具体脉络,同时对文章的内涵以及核心观点展开深入的解读。这种速读的形式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学生自身感知能力的提升,接下来再针对其中重点的部分展开细读和精读,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针对其中的字、词、句等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沉浸式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需要注重对多样化阅读方式的选用,以带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其自觉积极地融入阅读课堂当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意识。

其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将文章中比较精彩的内容和句式摘录下来,为其后续巩固阅读以及作文寫作提供参考。此举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记录读书笔记的习惯,既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随时记录读书笔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好词佳句的记忆,还能够在反复的鉴赏中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写作中,这对于其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给予其正确的指引,避免学生大段摘抄、直接引用,否则不仅没有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还会产生抄袭的现象。

最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后从自身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出发撰写读后感,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其在阅读中所收获的知识,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尝试从多角度着手进行文本解读。再加上撰写读后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深入明确阅读和写作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撰写读后感的阅读习惯,最终助力小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综合提升。

2.应用信息技术

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兴起和推广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学生在正式开展系统学习之前可以根据教师制作的微课开展预习活动,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阅读与分析课文,同时精确掌握其中的重难点内容。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当前学习中面临的不足,进而调动主观能动性养成阅读习惯。以《观潮》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利用互联网广泛搜集与钱塘江大潮有关的图片、文字或者是视频信息,进而完成微课的制作,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调动听觉感官,着重把控文章朗读的重音、节奏以及语调等,进而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并在反复锻炼和实践中形成阅读习惯。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灵活使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其自身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着重要意义。高质量的阅读积累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优秀文章,继而深化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使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并且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增加阅读课堂中名篇佳句鉴赏的比重,此举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全面深入地完成阅读积累,并在反复实践中形成习惯进而实现同阅读实践的充分融合。例如,教师期末总结时,便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具体内容,统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整理归纳其中经典的段落、好词佳句、成语以及诗词等,并在相关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发送给学生,而学生则可以通过集中复习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归纳以及阅读习惯,这有助于提高阅读活动的成效。

(三)培养阅读技巧

古语云“开卷有益”,但小学生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并且其所掌握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有所不足,这便使其阅读并非是完全有益的。阅读是一个简单但又存在一定复杂性的过程,蕴含极强的趣味性。阅读不能一味地死读,也不能像阅读理解一样全篇精读,若想在提高阅读质量的同时提升阅读效率,教师则需要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阅读技巧。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在初次接触语文阅读时往往会在遇到语句和字词理解困难时生出退却心理,所以教师需要在学生正式进入阅读前让其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推动其阅读效率的提高。

1.梳理写作思路

一方面,教师应当先端正学生的心态,使其建立起自信心,正确认识阅读。教师需要注重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尽可能采用鼓励的方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阅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其在阅读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以及成就感。若是学生阅读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教师也不应该一味指责,并且要尽可能避免对其学习能力进行负面评价,而是需要从比较浅显易懂的层面着手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接下来再自然而然地指出其阅读过程中所呈现的普遍性问题,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进而在后续阅读实践中实现灵活运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根据内容在脑海中构筑相应的画面,教师可以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不断融入一些能够同具体课文有关联的视频和图片等,借此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阅读本身是一个读的过程,所以学生在看的同时还应当进行仔细品读,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深入的理解。

2.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是围绕课文内容,教学方法也更加注重采用传统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文本朗读及重点段落背诵,并没有意识到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受年龄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对于课文的记忆大多较短,无法实现更长时间的记忆和理解,即便是能够短暂形成记忆,但其大多难以灵活应用在实践当中。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固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升级,以便于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狼和小羊》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动脑筋,基于自身的理解对原文进行改编,并续写狼在扑向小羊之后有可能会发生的故事。这种教学形式有着较强的开放性,所以并不会直接设置标准答案,可以有效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在教学阶段需要注重各个时期对阅读内容的合理把控,在入门阶段,教师所选择的文本可以更加注重趣味性,而在学生逐渐掌握技巧和方法之后便可以为其提供多样化的书籍,让学生能够在大量积累阅读素材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这便会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和思路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感知,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用开放式的观点来评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并尽可能肯定其续写故事的合理性,这样便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信心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后续的语文学习中更加积极地投入阅读和写作中,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强化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技巧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教师应当深入探究阅读能力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为学生语文阅读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习惯小学生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