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味药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2022-05-30何晓芳陈霞郑新璐韦尼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2年5期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何晓芳 陈霞 郑新璐 韦尼

【摘 要】 类风湿关节炎病机复杂,病情缠绵难愈,可造成多系统损害,危害性大。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历史悠久、方法众多,且疗效明确。辛味药是中药中极具治疗特色的一类药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功效多样,配伍灵活,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辛味药主要通过辛温助阳、益肾健脾,辛散开腠、解表祛邪,辛畅气机、化痰祛湿,辛润通络、活血祛瘀等机制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发挥作用。但在临床运用中,仍需正确、客观地看待辛味药的多种功效,同时与他药灵活配伍,方能提高整体疗效。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辛味药;辛温助阳;辛散开腠;辛畅气机;辛润通络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我国发病率约为0.42%[1]。RA以进行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除可造成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外,还可导致肺间质病变、贫血、白细胞及血细胞降低、周围神经病、焦虑抑郁等多系统损害[2]。RA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历代医家多遵从《素问·痹论篇》提出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理论,认为风、寒、湿邪是RA的主要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总结RA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要点,其中气血亏虚为发病之本,风寒湿邪、痰浊、瘀血是发病之标,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3]。辛味药是极具治疗特色的一类中药,来源广泛,功效多样,配伍灵活,临床运用范围较广。笔者长期从事辛味药治疗RA的临床研究,现将其功效特点及在RA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如下,以期对临床医师有所启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RA的水平。

1 辛味药的来源、药性特征及药效特点

1.1 辛味药的来源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酸、苦、甘、辛、咸谓之五味,其中以“辛”味为主的药物称为辛味药。辛味药来源广泛,张淼等[4]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所载的443味中药进行统计,发现具有“辛”味的药物共168味,占所载全部药物的37.9%,其中植物类药超过90%,分布在伞形科、菊科、马兜铃科、樟科、唇形科、天南星科、姜科、芸香科等科属。此外,动物类、矿物类以及菌藻类药中也有部分辛味药。由此可见,辛味药在常用中药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1.2 辛味药的药性特征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辛入肺。”指出肺经是辛味药的主要归经之一。刘永宽[5]统计分析发现,肝、脾、肺、胃是辛味药的主要归经脏腑,其中归肝经者107味,归脾经者102味,归肺经者95味,归胃经者77味。此外,归肾经者53味,归心经者43味,归大肠经者27味,归膀胱经者17味,而归胆经、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的辛味药也分别接近10味。关于辛味药的四气属性,周典铭等[6]发现温热性者最多,其中辛温类92种,辛热类14种;其次为寒凉性者,其中辛寒类37种、辛凉类2种,而平性者21种,提示辛味药大多温热燥烈,同时还强调约有18%的辛味药具有大毒或小毒,临床运用应格外慎重。此外,在药性的升降沉浮方面,姚俊宏等[7]发现辛味药更多表现为升与浮的特点,这也与《本草备要》中“辛甘发散为阳,轻清升浮为阳”的理论一致。

1.3 辛味药的药效特点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首次提出“辛散”理论,这是对辛味药功效的最早记载。《本草备要·药性总义》认为“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汤液本草》也提出“辛能润燥”,《中药学》总结为“能行、能散”。周杨等[8]认为辛味药的功效主要包括基础功效与引申功效。前者以“能行、能散”为特点,即行气、行血、散表里邪气等;后者由基础功效发展而来,主要表现为“能润、能通、能化、能升”等,即润燥、通窍、化痰湿、升阳气。林敏等[9]在刘河间提出的“玄府为泄气液之孔窍”“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以及“以辛散结”“令郁得开”“复其开合”等理论基础上,认为辛味药还具有开通玄府的作用。李素梅等[10]对《方剂学》所载全部方剂中辛味药的味数与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辛味药在解表剂、理气剂、温里剂、开窍剂、祛痰剂等方剂中处于君臣地位,起主要治疗作用;在治风剂、清热剂、补益剂、理血剂、治燥剂、消食剂、固涩剂等方剂中处于佐使地位,起辅助治疗作用。

