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孝之思

2022-05-30邱清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37期
关键词:请假条陈情表李密

邱清平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也。”这是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引用安子顺的话。

很多人在教《陈情表》的时候都喜欢引用这句话作为导入语,我曾经也是这样的。目的当然是要提前告之学生此文有多么感人,一定要认真学。但是这一次在教授新教材中《陈情表》的时候,我果断放弃了这样一种做法。我把它放在最后来讲。

文本研读完后,我跟学生一起总结了这篇文章抒情的艺术和语言的特色。领会到了作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理方式,品读了他以弱示人,以情动人,以计安人,以颂求人的陈情艺术。我问学生是否被此文所打动了。学生说没有,但体会到了李密的那一种惶恐与不安。这时候,我就把安子顺的评价拿出来给同学们看一看,结果全班感叹自己原来在别人的眼中是这样的不忠不孝不友之人。

我示意大家别急,大叫大吵没有用处,我们静下心来分析。我想听听个体真实的声音。

生1:这纯粹是安子顺的阅读绑架,可能他自己感动了,他就觉得别人也应该感动,这是一种霸道,逻辑上也有问题。

生2:可能安子顺的当时的处境与李密有些相似,所以他深受感动,很爱这篇文章,用夸张的方式极力赞美。大家都知道文人爱夸张渲染,这里与逻辑无关。

生3:估计安子顺读后很感动,分享他的得意,将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目的还是道德教化,告诫人们要做忠孝之人。

生4:我十分反感安子顺的这种评价,忠孝体现在对具体对象的言行之中,而非在读了一篇文章后。

生5:这篇文章不感人,因为孝在这里只是一个托词,更多的感受是官场的险恶,犬马怖惧的不安。

生6: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像不爱读书的我,身体略有不适,就想请假回家。但我写请假条时,就极力夸张自己的病症,班主任老师刚刚在班会课讲了自己的带班理念“身体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下课后我立即把请假条递上去。班主任知道我病情不严重,也知道我想逃学,全班同学都知道。我敢保证,班主任肯定会批准我回家的请假条。这是一出戏,必须这样演。那请问班上同学看了请假条谁會感动?尽管我身体确有不适。

话音一落,全班鼓掌。

生7:我真的只感受到了小人物在巨大权势下的卑微,无奈和绞尽脑汁生出计策保全自我的幸运。

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令我想起符号美学的观点:艺术中所凝聚的应该是一种人类能普遍体会、理解和感受的情感,即人类的普遍情感。这篇经典课文中其实就蕴含着人类的普遍感情:忠与孝。而且在这篇文章中这两种感情面临极致的冲突。我们很多同学都感受到了作者的惶恐不安。其实是看到作者关于忠与孝的抉择之难,这是宗法制度下的渺小的个体尊严与强大的国家政权之间的博弈。

学生和宋朝人安子顺对同一文本评价相差这么远的原因在哪里?一是年龄不同,二是阅历不同,三是文化环境不同。关于忠与孝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一直在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传统文化下的忠孝观会赋予新的时代意涵。

那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没有价值的?当然有!我们很多同学都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惶恐不安,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特征,学习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课堂接近结尾时,一名女生说:“我听了这节课后,还是有被作者的孝心所打动,只不过没有安子顺那么深。李密在钩心斗角的政治斗争中,在似真似假的政治语境中,保持了人性的善良,这点值得点赞!”

本节语文课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了!

猜你喜欢

请假条陈情表李密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请假条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猜不透的请假条
《陈情表》新读
请假条
论《陈情表》的“反复”
你来帮帮我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试论李密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