2 辛味药在RA治疗中的应用

2.1 辛温助阳、益肾健脾 阳气不足是RA的发病基础。朱良春认为,RA发病过程多为阳气先虚,尤其责之脾肾,治疗上当以温扶阳气为主[11]。焦树德认为,RA病机以肾虚寒盛为主,脾胃虚弱为辅,患者多因先后天因素造成肾气不足,日久波及脾胃阳气,并由阳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亏虚[12]。《医法圆通》云:“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由此可见,健康的阳气不仅要充足,更要流畅。RA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且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癥状体征、疾病转归等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既有整体阳气亏虚的阳气绝对不足者,也存在因局部阳气流通不畅导致的阳气相对不足者。因此,在RA治疗中当温补阳气与温通阳气并重,不可偏废。

辛味药大多性温热,且善走窜,兼顾温补阳气与温通阳气的双重功效,使补中有行,行中有补,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续断、仙茅等。一方面,此类辛味药通过温补阳气强壮先后天之本,也为阴精源源不断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机体气血充沛、阴阳调和则可既病防变,避免RA病情进展;另一方面,辛味药通过温通阳气,可避免风、寒、湿等邪气进一步循经入里,变生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邪。正如近代医家丁甘仁所言:“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汉代医家张仲景治疗痹病贯穿着扶阳思想,阳气未伤者防患于未然,阳气既伤者则温助阳气,其遵从《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思想,善运用附子、桂枝、干姜等辛味药扶运阳气,强调阳气贵在流通,阳气若不能枢运亦可致其不足,此时运通阳气即是扶阳[13]。周乃玉[14]临证治疗RA主张“扶阳首选附子”“通阳主用桂枝”。扶阳学术流派代表吴生元认为,温扶阳气是RA的治疗重点,强调应“专用”“重用”“善用”附子等辛味药[15]。

2.2 辛散开腠、解表祛邪 《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陈念祖《医学从众录》亦指出:“是痹不外寒与湿,而寒与湿必假风为,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谈也。”由此可见,在RA发病中,风寒湿邪是重要外在因素。冯兴华[16]认为,祛邪是RA的基本治法,其中祛除风寒湿等外邪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卢芳[17]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RA发病之初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卫表,进而深入营血,最终蕴结筋骨,治疗上当以藤类药透骨搜风剔邪。

辛味药多入肺经,能行能散,具有较好的开肌腠、解表邪的功效,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紫苏、生姜、辛夷等,使风寒湿等外邪随汗而解,是RA治疗中的常用药。薛崇祥等[18]基于文献对RA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出13味核心药物群,其中包括桂枝、羌活、防风等辛味开腠解表藥。王欣妍等[19]分析了近10年治疗RA活动期的处方用药,结果发现,桂枝+白芍、羌活+独活、苍术+薏苡仁、苍术+当归等具有开腠解表的辛味药对出现频率位居前10。药理学研究也表明,桂枝、荆芥等辛味药的发散解表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病毒、抗菌、解热,以及协助发汗等方面[20]。

2.3 辛畅气机、化痰祛湿 痰湿是RA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演变。在病情初期,风寒湿邪侵袭肌表,其中湿为阴邪且性黏滞,若不能及时由表而解,外湿最易伤脾,脾伤则健运失常,水湿内停,日久必成痰湿。高雪娇等[21]认为,痰湿是RA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痰湿可耗伤中焦脾胃,进而损及他脏,导致痰湿等水液代谢产物不断聚集;另一方面,痰湿最易阻遏气机,日久瘀血内生。若痰湿、瘀血互结,则迁延难愈,变生他证,甚至导致难治性RA的出现。肖红等[22]认为,在RA发生发展中,痰湿极易与瘀毒相互胶结,凝聚经隧,痹阻经脉气血,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云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由此可见,化痰祛湿是RA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陈士铎也有“风寒湿之邪,每籍痰为奥援,故治痹者必治痰”之说。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痰湿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脾,但肾、肺、肝等脏也参与其中。如肾主水,水液的输布代谢需赖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有助于水液向上下内外输送;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气机充沛流畅是维护水液正常输布的关键。因此,在RA治疗中,若要有效祛除痰湿应重视多脏同调,确保气机顺畅,正如清代医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言:“郁则津液不得流通,而有所聚,聚则见湿矣。”辛味药善行,性走窜,具有健脾促运、宣通肺气、疏肝理气的功效。如苍术、藿香、佩兰、半夏、生姜、桔梗、陈皮、厚朴、木香、乌药等可健脾宣肺,调畅水液代谢通道,加之此类药物多味芳香,能化痰祛湿,防止痰湿阻遏气血运行。药理学研究发现,芳香类辛味药富含不同成分的挥发油,可增加消化道黏膜血流量,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迷走神经[23]。此外,柴胡、香附、郁金、佛手、香橼等具有疏肝理气功效的辛味药在RA治疗中运用也较为广泛。李秦等[24]认为,对于更年期女性RA患者,治疗中运用具有疏肝理气功效的辛味药,不仅可以改善关节症状,还能调畅情志,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4 辛润通络、活血祛瘀 《类证治裁》曰:“痹久必有浊痰败血,瘀滞经络。”《医林改错》也有“瘀血致痹”说。在RA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外感风寒湿邪,还是内生之痰湿,最终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作为致病因素贯穿于RA的始终。姜泉[25]认为,“瘀”为RA之终,是RA后期的病机关键,瘀血不去则新血难生,从而导致关节肿痛绵绵不绝,甚至骨损致残。蔡晓路等[26]认为,瘀血一旦形成就极易与痰湿互结,使邪渐入里,络脉不通,极易伤筋损骨,耗伤脏腑气血,治疗上当尽早使用活血祛瘀通络药。叶天士主张“络以辛为治”“络以辛为泄”,借助辛味药辛香走窜、能行能散、引经报使的特性达到“通络”目的,但叶天士同时也强调“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不能一味使用辛温燥烈之品,应辛润通络。

辛润通络为叶天士首创,指运用当归(当归尾、当归须)、桃仁、柏子仁、菟丝子等辛味药达到祛瘀通络的目的[27]。此类辛味药不仅能活血祛瘀,且质润多脂,兼有甘味,因而还具有一定的滋阴养血功效,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史长久,或伴有气血不足证候的RA患者。《汤液本草》云:“尾能行血。”李杲也有“梢破血而下流”的论述,均强调了当归良好的行血之力。除此之外,藤类药与虫类辛味药在RA治疗中也常被用于活血祛瘀通络。如青风藤、海风藤等藤类药,多取其形态特征与支横别出、网状分布的络脉相似,因而被认为可入络,清代医家吴鞠通也有“凡枝皆走络,须胜于枝”的论述。全蝎、僵蚕、蜈蚣等虫类辛咸通络药,取其走窜可剔除深入脏腑经络之痰瘀的特点,多用于RA病久血伤入络,败瘀凝痰,混处络脉,痼结难解者。

3 运用辛味药治疗RA的注意事项

3.1 正确看待辛味药的多种功效 辛味药来源广泛,种类繁多,药性复杂,具有多种功效;但这并不意味着辛味药是治疗RA的“全能药”,临床医师应正确、客观地看待辛味药的多种功效。如“能行、能散”是辛味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功效特点,在RA治疗中主要发挥解表散邪行气等作用;而辛味药的“通窍”“润燥”“升阳”等功效多用来治疗RA的“外邪袭表,腠理闭塞”“气机郁滞,津液不布”“邪阻阳气”等,且辛味药大多性温热,对寒邪、湿邪等阴邪致病者疗效更佳。

3.2 灵活配伍,提高疗效 目前,辛味药广泛运用在各种内伤杂病、久病、疑难杂症的治疗上,且仍在不断地深入研究、开发中。在RA的治疗中,也应重视辛味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运用,以便提高疗效。如“辛甘发散”与“辛甘扶阳”,同样是“辛甘”配伍,药物选择不同则功效各异。辛甘发散多针对表证,将辛味药与甘味药相配伍以加强既发汗解表散邪又顾护正气作用,使散中有补,散而不过,如麻黄、桂枝配伍甘草可祛除外感风寒湿邪。辛甘扶阳多针对里证,将辛味药与甘味药相配伍温养脏腑阳气,祛除痰湿、瘀血、气滞等里邪。如附子、干姜配伍甘草可温壮肾阳散在里之寒湿,且甘草又可缓和附子、干姜燥烈之性;桂枝、生姜配伍饴糖、甘草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其中饴糖、甘草既可缓解桂枝、生姜温燥之性,又能益气养血。此外,辛开苦降、辛酸养血和营、辛淡化气行水、辛咸化痰散结等也是RA治疗中辛味药常用的配伍原则。

4 小 结

RA病机复杂,病情缠绵反复,可造成多系统损害,危害性大。中医药治疗RA历史悠久,方法众多,且疗效明确。辛味药在RA治疗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首先,辛味药偏温热,能行、能散,既可辛温助阳,温补脾肾阳气,治病求本,也能辛散开腠,祛除在表之风寒湿邪;其次,辛味药能通、能润,不仅能调畅气机,清除内生之痰湿、瘀血,还具有一定的滋阴养血功效,使祛邪而不伤正。但在临床运用中,仍需正确、客观地看待辛味药的多种功效,同时与他药灵活配伍,方能提高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4):242-251.

[2] MCINNES IB,SCHETT G.Pathogenetic insights from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Lancet,2017,389(10086):2328-2337.

[3] 龔雪,汪元.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6):62-65.

[4] 张淼,霍海如,王鹏倩,等.辛味药性理论溯源与现代研究评述[J].中草药,2018,49(3):505-511.

[5] 刘永宽.中药辛味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药学,2020,17(10):187-188.

[6] 周典铭,熊轩玖.辛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作用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3(2):48-49.

[7] 姚俊宏,蒋秋冬,陈军,等.21种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的药性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1):1-7.

[8] 周杨,朱红梅.辛味药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647-1650.

[9] 林敏,鲁玉辉.《临证指南医案》辛润通络法探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6):2267-2269.

[10] 李素梅,荣宝山.再谈辛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109-110.

[11] 孟庆良,张子扬,孟婉婷.朱良春教授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经验[J].中医学报,2017,32(11):2103-2106.

[12] 陈嘉杰,李玉颖,王一凡,等.焦树德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总结[J].陕西中医,2020,41(12):1796-1799.

[13] 朱红梅,周扬,李丽丽.从《伤寒论》辛味药的运用看张仲景扶阳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37-39.

[14] 邵培培,杨卫彬,谢幼红,等.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5):16-21.

[15] 吴晶金,彭江云.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1):51-52.

[16] 孔祥民,孙娜,周晓妍,等.冯兴华教授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学术思想概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7):42-44.

[17] 朴勇洙,刘庆南,李倜,等.国医大师卢芳运用四藤二龙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3):236-238.

[18] 薛崇祥,于航,呼明哲,等.基于文献多元分析的类风湿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4):608-613.

[19] 王欣妍,曹炜,曹晔文,等.基于数据挖掘近10年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用药规律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10):1778-1782.

[20] 苟玲,何婷,曾南,等.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9-21.

[21] 高雪娇,汪悦.以脾虚论类风湿关节炎[J].环球中医药,2017,10(12):1484-1486.

[22] 肖红,姜泉,焦娟,等.从痰湿瘀毒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115-118.

[23] 宋文娟,顾伟.芳香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概况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609-2611.

[24] 李秦,李松伟.更年期女性从肝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讨[J].中医研究,2020,33(5):7-9.

[25] 刘蔚翔,姜泉.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瘀”病机理论探析[J].中医杂志,2020,61(24):2148-2153.

[26] 蔡晓路,谢晴宇,孟庆刚.类风湿关节炎从络论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8):1833-1835.

[27] 杜茜蕾,王雪茜.从叶氏辛润通络法看其对仲景旋覆花汤的继承与发展[J].环球中医药,2019,12(5):729-731.

收稿日期:2021-11-05;修回日期:2021-12-27

猜你喜欢

类风湿关节炎
藏药内服外浴配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
藏药五味甘露汤联合小叶毛球莸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5例疗效观察
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初步评定及护理
糖尿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探讨